張友斌
[案例]
小朱,四年級學生,原來成績不錯,但這學期以來數學成績下降明顯,上數學課感覺很煩,不想聽課,喜歡隨意地畫畫;回家寫數學作業(yè)速度也比較慢,有時要到11:30才能睡覺,以致第二天上課和寫作業(yè)時注意力難以集中;作業(yè)拖拉,周末布置的作業(yè),一般都要拖到星期天晚上10點多才完成?!笆弧奔倨?,家長告訴他做完作業(yè)一家人出去旅游??杉议L天天催,他天天磨蹭,邊玩邊做,結果假期的最后一天作業(yè)才完成,出游計劃也因此泡湯,弄得一家人都不開心。特別是幾天前全校數學知識競賽,本來可以考90多分,他卻只考了80多分,小朱感覺自己退步了。他在媽媽和班主任老師的陪同下來到咨詢室。
在交談中,小朱自述了學習倒退的原因:
四年級后,小朱覺得數學老師講課重復、啰嗦,還總愛拿教鞭在講桌上敲,小朱對此特別反感,不想聽她的課。
做作業(yè)時,小朱總認為時間還早,不著急,于是一直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輔導措施]
1.同理
我對小朱說:“也是的,老師上課重復,啰嗦,敲教鞭,的確讓人感到煩,你不想聽她嘮叨,甚至不愿意聽她的課,我都能理解?!钡玫酵砼c支持的他,憤怒和不滿的表情漸漸退去。停了一會兒,我又接著說:“不過,這樣的厭煩情緒使你不想聽數學課,導致數學成績嚴重下降,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家長、老師和你自己都為此而受到困擾,你愿意這樣繼續(xù)下去嗎?”他嘟嚷著:“我也不想啊,但她真的很啰嗦,好煩人……”待他的厭煩情緒宣泄殆盡,我接著說:“能不能這樣,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老師的做法?!?/p>
2.改變看法
我讓小朱站在數學老師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想想:有些同學沒有好好聽課,老師講到重點的地方,但有些人依然在開小差、講閑話,如果你是數學老師,你怎么辦?他想了一下說:應該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繼續(xù)講,你聽也罷,不聽也罷,我講我的,管你聽不聽;另一個辦法就是提醒大家注意,用敲講桌的聲音提醒那些不聽課的同學注意聽課。我給他補充道: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老師重復講,講完一次再講一次,第一次沒有聽到,老師希望他第二次能聽到。一個問題,多講兩遍,這就叫啰嗦。我和他一起分析:如果老師采用第一種方式,只管講自己的,聽不聽由你,你沒有聽,不會做作業(yè),學習成績不好,也怪不了老師。這樣做,最后吃虧的是誰呢?通過敲講桌引起開小差的同學的注意,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當然,如果老師有更好的辦法最好。從這個角度思考,小朱對老師敲講桌的厭煩情緒明顯減弱,還認識到老師的重復啰嗦,是怕講一遍同學們沒聽到。其實,再講一次,老師也是很辛苦的,老師也是對學生負責任才會這樣。換位思考以后,小朱的話語軟了很多,臉上厭煩的神情也慢慢消失,眉宇也舒展了。
3.學會接納br>認為老師啰嗦,有時表達不夠清楚,就不聽他的課,這不是明智的選擇。我問小朱:“你打算轉班或是轉學嗎?換一個不啰嗦、表達清楚的老師,媽媽有這個想法嗎?”媽媽和小朱都說不行,媽媽說:“為了讀一小,我們花了一大筆錢在學校附近買房,怎么可能轉走?況且學校也不會同意轉班,即便能轉,數學老師滿意了,可能語文老師又不滿意,也許那位數學老師表達能力非常強,也不啰嗦,但可能責任心又不及現在的老師!”我對小朱說:“數學老師很可能會教到你小學畢業(yè),你都不想聽她的課,那你的數學學習怎么辦呢?”他說:“只能聽了,沒辦法,其實只要認真聽,還是聽得清楚的。”我接著說:“是啊,不想改變或是無法改變的事情,最好就是接納它,去適應它。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行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行為的看法。以后,你上中學、讀大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老師,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如何去適應老師講課的風格,去理解別人,與人打交道,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社會適應能力。當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理解了別人的做法,我們就不會那么抵觸,那么難受,自己的心情愉快了,學習的勁頭也會更足的,你說是嗎?”小朱表示認同。
4.體驗好感覺
