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祖華教授作為我國當代著名的揚琴演奏家、教育家,半個多世紀來在揚琴的演奏、創(chuàng)作、教學以及世界性的推廣工作上作出了突出貢獻。恰逢項祖華教授從事?lián)P琴藝術教育50周年,特寫此文以表祝賀。
早在1991年,世界第一屆揚琴大會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與會者有來自全球歐、亞、美各大洲的20多個國家的幾十位杰出的揚琴專家和研究學者。這次會議上,來自中國音樂學院的項祖華教授應邀講學并演出,同時舉行中國揚琴獨奏音樂會。項祖華教授的一曲《林沖夜奔》,征服了場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揚琴大師。也正是這一次大會,使世界真正體驗到了以中國揚琴藝術為代表的東方揚琴藝術之美。在這次會議上,還成立了國際揚琴學會(CWA),推!出三位學會領導人,其中一位副主席就是代表中國揚琴樂派的項祖華教授。
一、“凝固”與“流動”
項祖華教授1934年出生于蘇州的一個音樂家庭。在親人的影響下,項祖華自幼從任悔初學揚琴,并表現(xiàn)出過人的聰慧。少年時期常隨衛(wèi)仲樂、陸修棠、楊蔭瀏等民樂大師活躍在江蘇、上海舉行音樂會演出,初露才華而頗受好評,與其兄項祖英(著名二胡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并稱為江南樂壇的“棠棣之花”。
像許多后來卓有成就的音樂家一樣,項祖華一開始并未涉足音樂藝術領域,而是學習建筑。直到1957年上海民族樂團成立,項祖華受聘于上海民樂團,同時在上海音樂學院兼任揚琴導師。1964年,中國音樂學院創(chuàng)立,項祖華又受文化部之命調回北京從事專業(yè)揚琴藝術教學至今,為中國民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民樂傳人作出了突出貢獻?;仡欁哌^的道路,項祖華教授先后在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我國三大音樂院校任教,這或許在我國民樂界是唯一的范例。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句名言,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建筑藝術和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也恰好是項祖華教授一生的生動寫照。
二、演奏和創(chuàng)作
項祖華教授結合揚琴自身的特點,以及對南北揚琴不同流派的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細致入微、跌宕多變、剛柔并濟、韻味雋永的藝術風格。
為了使揚琴的聲音既清晰又“曲直有度”,項祖華教授認為可以借鑒西洋樂器鋼琴上的止音原理來消除余音;同時也可通過滑抹類、揉弦類技巧的運用,使余音得到利用和開發(fā),這樣不僅產(chǎn)生了“曲”與“直”的變化,同時也展示出“動”與“靜”的聽覺音響對比。
關于揚琴的技法系統(tǒng),項祖華教授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總結了現(xiàn)代眾多流派的演奏技巧,繼而提出將揚琴演奏技巧綜合規(guī)范為十類技法,即單竹、齊竹、輪竹、顫竹、滑抹、揉弦、撥弦、抓弦、點弦及裝飾音(花音),并以其出色的概括能力,將其歸納為口訣:“單齊輪滑又顫,點撥抓揉加花”,達到了字字珠璣的境界。同時,項祖華教授還在多年的演奏中總結出“左右全能,點線組合,曲直相見,縱橫交錯”的十六字訣,這正是中國揚琴演奏技藝的審美特質和發(fā)展趨勢。
縱觀揚琴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集演奏家和作曲家為一身的人并不多見。但項祖華教授做到了這一點,本著“藝術來源于生活”的根本準則,他身體力行,積極深入生活實踐之中,創(chuàng)作改編了近百首中外古今的揚琴及民樂作品。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具鮮明的時代性和感召力,像《竹林涌翠》等優(yōu)秀揚琴作品,就是當年深入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生活,用音樂之筆勾畫出的西南邊陲風土人情,再結合對揚琴新技法的應用,創(chuàng)造出新奇而又充滿現(xiàn)代感的音響效果,極具藝術魅力。
(一)原創(chuàng)揚琴作品
