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力
摘要:翻譯標準是評價譯作良莠的準繩,對翻譯理論和實踐有著積極指導的作用。要成為合格的譯者,就必須熟悉翻譯的標準。文章對中西方翻譯標準的理論進行了綜述并闡述了譯者應具備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翻譯標準;譯者條件;中西方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1-0177-02
翻譯是一項古老而年輕的事業(yè),我國最早的翻譯事業(yè)是從翻譯佛經(jīng)算起的。而今,世界翻譯事業(yè)正值蓬勃發(fā)展之際。翻譯同時也是一門藝術,一門雙語藝術。通過翻譯才可進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翻譯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國際事務活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區(qū),認為只要懂一門外語,再借助一本好字典,翻譯就能夠得心應手。事實上,翻譯絕非易事,而是一項艱辛嚴謹且藝術性很強的工作。翻譯理論與實踐互動是翻譯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因此要想成為合格的譯者就必須熟悉翻譯的標準,而翻譯標準就是評價譯作良莠的準繩,對翻譯理論和實踐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對一些中西方翻譯標準的理論進行綜述并闡述了合格譯者應具備的必要條件。
一、翻譯標準的論述
(一)中國翻譯標準
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翻譯事業(yè)的高潮:東漢至唐宋的佛經(jīng)翻譯,明清的科技翻譯以及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的西學翻譯。
玄奘提出翻譯標準應“既須求真,又須喻俗”,即“忠實通順”。
1894年,馬建忠提出“善譯”標準:“一書到手,經(jīng)營反復,確知其意旨所在,而又摹寫其語氣,然后心悟神解,振筆而書,譯之成文,適如其所譯而止,而曾無毫發(fā)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則為善譯也”(羅新璋,1984)?!斑m如”就是“信”:譯文在“意旨”,“神情”,“語氣”方面要“適如”原文。
參照古代譯經(jīng)經(jīng)驗和自己的實踐,清末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信,即忠實原文;達,即通順,達意;雅,即文雅,典雅,藝術性。他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兑住吩?‘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嚴復,1898)。信是基礎,而雅是翻譯中的最高境界。
魯迅在“五四”譯壇中也起了重大作用。他主張“直譯”,“求信”,“達旨”。他的翻譯思想“在借鑒西方先進思想的同時,又創(chuàng)造性地引進新的表現(xiàn)形式,以彌補早期白話漢語在思維與表達方面不甚精確的缺陷”(郭著章,1999)。
林語堂先生深諳東西方文化,在《論翻譯》中明確指出:翻譯是一門藝術,他認為翻譯的三個標準為:忠實、通順、美。他的翻譯觀發(fā)展提高了“雅”的標準,加進了美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的內(nèi)容。林語堂指出“忠實非字字對譯之謂”,行文應符合現(xiàn)代白話文的習慣,力求傳神。
傅雷提出了翻譯“重神似不重形似”的標準,認為譯文必須是“純粹之中文”,此標準擺脫了拘泥于內(nèi)容、形式要求的“信達”、“信順”觀,達到了有關“精神”、“氣質(zhì)”、“風格”要求的更完美的高度。
王佐良的翻譯理論對前人觀點進行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認為翻譯理論研究應借助現(xiàn)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他強調(diào)在翻譯中要考慮不同的文體和文化,王佐良(1989)主張的翻譯標準為“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淺如之,口氣如之,文體如之” (見郭著章1999)。做到超越詞與詞,句與句之上的整體效果的真正對等,達到“通篇的神似”。
(二)西方翻譯標準
E.A.奈達對翻譯的定義是:“翻譯是在接受語中制造出來原語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首先是在語義方面,其次是在文體方面?!?Nida & Taber,1982:12)該定義包含著翻譯追求的標準,即在意義與風格上對等,這一定義指出了翻譯的本質(zhì)和任務(用譯語再現(xiàn)原語信息)以及翻譯的方法(“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xiàn)原語信息)(廖七,2002)。奈達對翻譯提出了四個標準:1)達意;2)傳神;3)語言順暢自然;4)讀者反應類似。奈達認為好的譯文必須讓讀者能正確理解原文,且形式恰當,又能吸引讀者。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形式要讓位于內(nèi)容;他同時認為,形式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形式本身也能表達意義時。奈達的“等效”翻譯理論主張從譯文讀者的角度進行翻譯,以期達到同原文讀者等同的效果。
紐馬克根據(jù)語言的表達、傳信和召喚三個功能,提出了翻譯有“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之分:語義翻譯法旨在譯文語言的句法和語義規(guī)范允許的范圍內(nèi),再現(xiàn)原文作者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所表達的確切含義;交際翻譯法旨在使譯文對其讀者產(chǎn)生與原文對其讀者盡可能相同的效果。對于不同的文本,應當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標準,如“召喚型”文本用交際翻譯法,“表達型”文本用語義翻譯法(Newmark, 2001)。
