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鐵志
一
從我記事兒起,就逐漸養(yǎng)成了記憶名人名言的習慣。古今中外各色人等的各類名言,只要覺得合胃口,就一股腦兒地往腦袋里灌。最早刻在腦子里的,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名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雖然那時還沒有學哲學,還不懂唯物主義為何物,但覺得這句話特別給勁,特別提氣。我不敢說后來上大學陰差陽錯學了哲學和這句話的暗示有關,但它確實給我少年的心里灌輸了一個強烈的信念:是唯物主義者就應該無所畏懼,只有無所畏懼才是一個真正的唯物主義者。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唯物主義者,我當然說不清。對于一個世事懵懂的少年而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大體相當于勇敢的男子漢吧。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特別是系統(tǒng)地學了一點哲學以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這句名言的理解很膚淺、很片面、很不符合作者的原意。有很多次我在心底糾正自己的錯誤,把那句響亮的判斷斗膽改寫成: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有所畏懼的。這樣想,當然不是對偉人的不恭,而是一種理性萌發(fā)的結果。
什么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什么是“有所畏懼”?我以為最簡捷通俗的概括是: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把有限的知識無限化,把相對的經驗絕對化。把局部的感悟“放之四?!薄?/p>
有所畏懼“畏”什么?我以為起碼應該是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人為什么要有所侵懼?那是由自然、社會的無限廣闊性和人類認識的局限性決定的。
人作為茫茫宇宙中的渺小存在,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我們的所有知識、所有經驗,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我們把小小寰球上有限的一點成功無限放大,以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那不僅是對大自然的茫然無知,而且簡直是狂妄可笑自不量力了。
不僅對宏觀世界我們的知識十分有限。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同樣沒有理由盲目樂觀。雖然分子生物學、現(xiàn)代醫(yī)學有了長足進步,但至今為止,不要說對癌癥、艾滋病沒有什么像樣的辦法。就是對感冒、沙眼、鼻炎、牙疼等常見病。也不見得有多少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人定勝天”作為一種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不無詩意的偉大號召未嘗不可。但如果真的以為今天人類社會對大自然的認識已經達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那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無知和狂妄。在不顧自然規(guī)律的大躍進年代,我們有過這種狂妄;在大革文化之命的荒唐歲月,我們有過這種狂妄;在只顧GDP增長,不顧子孫后代生存的所謂發(fā)展階段,我們也有過這種狂妄。每一次自不量力,都以沉重的失敗作為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對大自然的每一次勝利,都以大自然的加倍懲罰作為代價。
無數(shù)慘痛的教訓教育了我們,使我們開始反省和思索這種“無所畏懼”究竟是一種勇敢,還是一種愚蠢?是應該不斷繼承的光榮傳統(tǒng),還是應該理性反思的、有條件的“絕對命令”?“無所畏懼”和“無法無天”的界限在哪里?實際操作中的誤區(qū)在哪里?我們今后科學發(fā)展的路子在哪里?
二
其實,對自然、社會、人民、歷史、道德常懷敬畏之心,是無數(shù)先哲早已探尋過的問題。這種由衷的敬畏之心。是基于對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這種正確認識可以適當約束人類社會的言行。真正“無所畏懼”的,在這個世界上大概只有兩種人:一是故去的人,一了百了,無所掛礙了;二是不諳世事的孩子,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或許還有“天真可愛的”第三種人,即所謂無知無畏之人。而真正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有所了解的人,不可能“無所畏懼”??档抡f,有兩樣東西,他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心靈深處就愈發(fā)充滿日新月異、與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向來不乏“敬畏”傳統(tǒng)。儒家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道家的畏“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敬畏宇宙的浩瀚與生命自身的神秘,敬畏無限遼闊的虛空,都是如此。儒釋道三家的共同特點。是清楚地知道人類對自然、社會和生命的認識非常有限,因而對自己并不熟知的外在世界總是心存一份敬畏之心,從來不敢狂妄地認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因為他們起碼明白:即便人的想象可以天馬行空、神游八極。但“心想”未必“事成”?!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痹谶@一點上,我們的先哲與蘇格拉底的著名判斷“我唯一的知識。是知道自己無知”具有驚人的共性。我以為這是古人比我們今人聰明的地方。
當然,“有所畏懼”不是勸人做懦夫。而是提醒人們把氣沖斗牛的豪氣和無所畏懼的勇氣建立在理智判斷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蔑視自然規(guī)律、蔑視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對人類自身有限的力量無限膨脹基礎之上。敬畏大自然,則大自然河清海晏、艷陽高照,而不是土地沙化、水源污染;敬畏人類社會,則人類社會和平和睦、親如一家:敬畏歷史和道德,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歷史悲劇重演。減少價值失落、道德失范、禮崩樂壞。儒家認為心存敬畏之心的人能仁民愛物,推己及人:道家認為敬畏天道的人能包容萬物。對萬物的境遇充滿慈愛;佛家認為心存敬畏之心的人具備緣眾生而起的慈心慈緣。
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無所畏懼”,是一種真正的勇敢;建立在非理性和無知基礎上的“無所畏懼”。是一種可怕的破壞力量。這是我們從無數(shù)慘痛的歷史教訓中得出的必然結論。是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形成的邏輯起點。
當面對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時候,我們知道,在無情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和無助。當看到成千上萬的花季少年頃刻間埋葬在瓦礫之下的時候,我們知道,以人為本、敬畏生命的理念,是以血的代價換來的。因而,當黨中央喊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時候。每個普通的中國人都深深懂得了這句平凡話語中所涵含的無限深情。
三
由康德所開創(chuàng)的敬畏自然和道德的倫理學,在西方哲學史上得到平靜而理智的傳承。到了17世紀,法國人史懷哲醫(yī)生從自己多年的從醫(yī)經歷中感悟到生命對于一切的原點作用,創(chuàng)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并且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生命意識和價值觀念。
改革開放以后,西風東漸,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傳人中國。薄薄的一本《敬畏生命》成了讀書人的必讀之書,其深刻的思想觀念不僅暗合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傳統(tǒng)。而且非常符合中國人劫后余生、渴望安寧的心理期待。因而不僅在坊間不脛而走,而且在普通百姓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如果說加入WID是我們中國人在經濟貿易上與國際社會的一次全面接軌。那么,通過汶川特大地震、通過天安門廣場震耳欲聾的呼喊所建立起來的“敬畏生命”的理念。就是中國人在價值觀念上與國際社會的又一次成功對話。
有了這樣的觀念。我們就對那種為了GDP而不顧環(huán)境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做法越發(fā)不能接受;就對那種為了300%的利潤不顧礦工死活的瘋狂斂財行為越發(fā)不能容忍;就對那些為了某種理論和觀念隨便勸人獻出寶貴生命的高調越發(fā)不能承認;就對全然蔑視法律道德肆意踐踏人類公理的貪官污吏越發(fā)痛恨。
敬畏之心是一道無聲的道德律令。讓人心存畏懼和惶恐,對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斂、有所忌憚。做官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做百姓的,也不要忘記積極的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來到。在自然面前,在歷史面前,在人民面前,必須謙卑地低下自己的頭,有所為,有所不為。像李源潮同志在延安干部學院的講話中所說的那樣,一要敬畏歷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二要敬畏百姓,讓自己做的事情對得起養(yǎng)育我們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感到后悔。
(作者:求是雜志社副總編輯)
(本文責任編輯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