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穎 臧興旺
由于小豆營養(yǎng)價值高,在市場上十分受消費者歡迎,但是要獲得高產,在種植中也是十分強調栽培技術的。據(jù)本人多年的經驗,小豆在栽培中必須要采取促進與控制相結合的措施,才能保證小豆高產長相(植株生長整齊一致;植株繁茂不倒;前期生長迅速,中期生長穩(wěn)健,后期成熟加快)。同時還要注意前期抓齊苗壯苗,中期抓增花保莢,后期抓增重防倒,才能提高小豆的產量。因此,在栽培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解決輪作倒茬
小豆忌重茬和迎茬。小豆植株矮小,生于遲緩,病蟲害嚴重,不宜重茬和迎茬種植,如果是重茬迎茬連作會造成小豆大面積減產。連作減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連作的地一般硝態(tài)氮有所增加,磷、鉀、鈣、鉬、銅等元素含量減少,造成營養(yǎng)失調;土壤中的噬菌體和噬菌素(毒素)可抑制根瘤菌的發(fā)育;根系分泌的酸類物質過多,不利于根系的生長,并加重病蟲為害,導致產量下降。鑒于以上原因,小豆必須實行輪作,而且以間隔3~4年輪種1年為好。
二、加強精細整地
精細整地對于小豆苗全、苗齊、苗壯、促進早開花、多結莢都有重要作用。著整地質量差,不利于小豆出苗,也不利于根系的發(fā)育和對水分養(yǎng)料的吸收利用。整地方法有冬耕與春耕:秋耕一般要深,耕深以20厘米為最好,或上層淺耕耙茬,底層深松,深松深度30~35厘米,加深耕作層,擴大土壤庫容;春耕宜早,一般“春分”耕地,春耕宜淺,以為9~12厘米為宜,過深不利防旱保墑,要隨耕隨耙耱,已冬耕的不必再春耕,但開凍后必須及時耙平,以利保墑。播前整地,要求把地整平耙實,使耕作層上虛下實,結構良好,保持一定的土壤濕度和空襲度。但耕深不要超過播種深度,以2~4厘米為宜。
三、認真選好種子
1、播前曬種。播種前曬種可以提高種子的生活力。曬過的種子發(fā)芽快,出苗整齊,一般可以提前出苗1~2天,特別是成熟度差和貯藏期受潮的種子,曬種的效果更為明顯。曬種時不要將種子攤曬在水泥地或石板上,以免溫度過高灼傷種子。
2、精選種子。農諺有“母大子肥”、“種大苗壯”之說,說明了種子與壯苗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了提高種子純度和發(fā)芽率,播前進行1次認真的選種,對苗全苗壯,奪取高產是很必要的。選種可采用篩選、粒選、機選和人工挑選等方法。
3、藥肥拌種或浸種。用鉬酸銨、硼砂拌種或浸種明顯的增產效果,如果加用農藥一起處理,還有防治地下害蟲和蚜蟲的效果。
四、適期播種
適時播種有利于全苗、壯苗、多花多莢、適期成熟和提高產量與品質。自然條件下,影響作物播種期的因素有溫度、濕度、無霜期和土質等,但確定播種期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小豆是豆溫作物,種子在10℃左右時即可發(fā)芽。在水分適宜的條件下,一般5~10厘米地溫穩(wěn)定在10~14℃時幼苗就能很好地出土。播種過早因地溫偏低,發(fā)芽緩慢,容易造成爛種缺苗,不利于實現(xiàn)全苗。播種過晚,易感染病害,而且營養(yǎng)生長期縮短,花莢減少,百粒重降低,影響產量和質量的提高。東北為一年一作區(qū),小豆播種在4月中下旬,作為救災作物可推至5月上、中旬。
五、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小豆增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小豆單位面積的產量是由單位面積的株數(shù)、每株莢數(shù)、每莢粒數(shù)和粒重四個因素的決定的,其中公頃株數(shù)和棵莢數(shù)是決定產量的關鍵因素。合理密植就是要較好地調節(jié)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使四項因素之積達到最大值。合理密植的原則是:氣溫較低,則密度應該大些;而氣溫較高、雨水較充沛的地區(qū),小豆單株生長發(fā)育較旺盛,植株較大,密度則適當小些。在相同氣候條件下,瘠薄的土地不能滿足小豆植株生長發(fā)育的需要,株叢矮小,所占據(jù)的地面空間較小,因此栽培密度應大些,以發(fā)揮群體的增產作用。在土質較好、土層較厚的土壤中,能供給小豆生長發(fā)育較充足的營養(yǎng),個體生長繁茂,所占據(jù)的地面空間相對大些,栽培密度就應小些,以保證每一個個體有較充足的營養(yǎng)面積,充分發(fā)揮單株生產潛力。依品種特長,開花結莢分散,栽培密度要小些;直立型小豆品種,由于植株生長比較緊湊,結英范圍比較集中,單株所占營養(yǎng)面積較小,所以種植密度應大些。栽培條件較好的地塊,肥水充足,植株個體發(fā)育旺盛,密度范圍要小些;反之,施肥少的情況下,植株生長矮小,留苗密度應大些。
六、合理施肥
根據(jù)小豆的營養(yǎng)特點和需肥規(guī)律,其施肥原則是巧施氮肥,重施磷肥,有區(qū)別的施用鉀肥,適當增施鉬肥和菌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