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維新思想家的己他兩利思想及“多源同流”的特點

      2009-09-17 08:06:12陳陶然

      趙 璐 陳陶然

      摘要:為了給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歷史借鑒,運用文獻分析等方法對維新思想家的己他兩利思想進行研究。維新思想家認為利已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利他是追求個人利益的前提;個體與群體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合群之德是救亡圖存的關(guān)鍵。維新思想家的己他兩利思想具有“多源同流”的特點。

      關(guān)鍵詞:維新思想家;己他兩利;多源同流

      中圖分類號:B25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731(2009)04-0043-05

      救亡圖存、愛國保種、挽救民族危亡是中國近代的歷史主題。在己他關(guān)系上,維新思想家傾向于己他兼顧、己他和諧,既要利己又要利他;強調(diào)利群觀念,要求喚醒群體意識,共同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維新思想家不僅將合群與公德即合群之德聯(lián)系起來,而且將合群與愛國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jié)構(gòu)是以血緣宗法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個體只是宗法血緣群體中的一個角色,反映在道德價值觀上,就是重群體價值,輕個體價值,認為個體的存在只有作為群體中的一分子才有意義。儒家的倫理思想集中反映了這種群體的價值取向。漢代獨尊儒術(shù)之后,特別是到宋明理學(xué)那里,更不斷地在群體價值中強化封建等級倫常秩序的內(nèi)涵,使封建等級關(guān)系本身成了道德的主體,而個人只不過是實現(xiàn)這些關(guān)系的工具,個人的價值被排除在道德價值之外。在己他關(guān)系上,傳統(tǒng)觀念把道德與個人利益完全割裂開來,把個人利益完全從道德中摒棄。宋明儒學(xué)要求以普遍之義制約個體之利,目的是使個體通過自我約束而適當(dāng)協(xié)調(diào)彼此的利益關(guān)系,從而以非暴力的方式來緩沖社會的對立。但是在缺乏權(quán)利意識和自我價值意識的傳統(tǒng)社會中,儒家在這條路上越滑越遠,直至完全否定個人利益的存在和價值,所以,儒家思想的缺陷不是完全排斥利益本身,而是以社會凌駕于個體之上,以社會利益排斥個人利益,從而使社會這一整體成為抽象的異己的存在,成為個體的對立面。儒家沒有認識到,無論哪一種形式的社會,哪一種價值體系,如果這個社會或價值體系是合理的,那么它的最后目標總是個人的,社會本身并沒有最終的獨立存在。就目的來說,個人需要的滿足,個人利益的獲取才是使一個社會、一個道德模式的合義性得到確證的最后依據(jù)?!暗赖聻槿硕O(shè),不是人為了道德”[1],正是從這個角度說的。離開活生生的個體,并沒有一個獨立于其上的社會。

      二、維新思想家的己他兩利思想

      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對于個人利益,不僅僅是儒家,絕大多數(shù)的學(xué)派和思想家都持否定與排斥的態(tài)度,這成為占主導(dǎo)地位,起主導(dǎo)作用的傾向。即便是宋明反理學(xué)派、明末清初功利學(xué)派,雖然對利益予以肯定,但是,一涉及個人利益,則缺乏具體而科學(xué)的分析。到了近代,維新思想家認識到傳統(tǒng)思想中的“社會利益”實質(zhì)上只是少數(shù)統(tǒng)治階級至上,“中國自秦以來,無所謂天下也,無所謂國也,皆家而已。一姓之興,則億兆為之臣妾?!盵2]他們開始關(guān)注個人利益,并以進化論和合理利己主義為理論根據(jù),具體分析個人利益的正當(dāng),在己他關(guān)系上做出新的回答。他們從進化論出發(fā),認為人作為動物的一種,都追求物質(zhì)的享樂和欲望的滿足。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皆有欲、都有私。私和欲本身并非就是惡,自私、利己也并非是私、是惡。利已是人的本性,利己不是惡德,而是一種美德,是不應(yīng)受到譴責(zé)的。正如梁啟超所說:“為我也,利己也,私也,中國古義以為惡德者也,……天下之道德法律,未有不自利己而立者也?!盵3]

