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關于古人稿費,顧炎武先生列過一個清單:司馬相如給陳阿嬌寫《長門賦》,600個字,得銅100斤,杜牧給韋丹寫《韋公遺愛碑》,500個字,得絹300匹;韓愈給韓宏寫《平淮西碑》,1500個字,得絹500匹;皇甫涅給裴度寫《福先寺碑》,3000個字,得絹18000匹,白居易給元稹寫《河南元公墓志銘》,1400個字,得銅錢70萬;楊大年給寇準草擬委任狀,里面有一句話寫得好,雖只有8個字,寇準額外付銀200兩。
如果對漢、唐、宋物價有所了解,并從購買力角度換算的話,您會發(fā)現稿費最高的猛人是皇甫湜,這人一個字6匹絹,折合人民幣2340元,稿費最低的衰人則是司馬相如,一個字43克銅,折合人民幣一塊五。其他幾位的稿費標準,大致介于一個字16元到1200元之間。
司馬相如一個字一塊五,放到今天也絕對不能說是衰人,因為韓寒辦雜志征稿,一個字只有一到兩塊錢,就被媒體炒到了天上,號稱是“驚人稿酬”了。
幸好史書上記載的永遠不會是歷史的全貌。宋朝有一哥們兒叫方回,給人寫序,平均每100個字只有5文錢的稿酬,按當時物價,每天寫一篇千字文,掙的錢剛夠吃飯。明朝藝術家徐渭在杭州一衙門當師爺,替領導寫過一篇只有600字的《鎮(zhèn)海樓記》,領導謝他紋銀220兩,按當時購買力折成人民幣,一個字136元,比海巖和王朔還牛。可是閱讀徐渭的日記后發(fā)現,他成名之后依然買不起房,看不起病,請不起保姆,因為,一個字136元的機會只有那么一回。
古代作者拿高稿費的機會并不多見,只要有高稿費的機會出現,那競爭就變得很激烈。如唐朝后期,“長安,中爭為碑志,若市買然”。這情形像極了韓寒發(fā)出征稿帖后,幾十萬作者蜂擁而至,紛紛往他郵箱里砸稿。在這個低稿費時代,韓寒希望能用較高的稿費改善一下撰稿人的生活,愿望是好的,但不管將來他的雜志有多火,撰稿人的生活都不會有實質性的改善。能拿到高稿費的作者永遠只能是一小撮,即便韓寒每月發(fā)行一期,每期讓一個作者寫5000字,那稿費最多也就一萬元而已。
編輯石用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