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文潔
【摘要】本文通過對維吉尼亞·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說《達洛維夫人》的解讀,展現(xiàn)了作者是怎樣通過對主要人物意識流動的描寫,深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籠罩在死亡陰影下的悲觀意識和絕望心理,以及充斥著整篇小說的生與死的交織與對應。
【關鍵詞】《達洛維夫人》;生與死;克洛麗莎;塞普蒂默斯
《達洛維夫人》是意識流小說中的代表作品,其作者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對于人的意識活動曾有一段著名的描述:向深處看去,生活決不是“這個樣子”。細察一個平常人的頭腦在平常日子里一瞬間的狀況吧。在那一瞬間,頭腦接受著數(shù)不清的印象——有的瑣細,有的離奇,有的飄逸,有的則像利刃刻下似的那樣明晰。它們像是由成千上萬顆微粒所構成的不斷的驟雨,從四面八方襲來;落下時,它們便形成為禮拜一或者禮拜二那天的生活,著重點與往日不同,緊要的關鍵在此而不在彼。(1)
《達洛維夫人》就是用24小時的時間寫盡了一個女人的一生,一位看似幸福且完美的英國上層社會的太太達洛維夫人的一生;與此同時,也描述了一個精神病患者,也是一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理想幻滅的老兵在一天之內的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活動以及最后身體的死亡。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達洛維夫人克拉麗莎為當天將在家里舉行的晚宴做準備,并且在夜里舉行了晚宴,遇見了曾經的戀人彼得·沃爾什,也聽說了一個年輕人塞普蒂默斯自殺的惡訊,從而對死亡產生了向往;而精神病患者塞普蒂默斯則在妻子的陪同之下接受兩個觀點截然不同的醫(yī)生的治療,并在最后因難以承受現(xiàn)實的壓力而跳樓自殺了。這兩條平行發(fā)展的敘事線索,一明一暗,主要人物的意識流動里始終貫穿著生與死的對應。
維吉尼亞·伍爾夫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小說。她眼中的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現(xiàn)實是變動不已的、未知的、不受約束的、靈活多變的,像一個明亮的光輪般的人的精神世界。(2)談到這部小說時,伍爾夫說:“在這本書中,我的意圖似乎太多了。我要表現(xiàn)生與死,正常與狂歡,我要批判這個社會制度,要表現(xiàn)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集中起作用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焙苊黠@,伍爾夫在這部小說中,首當其沖要表現(xiàn)的就是生與死。她成功的運用了各種寫作技巧來表現(xiàn)人物籠罩的死亡陰影下的悲觀意識,絕望心理,對生的向往,對死的恐懼;抑或對死的向往和對生的厭倦。
在《達洛維夫人》中生與死兩項的對立是通過兩位主人翁克拉麗莎和塞普蒂默斯之間的對立實現(xiàn)并取得意義完整的。從物質生活上看,克拉麗莎是位生活優(yōu)越且沒有戰(zhàn)爭經歷的議員夫人,塞普蒂默斯是個曾經經歷戰(zhàn)爭的生活窘迫的平民;克拉麗莎身體有病但是心智健全,而塞普蒂默斯身體健康卻精神失常;克拉麗莎由于婚姻的不美滿而渴望與其他人的交流,塞普蒂默斯則有一個始終如一愛他的妻子,但卻害怕與人交流;克拉麗莎對生厭倦,對死向往,塞普蒂默斯對生渴望,對死恐懼;結果卻是克拉麗莎活著,塞普蒂默斯死了;然而,克拉麗莎的精神垮了,塞普蒂默斯卻在精神上獲得了勝利與解脫。
在克拉麗莎安排且精心籌備的晚宴上,她先是見到了剛從印度回來的昔日戀人,彼得·沃爾什,這勾起了她對自己少女時代的回憶,盡管當時的彼得有全部的熱情,而和他結婚卻意味著“一切都得分享,一切都得相互占有”,完全失去自由。這是選擇的兩難,這種兩難使克拉麗莎痛苦。而結果她選擇了現(xiàn)在的愛人??墒沁@場婚姻是沒有很深厚的愛和理解作為基礎的,或許當時她嫁給理查得只是為了生活可以安逸一些。可是她卻經?;貞浧鸨说迷谏磉厱r的情景以及他說的話。她的生活并不幸福,她渴望與人交流,克拉麗莎的空虛已經使她對生活產生了厭倦,“如果現(xiàn)在就死去,現(xiàn)在就是最幸福,那就是他的感覺——奧塞羅的感覺?!痹谕硌缟?一派繁華喧囂的背后是冷漠隔閡的人際關系。彼得不認識任何人,克拉麗莎對每個人都說“見到你很高興!”而了解她的彼得卻知道“她正處于她最差的狀態(tài)——過分動感情,一點兒都不真誠?!?/p>
