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汝愷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公認。去年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對這30年作了全面、深刻的總結。而在勖勉國人時,他卻不免憂思地告誡我們說,必須“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安徽垓v”這一大白話的出現(xiàn),很有一陣成為中外媒體興味盎然的議論焦點。外國記者們首先嚷嚷起來:這個詞組怎么譯啊?它實際是什么意思啊?曾榮膺“法國榮譽勛位團大將軍勛章”的外交家吳建民認為,這個詞組外國語確實“不可能完全翻譯出準確意思”,因為“這幾個字是在中國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外國人沒有一個相對這樣的概念”,而“我們中國人一聽就懂”。筆者領會,總書記用上這個特指的大白話,其針對性是太傳神太確切了。因為我們生活中確有禍端存在。比如,一勝利就每每“沖昏頭腦”,一得福就會“樂以忘憂”,每每做出“自作孽”的蠢行。
“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極端事例,如狂熱出現(xiàn)于1958年的“大躍進”,確曾在河南信陽發(fā)生的那碼事。本來“互助合作”搞得好,加之風調(diào)雨順,小麥豐收,這確是個大喜訊。但有人“折騰”了,硬在信陽遂平縣崦岈山衛(wèi)星農(nóng)業(yè)社,“始作俑者”地放出所謂“高產(chǎn)衛(wèi)星”來。其畝產(chǎn)竟浮夸出3821斤。當年參加過“驗收”又炮制新聞的新華社記者方徨,于50年后學習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時,沉痛反思,寫出了刻骨銘心的回憶錄,記述下這段“折騰”奇聞的經(jīng)過。
開頭是縣領導給她打電話,說“崆岈山小麥大豐收,出現(xiàn)奇跡啦,你快來吧!”于是她應諾前往。有塊試驗田小麥幾天前就己收割,卻專等新華社記者來到后打場。方徨回憶說自己情不自禁地驚呼:“嗬?二畝多地能插得下這么多麥桿嗎?”哪知當場就有人批判她為“保守派”,有的說:“你們這號連麥苗和青草都分不清楚的人,知道一畝小麥能打多少?”方說:“最初稱出來的數(shù)字是畝產(chǎn)3821斤,后來不放心,抹掉浮動數(shù)字,按3500多斤上報,但過了幾天,畝產(chǎn)3821斤這個數(shù)字還是在《人民日報》號外上發(fā)表了出來?!笔虑檎嫦嗑烤谷绾?方徨寫道:“曾任婦女隊長的趙長玉講,那時有幾個積極分子用車拉了好幾天麥子,一大片地收成都拉過去了,卻都算成是試驗田里的。誰敢明說啊!說了就是右派,批斗你?!笨h婦聯(lián)有位女同志,只不過懷疑一下,激進的人上前就把她的頭發(fā)幾乎拔光。此后不久,《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更用通欄標題刊登出畝產(chǎn)水稻36900多斤的新聞。新華社某記者還拍出特寫照片,讓兩個孩子坐在尚未收割的水稻上,水稻居然不倒伏。廣西環(huán)江最唬人,竟報出“水稻畝產(chǎn)13萬斤”。各地糧食如此高產(chǎn),自然帶來高征購。那段“折騰”歷史,已成為我們?nèi)窨膳碌幕貞洝?/p>
聯(lián)系現(xiàn)實,即使在面對全球性嚴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也不等于我們生活就全然沒有“折騰”因素,非也。比如,因為北京建了奧運“鳥巢”,得到外界贊揚,媒體已有報道說,有些地方領導借口“內(nèi)需”,躍躍欲試也要建“鳥巢”等等。凡與國計民生無關而須耗用大量公款建造少數(shù)掌權者賞心悅目的所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多半可歸類為“折騰”范疇。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領會“不折騰”,應“防微杜漸”,“嚴肅黨風”,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以期到建國百年時,我們能順利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則偉哉中華,福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