交際翻譯旨在使譯文對其讀者產(chǎn)生與原文對其讀者盡可能相同的效果,注重譯文讀者的理解和反應,盡力使譯文讀者產(chǎn)生同原文讀者一樣的效果,即強調(diào)信息傳遞的效果,把外國的元素轉植到自己的文化中,也就是常說的外來文化本土化,要求譯者重新組織結構,使譯文流暢而地道。交際翻譯應以讀者能否接受為標準。
語義翻譯旨在譯文語言的句法和語義規(guī)范允許的范圍內(nèi),再現(xiàn)原文作者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所表達的確切含義,注重譯文是否忠實原文, 在翻譯中盡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只是在適當?shù)臅r候給讀者一些幫助,如給予注釋,要求譯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結構和詞序上力求貼近原文,做到原汁原味。語義翻譯應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則。
在交際翻譯中,紐馬克與奈達觀點一致:意義重于形式。而在語義翻譯中認為文本的形式更重要。紐馬克意識到語言的多樣性,提出按照文本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譯標準,紐馬克的理論就更進了一步。
二、譯者應具備的條件
隋代譯經(jīng)者釋彥琮認為譯者應該“誠心愛法,志愿益人,不憚久時”;“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
執(zhí)”;“眈于道術,澹于名利,不欲高炫”。
余光中認為譯者應是“文字的媒婆”,且具有一種能力將兩種文字配成“一對佳偶”(余光中,2004)。
林語堂提出譯者應具備三個基本素質(zhì):對原文文字和內(nèi)容的透徹了解;具有相當?shù)膰某潭?譯事上的訓練。
合格的譯者歸納起來,需要具備五種最基本的條件:(1) 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2)中文基礎扎實;(3)豐富的知識面;(4)一定的政治素養(yǎng);(5)熟悉翻譯的標準,熟練掌握翻譯技巧。
作為外漢互譯的譯者,既要熟悉外文,又要精通中文,兩者缺一不可。現(xiàn)在有許多外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被翻譯得晦澀難懂,不合乎中文習慣,因而被冷落于書架,無人問津;而一些中國的優(yōu)秀作品,如《紅樓夢》等,雖然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卻很難在國際上造成影響,引起外國讀者的共鳴。這里雖然有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國目前缺乏中外文造詣極深的譯者。很難把經(jīng)典的中國文學作品譯成同樣經(jīng)典的外文作品。譯者要具備中外文皆精的“內(nèi)功”,一定要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勞動。對譯者來說,沒有中西方文化的豐富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和表達。學一門語言就是學習有關國家的文化和習俗,知識越豐富,對原文的理解就越深刻,譯文就會更準確、生動和完美,否則就會有一定的障礙。要求譯者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yǎng),就是要求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時,能有正確的立場來選擇譯文用詞的褒貶。此外,一定要熟悉基本翻譯的標準,熟練掌握翻譯技巧,這樣翻譯的難題將迎刃而解,譯文也將更加忠實原文,能更加吸引廣大讀者。
三、結語
翻譯標準是翻譯實踐的尺度。中西方對翻譯標準都有諸多的觀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譯文脫離不了原文,譯文必須在某方面忠實于原文。譯者可根據(jù)不同的文本以及不同的意圖來調(diào)整翻譯標準中的變量。
在翻譯教學及翻譯實踐中,要傳授和領悟中西方翻譯理論,熟悉翻譯標準,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促進翻譯實踐,培養(yǎng)合格譯者所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和條件。
參考文獻
[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ida,E.A, & Taber, C.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 Brill,1982.
[3]Tytler, A. F.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London: London Press,1970.
[4]郭著章.翻譯名家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馬建忠.擬設翻譯書院議. 見羅新璋:論文集(1898-1948).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6]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7]嚴復.天演論·譯例言[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4.
[8]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作者簡介:李力,男,南京金城集團進出口公司,外貿(mào)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