而后,在接下來的情節(jié)里,作者安排布雷德肖夫婦在宴會中說出塞普蒂默斯跳樓自殺的消息時, 觸動了本以為已從聚會中得到些許安慰的克拉麗莎, 她立刻想象到“假如那青年去看威廉爵士,而他以特有的力量,用暗示逼迫病人的心靈,那青年會不會說(此刻她覺得他會說的):活不下去了,人們逼得他活不下去了,就像醫(yī)生之流的人,他會這樣說嗎?”實際上,塞普蒂默斯是以死來抗議壓制和迫害,保持和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和作為人的本色。與此同時,她忽然之間發(fā)覺自己給自己搭建起來的精神護欄是那么的輕易就被擊潰了, 一旦越過死亡這道屏障,逼近克拉麗莎的深層意識, 就會發(fā)現(xiàn), 這一個表面上看來近乎“完美的女主人”,只不過是她單薄外殼借以遮蔽的一顆軟弱的心靈。成天打起精神扮演一個難以勝任的角色,她感到累極了,難以支撐起對生活的信仰,需要借助更有力的精神寄托,最現(xiàn)成的就是死亡。把自己的靈魂置于上帝的關懷和愛護之下,獲得永遠的寧靜。(3)她終于對生活絕望了,在這種沒有希望的生活終極升起了一輪眩目的光輝——或許在死亡中可以獲得精神的解放與永生,獲得幸福。死亡的意識在她心中浮起:“死亡乃是挑戰(zhàn),死亡企圖傳遞信息,人們卻覺得難以接近那神秘的中心,它不可捉摸,親密變?yōu)槭柽h,狂歡會褪色,人是孤獨的,死神倒能擁抱人哩?!?在家舉行晚會是為了尋求一種靈魂的對話,以緩解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并且至此晚會顯然被證明是不成功的,她的目的完全沒有達到,她的美好憧憬完全落空了。
塞普蒂默斯因為無法忍受人格的侮辱而自殺,留下孤獨無依的妻子。實際上,“他不要死。活著多好。陽光多溫暖?!边@是靈魂的吶喊。是啊,活著多好,臨死之前的他正剛剛恢復了正常,并且正在與妻子享受那很久沒有的耳邊細語,可是霍娒斯大夫將至的消息使他徹底的絕望了,他并不覺得自己有精神病,只是由于戰(zhàn)爭而崩潰了。他終于躍出了窗外。
《達洛維夫人》中所闡述的“生存還是死亡”這一人類普遍關注的主題,是通過透視克拉麗莎,塞普蒂默斯, 彼得·沃爾什等人的深層意識來展現(xiàn)正在變遷的時代及其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戰(zhàn)爭不僅消滅了千百萬人的軀體,而且殘害了億萬人的心靈,盡管人們重新正常的生活,但克拉麗莎在出門購物,準備晚宴的路上也看見了“坐在門前臺階上酗酒自毀的最最痛苦沮喪的人們”。(4)看到??怂箍肆_夫太太和貝克斯伯拉太太因兒子陣亡而悲痛不已。這都是戰(zhàn)爭的惡果。
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和理性哲學被炮火轟的粉碎。人們失去了曾有的精神支柱。人類的身心受到巨大的摧殘和折磨,他們的心中萌生出異化感和末日感。十月革命的勝利,1918年-1923年,各國工人運動的高潮以及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使整個世界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因此,伍爾夫說:“我們顯然處于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并不是牢牢的固定在我們的立足之處;事物在我們周圍運動著;我們本身也在運動著?!闭窃谶@動蕩變化的時代中,人們的物欲不斷膨脹,拜金主義越來越嚴重,這種貪得無厭的物質享受追求取代了高尚的精神生活,正是以威廉·布雷德肖一類的上層社會及傳統(tǒng)勢力以及人們所生存于的這種心靈的“荒原”,導致了作品中的主人翁在這種異化、末世的環(huán)境下產生一種危機感、厭惡感、隔絕感和懷疑感,并最終導致了克拉麗莎對生活的絕望和死亡意識,導致了彼得·沃爾什渾渾噩噩潦倒的一生,導致了塞普蒂默斯的跳樓自殺。
在整部作品中, 維吉尼亞·伍爾夫將克拉麗莎的思想以最微妙的方式融合于塞普蒂默斯·沃倫·史密斯的幻想之中。作者通過外部場景作為媒介,最典型的就是大本鐘的鐘聲,將讀者由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很自然的帶入另一個人的思想之中,從而一個理智正常的人達洛維夫人和一個精神病患者塞普蒂默斯產生了異思同念,兩個處于不同世界的人擁有了對于死亡的相同思想境遇。整篇小說充滿了人物的意識流動,而這樣的寫作手法更加使小說中生與死的對應顯得如此清晰,從而也真實的反映了20世紀初西方人靈魂的騷動和心靈的沖突。
【參考文獻】
[1]維吉尼亞·伍爾夫,《現(xiàn)代小說》,1919
[2]維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 到燈塔去 雅各布之屋》譯林出版社, 王家湘譯2001年,P1
[3]黃梅,《現(xiàn)代主義浪潮下1914-194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P61
[4]維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 到燈塔去 雅各布之屋》譯林出版社, 王家湘譯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