項祖華教授以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力,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堪稱美輪美奐的揚琴作品,如大型揚琴套曲《國魂篇》,精心!取在中國歷史上對中華民族作出巨大貢獻或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氣概的屈原、蘇武、王昭君和林沖四個代表性人物,藝術性地截取其最具人物特質的畫面,構思出極具音樂感染力的旋律,其中包括《林沖夜奔》、《屈原祭江》、《蘇武牧羊》和《昭君和番》四部可以獨立演奏的篇章。項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深厚的造詣,將這組作品命名為《國魂》,使這個極具震撼力的標題也同樣富有厚重的歷史感和鮮明的中國文化色彩。這一組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推廣,折射出現(xiàn)當代揚琴藝術家作為音樂家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高尚情操,經(jīng)過歷史的驗證,賦予了其鮮明的民族性格和審美意識。其中《林沖夜奔》尤其著名,樂曲采用昆曲音樂的腔韻,融匯西方的作曲手法,運用雙音琴竹、滑抹搖撥、山口滑撥、伴音變奏、多聲織體等創(chuàng)新技巧,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林沖英雄落難、滿腔憤懣、頂風踏雪、戰(zhàn)勝艱難、逼上梁山的豪情壯舉,海內外給予此曲“當代中國揚琴曲庫之絕唱”的評價。揚琴組曲《芳季篇》,依照中國民族的審美心理,以四季為序賦予四種植物以新的藝術生命,《春蘭》、《夏蓮》、《秋菊》和《冬梅》四首揚琴曲是項祖華教授對美好事物的謳歌,也是他自己內心世界的真切寫照,表現(xiàn)出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項祖華教授充分吸取各地音樂元素,運用多種演奏技巧,賦予作品高風亮節(jié)的人格魅力。取材于臺灣民謠《思想起》的揚琴協(xié)奏曲《海峽音詩》也是一部氣勢恢宏的民族音詩,項祖華教授通過“滑、抹、吟、揉、顫、輪、泛、撥”等演奏技巧,形象地刻畫了節(jié)日中的寶島人民金鼓齊鳴、歡歌熱舞的熱鬧場面,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除此之外,還有彈撥樂五重奏《春滿江南》、《美麗的塔什庫爾干》,揚琴獨奏曲《竹林涌翠》、《絲路掠影》、《神山圣水》和《彈詞三六》等。以上提及的許多作品,都曾多次在全國音樂創(chuàng)作比賽中獲獎,很多已錄制成唱片、光盤專輯流傳海內外,受到廣泛好評。
(二)傳統(tǒng)樂曲改編
自幼就對民間音樂爛熟于胸的項祖華教授,根據(jù)各地民間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具有地方色彩的揚琴曲,如:根據(jù)潮州音樂改編的《一點紅》;根據(jù)廣東音樂改編的《旱天雷》和《昭君怨》;根據(jù)江南絲竹改編的《歡樂歌》、《彈詞》和《行街》;根據(jù)古曲改編的《霓裳曲》、《將軍令》、《陽關三疊》和《陽春古曲》;根據(jù)老一代民間藝人傳譜改編的《大浪淘沙》(阿炳傳譜)和《漁舟唱晚》(婁樹華傳譜)等。所有根據(jù)傳統(tǒng)樂曲改編的揚琴曲,在巧妙糅進當代作曲技巧的同時,無一不散發(fā)著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芬芳,同時也顯示出項祖華教授獨特的藝術視角和精湛的作曲技術。
(三)外國作品編配
為了擴展揚琴的藝術表現(xiàn)范圍,項祖華教授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也創(chuàng)作了相當數(shù)量的外國音樂改編曲,如根據(jù)法國作曲家比才歌劇音樂改編的《卡門主題幻想曲》;根據(jù)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薩蒂同名小提琴獨奏改編的《流浪者之歌》;根據(jù)匈牙利民間樂曲改編的《杜納特爾的查爾達什》;還有根據(jù)俄羅斯民間樂曲改編的《月光變奏曲》;根據(jù)羅馬尼亞民間樂曲改編的惟妙惟肖的《云雀》和歡快熱烈的《霍拉舞曲》;另外,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圣-桑的《天鵝》和福斯特的《故鄉(xiāng)的親人》等都有成功的改編版本。所有這些改編曲,都為拓寬揚琴的藝術表現(xiàn)范圍和最大程度地展延揚琴演奏技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和有益的嘗試。
(四)少年兒童題材作品
