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杉
公共管理學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在很多方面都不太成熟。這一點突出表現(xiàn)在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方法方面。如何發(fā)展和完善我國的公共管理學,如何提高公共管理學研究對我國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的指導作用,是我們當前亟待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由于公共管理學從廣義上來看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政治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于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重視對政治科學研究方法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重視對這些研究方法缺失的研究,對于改進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方法的研究模式,提高研究成果的實用性方面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筆者認為,深入認識各種研究方法的理論局限性,跟蹤國際研究方法發(fā)展的最新動向,對于提高我國公共管理學界深入了解各種研究方法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進一步促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具有重要作用。
當代西方政治科學的三大主流研究方法包括新制度主義、理性選擇理論和行為主義三種理論。它們在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地位如日中天,各派學者對各自的研究模式深具信心。理性選擇理論和行為主義強調方法的科學性;新制度主義重視研究方法的路徑依賴和關鍵枝節(jié)點的概念。這三種研究方法都為政治科學和公共管理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從而得到了政治科學和公共管理研究界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廣泛運用,成為主導性的研究方法。但是這三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理論局限性和方法缺失,突出表現(xiàn)在運用這些方法對第三世界國家政府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方面。這些起源于發(fā)達國家政治研究的方法,在對其他國家的分析研究時的理論局限性,比在對西方國家自身政治體制的研究時更為突出。這些局限性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于這些理論各自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是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研究方法發(fā)展的歷史性必然。同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與缺失,也與各種方法本身的理論構建,以及對待現(xiàn)實政治和管理問題的態(tài)度差異有關,還因各種研究方法對研究客體的認知差異及相應的分析手段的不同而不同。各種理論方法的局限性和缺失不僅表現(xiàn)在研究方法的理論體系和分析程序本身,還集中表現(xiàn)于各種方法對實際政治發(fā)展過程分析和預測方面的乏力,表現(xiàn)為他們的研究無法彌合學術研究與實際政治和政府管理過程之間的鴻溝。這是我們在建設和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研究方法是必須注意的一個關鍵性的重要問題。
在我國,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廣州的中山大學,以及上海地區(qū)的一些學者都對各種研究方法有專門的研究,很多國內的研究對各種方法也有深度的探討。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每個理論方法的體系分析。對于三種方法的比較研究,特別是三種方法理論缺陷的對比研究,還是我國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的不足之處。具體來看,對于什么是行為主義、理性選擇理論與新制度主義,以及各種理論的主要流派和觀點有哪些等等問題,國內學術界已經有了很多的介紹。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關于理性選擇理論、后行為主義和新制度主義的翻譯和研究,以及以此為名目的有關論著汗牛充棟。但這些研究往往是就事論事地討論這些理論本身的特性,很少對三者在理論和方法上的異同進行梳理,也缺乏從宏觀的角度對相關理論的分析邏輯及其方法局限性的辨析,甚至對有關概念和分析方法適用范圍的界定也做得很不夠。特別是對這些方法如何能更好的與我國的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研究相結合,有效的利用這些方法的有利、有效的一面,防止其與我國國情不適應,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害和無效的一面,研究得相當不夠。
為彌補這一研究方法方面的理論缺失,該項研究應該力圖從這三種研究方法的理論歷史發(fā)展、研究客體的規(guī)范差異、分析手段的差異、對待現(xiàn)實政治問題的態(tài)度與方法的差異,以及理論與現(xiàn)實的差距等方面進行分析。為此,研究的主要思路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對這三種方法歷史發(fā)展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和分析: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由理論研究向現(xiàn)實政治分析回歸的歷史過程。每個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派的產生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對現(xiàn)有研究方法和研究流派的批判。而這種批評往往是集中在對于理論與實踐的脫離,聚焦于研究成果與實際政治過程之間鴻溝的擴大。要把握研究方法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和各種方法差異的歷史性原因,就必須通過對這三種方法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和研究。(2)對各種方法研究客體和規(guī)范差異的考察:各種研究方法對于研究客體的設定方式是不同的,與此相應的研究規(guī)范也極為不同。這突出表現(xiàn)在他們對自己研究對象的研究立場和分析邏輯的不同。這是各種研究方法之所以有不同的研究重點和適用范圍的主要原因。(3)對各種方法分析手段差異的辨析:研究方法的不同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他們的具體分析手段的不同,表現(xiàn)在與不同分析手段相應的分析工具和對研究者的素質要求的不同。厘清這些方面的區(qū)別,劃清他們之間的界限很有必要。(4)對各種方法理論與現(xiàn)實差距的考察:科學的研究方法常常在追求理論精進和模式簡潔的同時,犧牲了對研究對象必要的細節(jié)觀察,并最終失去了對研究對象客觀性的把握。(5)考察各種方法在對我國政治體制和公共管理過程研究的運用。這方面的研究焦點應該著重于這三種主流研究方法對我國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研究的利弊分析。
從具體的研究步驟來看,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從以下幾方面開展。(1)對國內國際與這三種研究方法相關的大量研究成果進行搜集,梳理和編排,著重于對運用這三種方法研究我國政治與公共管理體制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初步分析。這包括國內政治學,特別是公共管理學研究,國際學者對中國公共管理研究和國際一般公共管理研究幾個方面。(2)進行研究訪談,與國內和國際有研究背景的學者和官員交談和問卷訪談,了解他們對于政府管理研究方法的看法和觀點,作為統(tǒng)計研究的補充。主要包括中外各主要大學的政治學和行政管理學的專家、教授和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研究人員。(3)運用統(tǒng)計分析方法,比較中外學者官員在行政管理學研究邏輯、研究路徑,特別是研究方法方面的差異。通過與行政管理實踐發(fā)展過程的比較,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性的特點來。(4)從材料分析和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從實證材料的基礎上,對我國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意見。
總的來看,對研究方法理論缺失的研究具有以下意義:(1)理論發(fā)展方面的意義:厘清行為主義、理性選擇理論和新制度主義在基本研究觀點、研究領域、邏輯方法方面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特別是辨析這三者在這些方面的理論局限及分析方法的異同,比較他們理論體系的優(yōu)劣,分析他們在理論適用性上的差異,不僅對于深入探討理論發(fā)展具有學術研究的意義,而且對于促進各種研究方法在政治科學研究中的正確應用,特別是對于促進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2)學科發(fā)展方面的意義:與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其他社會科學不同,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與實際的政治過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理論與方法對大到國家宏觀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小到政府的具體政策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由于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服務對象的相對單一性,客觀環(huán)境對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研究,特別是有關政策和對策方面的研究,要求要苛刻得多。這是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比其他很多社會科學得到更多的政府和社會資源的原因,也是許多學者努力探求提高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學性水平,并使之更能說明政治實際過程的動力。(3)研究方法發(fā)展方面的意義:研究手段和方法不僅具有在研究過程中確立研究路徑,指導資料收集,規(guī)范化實證性論證的作用,對于指導我國的行政管理學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從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研究和我國政府管理的實踐來看,它也影響到相關的研究成果能否正確地指導政府行政管理實踐,以及政治學和行政管理學專業(yè)培養(yǎng)的人才是否能很好地適應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是否能通過他們的學科素養(yǎng)和針對性的系統(tǒng)訓練有效地提高我國行政管理的效率。這一研究必將進一步完善我國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研究方法體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