      (一)利己之心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嚴復(fù)認為只有個人最關(guān)心也最懂得自己的利益,這可使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合起來就會增加整個國家利益和財富?!爸獮樯浦岳?,而去惡且不止于利人?!盵2]嚴復(fù)把為己放在第一位,認為為己才能為彼、為國,認為個人求生存,求感性快樂,求滿足欲望,是“群道”的基礎(chǔ)。亞當(dāng)·斯密(Adam Smith)把市場經(jīng)濟描述為一個以個人追逐私利為動因,通過“自由”競爭每個人去做自己以為最賺錢的事而運作的系統(tǒng)。每一個人都在不斷經(jīng)營,使他的資本得到最為有利的使用。雖然出發(fā)點是個人利益,結(jié)果卻是個人利益和社會福利同時得到實現(xiàn)。正是這種利己心和自利行為造成了整個社會的繁榮,推動社會的進步,成為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嚴復(fù)在翻譯《國富論》時自然受到亞當(dāng)·斯密“理性利己”思想的影響,認為只有自由放任,社會經(jīng)濟才能發(fā)展,國家才能振興。他指出:社會群體是由各個個人構(gòu)成的,個人的狀態(tài)如何,決定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的面貌?!皣抑耆撬?,積眾庶小己之安全以為之耳。”[2]只有使群體中每個人都積極求智求強求富,士農(nóng)工商各業(yè)才能興旺發(fā)達。他贊成盧梭(Rousseau)的觀點“凡遇公益問題,必不宜毀小己個人之產(chǎn)業(yè),以為一群之利益”[2]。人民要求政府的,是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chǎn),“謂以謀一國之安全,乃可以犧牲一無罪個人之身家性命以求之,則為違天篾理之言”[2]。禮教、營造、工商、樹畜之事,“祗宜聽民自謀”[2],不需要政府的干預(yù)。

      梁啟超認為利己是人的本性,“為我”、“利己”、“私”并非“惡德”,而是人類生存、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他斷言利己使道德法律得以制定,利己使人類得以擺脫野蠻,利己使^類得以主宰世界,利己使他族得以倡愛國保種主義,利己使國民得以繁榮進步。如果人無利己思想。那么就會放棄自己的權(quán)利,拋棄自己的責(zé)任,最后自己也將不能獨立。所以自私、利己是天經(jīng)地義、無可非議的,人人利己,社會才能競爭;人人利己,國家才能強盛。自私、利己是人的本能,是人求生存的必要手段和方式。他認為西方“為我”、“利己”的倫理思想,“實有足以助人群之發(fā)達,進國民之文明者”[3]他對楊朱哲學(xué)給以肯定,指出:“楊朱曰:‘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吾疇昔最深惡痛恨其言,由今思之,蓋亦有所見焉矣。其所謂人人不利天下,固公德之蟊賊,其所謂人人不損一毫,抑亦權(quán)利之保障也?!盵4]

      維新思想家認識到,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不僅是道德的基礎(chǔ),而且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之所在。“通常人們總是將道德看作是為他人、為社會利益的犧牲,卻忽略了道德不僅是對群體利益的維護,而且是對個體利益的維護。沒有對他人對社會利益的維護,道德將失去它最基本的特征;而沒有對個體利益的維護,則不僅培養(yǎng)不起崇高的道德感情,甚至已有的道德感情也會崩潰,道德的行為將失去經(jīng)久不息的動力,并將最終導(dǎo)致社會及其全體成員利益的損失。"[5]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強調(diào)“利己”的倫理觀念體現(xiàn)了處在成長階段的資產(chǎn)階級的根本要求,是對侵犯個人利益、扼殺個人私欲的傳統(tǒng)己他觀的否定。

      (二)利他之心是追求個人利益的前提

      、

      嚴復(fù)承認為己、主張重己,強調(diào)個人利益的重要,但同時主張去一己之私而“屈私為群”[6]。

      他反對赫胥黎(Huxley)“屈己為群為無可樂”的觀點,反對極端利己主義,認為極端的利己不僅不能達到自利的目的,而且還會造成不利的結(jié)果,“知損彼之為己利,而不知彼此之兩無所損而共利焉,然后為大利也?!盵7]在反對極端利己的前提下,嚴復(fù)提出“開明自營”說,將“利己”、“自私”與“利群”、“利他”聯(lián)系起來。在利己與利他的關(guān)系上,主張二者的統(tǒng)一,既利己又利他、利群,強調(diào)“明兩利為真利”的道德原則[6],反對任何偏向一極的行為。嚴復(fù)批駁了苦己樂人才能為善的觀點,指出:“古之言為善也,以為利人,而已無與也;今之言為善也,以不如是,且于己大不利也。知為善之所以利己,而去惡且不止于利人,庶幾民樂從教,而不禍仁義也?!盵2]古之所謂善,把利己與利人對立起來,以自我犧牲為前提,其實為善去惡,不一定就要屈己自損,為善和利己是可以統(tǒng)一的。而且人的本性是去苦求樂、避害趨利的,所以因有利而行善比較符合人性,在利己的基礎(chǔ)上,人們更樂于行善。