縱觀我國民族器樂曲的創(chuàng)作,以少年兒童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作品不是太豐富,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對少年兒童器樂曲的創(chuàng)作缺少關注,此其一;另外就是認為少年兒童的演奏技巧還不成熟,還不足以完成作品中所有的技術要求和達到相應的藝術標準。但這恰恰忽略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進程,音樂藝術教育的水平日益提高,許多孩子的音樂天賦極高,其音樂理解力、審美能力和演奏技巧早已超出同齡人甚至超出成年人,越來越多的“音樂神童”在小小年紀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項祖華教授以其敏銳的藝術觀察力和對孩子們的愛心,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少兒題材揚琴作品,如膾炙人口、深受孩子們喜愛的《賣報歌》、《挖野菜》,還有根據(jù)電影音樂改編的《紅星閃閃放光彩》和《銀球飛舞花盛開》等,為我國揚琴作品的百花園增添了嬌艷美麗的奇葩。
(五)現(xiàn)代體裁和雙揚琴的結合
項祖華教授經(jīng)過多年研究探索,不僅開拓了揚琴演奏的新領域,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雙揚琴演奏并積極實踐,使揚琴演奏在音色、音量以及聲部表現(xiàn)多樣性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拓展。他創(chuàng)作的雙揚琴作品《梁?!ず夙崱吩诘诎藢檬澜鐡P琴大會開幕式音樂會上演奏并受到一致好評。多年的藝術實踐與積累,項祖華教授創(chuàng)作的雙揚琴作品已達四十余首,雙揚琴的演奏也成為一種新穎的演奏形式。
到目前為止,項祖華教授的許多作品已經(jīng)以DVD、VCD和CD等載體結集出版,如《林沖夜奔——中國揚琴大師項祖華獨奏專輯》(臺灣任詩桀實業(yè)有限公司1993年出版)、《揚琴大師項祖華作品精!》(中國音樂家音像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
作為一位具備深厚中華民族文化功底和扎實作曲技巧的揚琴大師,項祖華教授還筆耕不輟,歷經(jīng)多年積累,出版有揚琴論著和曲集等,如《揚琴彈奏技藝》(香港繁榮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40萬字,曾獲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民族樂器傳統(tǒng)獨奏曲!集——揚琴專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出版)、《項祖華揚琴作品集》(中外揚琴作品65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出版)、《項祖華揚琴教程》等。
三、教學與改革
項祖華教授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進入專業(yè)院校進行揚琴專業(yè)教學領域的民樂家之一,也是我國第一位揚琴碩士生導師。從教半個世紀以來,培養(yǎng)了一大批揚琴專業(yè)師資和演奏家,其中數(shù)十名高足曾在海內外音樂比賽中頻頻獲獎,堪稱桃李滿天下。項祖華教授的民樂教學和揚琴專業(yè)教學始終保持著自己的觀點和獨特的教學體系。
(一)較早地關注民樂教學改革
項祖華教授非常關注民樂教學的改革和專業(yè)化。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便提出民樂教學和學習的“專業(yè)性”不宜過于狹窄的理念,即不以一種主修樂器劃分專業(yè),而改以拉弦、彈撥、吹管、打擊樂器的分組作為主修樂器專業(yè),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同組多種樂器,又可取長補短觸類旁通;同時,提倡加強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和音樂理論基礎的訓練。在這個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有所專長。項祖華教授認為民樂本科畢業(yè)生應具有技藝精熟的演奏水平(包括獨奏、重奏、合奏及伴奏),既有民族音樂理論學識又具有民族樂器創(chuàng)編技能,還能從事民族樂器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揚琴藝術人才。
(二)揚琴演奏應講求科學性,應從“技術”到“技藝”
項祖華教授認為揚琴演奏藝術應講求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是樂器物理性能、人體生理功能、審美心理三者協(xié)調綜合和有機的統(tǒng)一。揚琴的教學從理論上講涉及力學、聲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等相關學科專業(yè),只有更好地把握這些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把握樂器的特性和調節(jié)演奏者的臨場狀態(tài)。
