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春末,白居易與幾位朋友結(jié)伴游江西廬山,寫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p>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沈括讀了這首詩非常驚訝,帶著譏諷的口吻評論道:“既然‘四月芳菲盡了,怎么還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會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
有一年春夏之交,他到一座山上考察,在四月的天氣中,看到了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艷,猛然想到白居易的詩來,這才領(lǐng)悟到是自己錯了,同時,也從中發(fā)現(xiàn)了高度對季節(jié)的影響:由于山上氣溫低,春季到來要晚于山下。
后來,他又找來白居易的詩讀,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寫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于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花),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鄙蚶ㄗx了,感慨道:“都怪我讀書不細,經(jīng)驗太少啊!”
也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宰相王安石時,看到王安石的書房案上有一首詠菊的詩。這首詩沒有寫完,只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想:“西風”是秋風,“黃花”是菊花,而菊花敢于和秋霜鏖(áo)戰(zhàn),是能耐寒的,說西風“吹落黃花”就已不對了,而且還吹得“滿地金”,豈不大錯特錯?堂堂宰相,怎么會作出這樣的詩?于是,他提筆續(xù)了兩句:秋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后來,蘇東坡被貶到黃州,有一年秋天,到了重九時節(jié),連日大風。一天,大風停息后,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后園賞菊,只見菊花落英繽紛,滿地鋪金。這時,他猛然想起一年前自己給王安石續(xù)詩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說不出話來,原來是自己錯了。
博士丁的話:
小朋友,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寫作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注意留意身邊的事物,而不能只根據(jù)自己的推斷妄加評論,只有親眼看見的事物,才可以運用到寫作中。
【李雪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