      梁啟超認為先有利己心,后有利他心,利他心是隨著動物的進化而產(chǎn)生的?!斑M化以至人類,……利他之行為,亦隨而進步,及至大文明大開化之社會,而利他心亦更盛大矣。”[4]利他心是利己心的一種變體,人們的利他行為,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利己。行于人類界的利己心,“其目的本非為他人計,但欲自謀真實之利,則非先謀他人之利不可,其利他也,不過其一利己之手段也,故謂之變形之利己心。”[4]梁啟超把這種變形之利己心即利他心分為兩種,一種是唯物的,另一種是唯心的?!爸\他人之利,而我因得物質(zhì)上實益之報償,所謂唯物的也。謀他人之利,而我之本心因以愉快焉,順適焉,所謂唯心的也?!盵4]這兩種利他心“其利害競歸于我”[4],名為利他心,實為利己心,利他心完全來自于利己心,“凡所以愛他者,亦為我而已”[3],利己心是利他心形成的基礎(chǔ)。只有在利己心的刺激下,人類才能為社會的文明、歷史的進步而不斷奮斗;只有在利己心的支配下,人類才能為了更好地利己而產(chǎn)生“變相的愛己心,即愛他心也”[3]。梁啟超在論述利己與利他的關(guān)系時,過于簡單而理想地看待二者的統(tǒng)一,從而陷入所謂“舉利己之實,自然成為愛他之行;充愛他之量,自然能收到利己之效”之類的空談。[3]

      (三)獨立與合群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

      維新思想家雖然大力提倡利己主義,但卻不是鼓吹那種為一己之私而不擇手段去追求的極端利己主義,而是希望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利群”、“為公”,處理好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體的關(guān)系,這種合理利已主義在宣揚利已的同時,大量宣傳了群體意識和利群觀念。

      梁啟超斷言變相之利己心就是利他心,因為“人不能以一身而獨立于世界也,于是乎有群?!盵3]而人在群體中生存,“勢不能獨享利益”而不顧他人。否則,“己之利未見而害先睹矣”[3]。因此梁啟超提出利己必先利群的思想,“故善能利己者,必先利其群,而后己之利亦從而進焉?!盵3]利己必須以利他為前提,如何才能利他呢?梁啟超主張合群。他指出:“人者,動物之能群者也。州釘[6]梁啟超用進化論論證了合群的重要性,“自然淘汰之結(jié)果,劣者不得不敗,而讓優(yōu)者以獨勝云爾。優(yōu)劣之道不一端,而能群與不能群,實為其總源。”[4]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沒有群的共同利益,個人利益也將不復(fù)存在。然而當(dāng)時中國的現(xiàn)狀如一盤散沙,“一群之內(nèi),錯亂而絕無規(guī)則。”[6]梁啟超指出造成中國“不群”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觀念的缺乏。有公共觀念者,“常不惜犧牲其私益之一部分,以擁護公益”[4],如果中國人再不改變“不群之惡性”,則“此蠕蠕蕓蕓之四百兆人遂不能逃劣敗之?dāng)?shù)”[4]。

      嚴復(fù)認為:純粹、絕對的自由不可能存在于人類社會。因為“自入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無限制約束,便入強權(quán)世界,而互相沖突。故日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為界?!盵7]嚴復(fù)指出:忽視社會秩序會帶來嚴重后果,“茍其民契需恂愁,各奮其私,則其群將渙。以將渙之群,而與鷙悍多智、愛國保種之民遇,小則虜辱,大則死亡。”[7]因此,中國社會所需要的自由是,“外對于鄰敵,為獨立之民群,此全體之自由也;內(nèi)對于法律,為平等之民庶。此政令之自由也。”[9]嚴復(fù)在呼吁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同時,提出個人所得自由以他人之自由為界。要求喚起群體意識的覺醒,使整個民族團結(jié)起來?!吧w惟一群之中,人人以損己益群,為性分中最要之一事,夫而后其群有以合而不散,而日以強大也。”[6]這樣,嚴復(fù)就把“個體自由”與“全體自由”、個性解放與救亡圖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