“寫作業(yè)拖拉,耽誤了時間,睡不夠,導致上課時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課沒有聽好,做作業(yè)有困難,不會做,又導致作業(yè)拖拉。我想,你做作業(yè)拖拉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題目不會做,對嗎?如果你都會做,也不至于這樣拖拉,是嗎?”小朱點頭承認,拖拉的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huán)。
我問他:“你認為怎樣做,可以把這種惡性循環(huán)變成良性循環(huán)?”他說:“每天只要能在10:30以前睡覺,我第二天精神就會好,上課注意力集中,作業(yè)就可以很快完成的?!蔽乙侔堰@句話大聲地說兩遍,讓自己聽清楚,也讓班主任和家長聽清楚,這對孩子來說能起到一個積極的暗示作用,也有利于家長的監(jiān)督。隨后,我又讓他想想要保證10:30以前睡覺,需要做些什么努力,小朱說出了很多辦法。我繼續(xù)說:“拖拉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在拖的過程中,你玩得舒服嗎?”我讓他回想拖拉和提前完成作業(yè)時自己內心的不同感受——作業(yè)沒做完,媽媽總是催,玩得都不爽;早點做完該做的事,今日事今日畢,這樣玩得更踏實、更盡興。
經過輔導,小朱的心結打開了。這正是:看法一變,態(tài)度隨之改變;態(tài)度一變,心情隨之改變;心情一變,行動也將改變。
最后,我送給小朱幾句話: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
[反思]
1.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和癥狀要調查了解清楚,并得到當事人的認可,如果只是老師或家長認為他怎么樣,他自己并不認可,那你的教育常常是無效的,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咨詢是要解決學生的問題,那首先要弄清學生的真實想法,這樣談話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這就是心理咨詢中所要求的“以來訪者為中心”。本案中,對于家長、老師反映的問題(癥狀),孩子都是認可的,有了這個前提,才能去分析這些癥狀產生的原因。
2.像小朱這樣因不喜歡老師而不想聽課的學生不在少數。有時聽起來他們的想法似乎還有些道理,但這些看似有道理的想法卻導致了許多問題,所以我們就要讓他改變想法——事情還是那件事情,但對于這件事情的解讀不同,心情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行動也大不相同。于是我讓他換個角度看問題,讓他認識到老師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當然老師的教學方法需要改進,但這不是你我能左右得了的事)換了你也不過如此。讓他理解老師:她這樣做也是為學生好,不然吃虧的還是學生,老師重復講,其實老師更辛苦。當他設身處地地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體會到老師是一位負責任的老師時,他對這位老師的厭煩、憤怒自然就減輕了,這是認知改變療法。
3.能改變的事情我們盡量改變,不能改變的事情,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接納它。接受現實,適應環(huán)境,這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標準。不能改變,又不接受這個現實,只會把事情越弄越糟,甚至還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我讓小朱設想不接納老師,不聽她上課后果將會怎樣,自己決定今后怎么辦?換位思考后,他也說,其實認真聽還是聽得很清楚的。接納了,也就容易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讓他懂得:遇到心理困境,逃避不是辦法,勇敢面對才能走出困境。
4.作業(yè)拖拉也是另有隱情。小朱自述的原因并不是真相的全部,其實,沒有認真聽課,做作業(yè)不順利,也是他作業(yè)拖拉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和他一起分析,找到了癥結,但要改變,需要孩子自身的力量。我要小朱大聲地重復自己的話,以對他起到一個積極的暗示作用,也讓他感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讓他想象并體會拖拉作業(yè),背著負擔,玩也玩不舒服那種感覺,是讓他對這種感覺產生厭惡感,從而改變現狀。這就是心理治療中的厭惡療法。
經過這次輔導,小朱不再厭煩數學老師,聽課認真,學習成績又上來了。
責任編輯王紅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