音樂是一門聽覺審美藝術,在重視科學和技術的同時,還應重視其藝術性和審美性。項祖華教授認為:揚琴演奏技術與揚琴藝術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技術上的純熟表現(xiàn)為手法的自如;手法自如的最終目的則是能夠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因此不能單純“技術地”看待揚琴演奏技術,而應當把基本功作為技術與藝術統(tǒng)一的“技藝”去訓練,把技術提高到藝術的層面上來認識。
(三)所有新技法的創(chuàng)用要落在藝術表現(xiàn)的實處
隨著時代生活的發(fā)展需要,涌現(xiàn)出許多體現(xiàn)新的時代音調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同時,這些作品也要求新的演奏技法與此適應。如揚琴曲《林沖夜奔》、《蘇武牧羊》中采用了搖撥滑音及特技滑音的新技法,此外還出現(xiàn)了一些采用復調手法演奏的揚琴作品。項祖華教授認為,新作品中出現(xiàn)的所有新技法是藝術表現(xiàn)的需要,而不是演奏技巧的純粹賣弄,新技法的創(chuàng)用必須要落實在藝術表現(xiàn)上,新技法所帶來的新效果都是為藝術表現(xiàn)服務的。
項祖華教授認為在揚琴的教學中應加強這類技法的基礎性訓練,以表現(xiàn)中國揚琴的獨特韻味,同時還要學習一些新的技法,來提高揚琴演奏的能力,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比如,復調演奏是一種較高難度的技法,是西方巴洛克時代的器樂演奏特征之一,當時被廣泛地運用于鍵盤類樂器演奏中。項祖華教授認為,正因為源于西方音樂的復調演奏技術不同于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線性思維模式,而要求雙手嫻熟自如的獨立運行能力和操控能力,所以必須下大功夫去刻苦練習才能熟練地掌握。
項祖華教授是集演奏、創(chuàng)作、教學、科研于一身的揚琴藝術巨匠,被譽為“為中國揚琴藝術獨樹一幟,走向世界,開宗立派,居功至偉”的一代宗師。由于他對我國文化藝術事業(yè)做出的重大貢獻,榮獲國務院的表彰和國家級獎勵。最近獲悉,文化部為國慶60周年特評!出“中國有影響力的100位藝術家”,項祖華教授名列其中;中國民族管弦樂協(xié)會表彰為中國民樂藝術作出突出貢獻的音樂家,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作為世界知名音樂家,項祖華教授還被列入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編纂的《世界音樂名人錄》、美國的《國際杰出藝術家》以及《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辭典》等權威辭書。半個世紀以來,項祖華教授以其孜孜不倦的刻苦鉆研精神,對祖國人民的一片熱愛之心以及科學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使中國揚琴藝術已經(jīng)成為世界揚琴藝術的一個獨立的組成部分。
在本文寫作運筆之時,遂遙想起當年跟隨項祖華教授學習的日子。先生的一言一行都對我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舉一動均使我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誨,至今仍歷歷在目,音聲俱存。謹以“百弦頌祖國,雙竹奏華章”的美好希望,祝愿項祖華教授身體康健、精神愉快,繼續(xù)帶領我們?yōu)樽鎳膿P琴藝術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項祖華《項祖華揚琴作品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項祖華《揚琴藝術的世紀回眸與展望》,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全國揚琴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
[3]項祖華《世界揚琴三大體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全國揚琴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
[4]項祖華《揚琴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全國揚琴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
[5]何昌林《藝攀高峰琴譽世界——記著名揚琴藝術家項祖華教授》,《音樂愛好者》,1996年第4期
[6] 何昌林《三分天下百弦琴——記國際揚琴學會副主席項祖華教授》,《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7] 楊秀榮《評項祖華的揚琴藝術》,《人民音樂》,1994年第10期
王義茹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