      康有為認為:人是合群的動物,“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故有父子夫婦兄弟之相親相愛相收相恤者,不以利害患難而變易者,人之所樂也。”[10]個體總是生活在既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個體的發(fā)展不能不受到社會各種條件的制約,個人同群體或他人必然會發(fā)生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離開群體生活,人將不成其為人?!疤煜轮宋镫m多,事理雖繁,而對待者只人與己。有所行者。應(yīng)人接物,亦不外人與己之交而已。己,人也,人。亦人也,此心同,此理同,性情或異,嗜好或殊,既同為人。當(dāng)不相遠”[11]。每個人的利害都同他人或群體緊密聯(lián)系,如果個人不顧他人或群體的利益,聽其自由,只知利已,就必然侵犯他人或群體的利益,就必然會產(chǎn)生紛爭,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

      康有為認為:完全的自由“惟野禽獸能然”。因為“野禽獸者無法律之限制,無教義之拘檢,縱情恣欲,浪游任食,真能得自由之完全義者也?!盵12]禽獸之所以能獲得完全之自由,是因為“以其無群道故也”。而“人道以合群為義,以合群而強,既有群則有人己之對待,既欲合之,則許多調(diào)睦和就之法,而萬不能行其猖狂浪行肆情縱意之為?!盵12]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其高于萬物之處即是人的理性思維和“群”的觀念?!叭粍t人與禽獸何異乎?日:異于其智而已。”[12]人的理性使人為了長遠利益和群體利益而寧愿放棄、犧牲目前利益和個人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皆有為他、為公、利群的一面。“人不能離群獨處,無在不與人交,無處不與人偶?!盵11]

      康有為指出:“群,合眾也。人各受天之才智聰明,宜各獨立以上承天,若不能自立而隨人,則所執(zhí)下。人不能不與人交接和會,故宜合群,以大同人,若不能得眾而失人,則其勢孤?!盵11]他反復(fù)強調(diào)合群的重要性,指出:“人為有知之物,則必惡獨而欲群”[13],“人生群中,……不合群,則不能成一群業(yè),此如車之有雙輪,屋之有兩墻,并行而立而相成者也?!盵12]“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是“人情之所樂也”[13],因此,每個人對家庭、他人或群體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蓋萬物同原,人己一體,至淺之理,而為極善之方”[11]。人人都應(yīng)發(fā)揚不忍之心,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愛群、利群,

      “其進化耶,則相與共進,退化則相與共退,其樂耶,相與共其樂,其苦耶,相與共其苦。”[10]“獨”與“群”的關(guān)系是相互依存、對立統(tǒng)一的,離開“獨”的“群”和離開“群”的“獨”都是不完全的。

      (四)培養(yǎng)合群之德是救亡圖存的關(guān)鍵

      維新思想家認識到:從個人來看,每個人都有其個人利益,大多數(shù)人也更多地認識到和追求起個人利益。但是,個人利益是有局限的,必須超越,使其升華到共同利益,即“群”的利益。嚴復(fù)認為:“善保群者,常利于存;不善保群者,常鄰于滅。”[6]他以進化論作為合群的理論根據(jù),指出:“天演之事,將使能群者存,不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盵6]他強調(diào)合群之德,“德賢仁義,其生最優(yōu)”,主張“屈己為人”,“黜私存愛”,以“平爭濟眾為極功”[6]。個人對社會既有所取也要有所回報,“既有所取之以為利,斯必有所與(予)之以為償。”[6]在己他關(guān)系上,不能專任“自利”,而要顧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兩利為利,獨利必不利”[6]。自私是人的本性,但又不可極端利己,損害他人和群體的利益,只有兩利才是最圓滿的。

      梁啟超指出:“團體之公益,與個人之私利,時相枘鑿而不可得兼也,則不可不犧牲個人之私利,以保持團體之公益?!盵8]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他提倡培養(yǎng)國民的合群之德來調(diào)節(jié)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的關(guān)系。梁啟超認為:“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對于一群,??辖I身而就群;以小群對于大群,??辖I小群而就大群。夫然后能合內(nèi)部固有之群,以敵外部來侵之群?!盵3]人人應(yīng)該熱愛群體,服從群體利益,小我服從大我,為實現(xiàn)小我的利益,必須先實現(xiàn)大我的利益。在他看來,合群之德就是公德,中國之所以貧弱衰敗,其重要原因是國民缺乏國家觀念和自覺的愛國之心,許多人只顧謀一己之私利,而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漠不關(guān)心。由于缺乏公德意識,“外人之輕侮又烏足怪也?”[8],‘惟恃此公德之心以維此群治,故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公德者誠人類生存之基本哉?!盵8]他強調(diào)“利群”、“益群”的重要性,認為社會道德的根本原則是“利群”,所以應(yīng)培養(yǎng)人們“固吾群”、“養(yǎng)吾群”、“進吾群”的公德觀念。但他并沒有否定正當(dāng)?shù)膫€^利益,認為“利群”的最終目的還是“利己”。不會利己,就不會利人、利群,只有首先學(xué)會利己自立,然后才不至于因我而累及他人。維新思想家認為“合群之德”的重要內(nèi)容就是愛國主義,只有合群的民族才可以騰飛世界,“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獨。獨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放智,智故強?!盵4]中國要想自立,必須增強凝聚力和團結(jié)力。

      三、維新思想家己他兩利思想“多源同流”的特點

      維新思想家的已他兩利思想有三個思想淵源。一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從合群的角度講,傳統(tǒng)倫理非常重視人的合群性,無論是儒家或是墨家,其基本的價值原則都是群體取向的,維新思想家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群體本位觀念;從個體獨立的角度講,儒家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包括兩種關(guān)懷,即“對自我實現(xiàn)的個人的關(guān)懷和對道德秩序的社會關(guān)懷”,所以,儒家思想中并不缺乏對個人及其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視,只不過這種關(guān)懷最終是以對群體秩序的關(guān)懷為目標的。因此,儒家文化中對個體生存意義的肯定以及對個體意志和人格尊嚴的肯定,無疑會給維新思想家以極大的影響。二是西方近代資產(chǎn)階級倫理思想,尤其是合理利己主義的影響。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認為人作為具有肉體感受性的存在物,決定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自愛自保的,即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利己主義的實現(xiàn)離不開社會和他人,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時必須承認他人也有追求私利的權(quán)利,主張在不損害社會和他人利益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從個人和社會利益一致中確保個人利益。所以,為了滿足自己的利己心,必須顧及與自己有同樣利己要求的他人,承認他人利己主義的合理性。這種“合理利己主義”思想對維新思想家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人的利己心并不是不道德的,不是必然會引起人去損人利己的。維新思想家反對極端的、狹隘的利己主義,但并不反對利己本身,認為極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義最終不能利已,也不能利群,而只能損己害群。

      三是進化論。進化論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主流,維新思想家根據(jù)進化論宣稱,人具有一切動物所具有的生物性,人的基本欲望是天生的自然屬性。他們用進化論大膽為利己正名,指出利己、愛己、貪樂、好利是人的本性所致,是合理的欲求。人類生存于物竟天擇的世界,各謀利已,相互競爭,這是自然之勢,無可非議。維新思想家還用進化論來說明“利他”、“合群”的重要性,指出“天演之事,將使能群者存,不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6]斷言“群”是歷史進化的主體,“蓋人類進化云者,一群之進也。非一人之進也?!盵3]

      綜上所述,維新思想家的己他兩利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西方近代資產(chǎn)階級倫理思想以及進化論思想,雖然思想淵源有所不同,但是維新思想家以此形成的己他兩利思想其基本旨趣是相同的。在己他關(guān)系上,維新思想家既繼承了原始儒學(xué)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又吸收了西方合理利己主義的精髓,力倡西方的個人本位價值觀;既以進化論為理論武器,又崇尚中國傳統(tǒng)的群體本位觀念,強調(diào)個體對社會的責(zé)任,避免了極端利己主義的產(chǎn)生。因此維新思想家的已他兩利思想具有“多源同流”的特點。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guān)?!盵15]在重義輕利為主導(dǎo)價值觀的封建社會里,維新思想家倡導(dǎo)的己他兩利思想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值得肯定的。

      參考文獻:

      [1]弗蘭克納.倫理學(xu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2]王拭.嚴復(fù)集: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梁啟超.梁啟超哲學(xué)思想論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4.

      [4]張品興.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胡海鷗.道德行為的經(jīng)濟分析[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3:26.

      [6]王拭.嚴復(fù)集: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王拭.嚴復(fù)集: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王德峰.國性與民德——梁啟超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9]王栻.嚴復(fù)集: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石峻.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

      [11]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3]康有為.大同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4]張灝.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23.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河间市| 来凤县| 江口县| 鹤峰县| 德庆县| 青州市| 高雄市| 安康市| 兴业县| 淮安市| 健康| 民勤县| 旺苍县| 永胜县| 石泉县| 博爱县| 舟曲县| 太仆寺旗| 乐至县| 广安市| 屏山县| 营口市| 宣汉县| 乌鲁木齐市| 凤城市| 巴马| 龙州县| 石渠县| 三河市| 枣强县| 怀柔区| 竹山县| 当雄县| 南江县| 九台市| 化州市| 昂仁县| 呼图壁县| 宜黄县| 安阳县|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