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儲安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于2009年7月上旬在廈門大學召開。研討會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辦,有關從事儲安平及《觀察》周刊研究的學者三十余人參加了會議。儲安平的兒子、現(xiàn)居澳大利亞的著名音樂家儲望華專程回國參加了學術研討會。
儲安平是著名學者、報人和作家,他青年時代的文學活動,曾對“新月”后期的散文寫作發(fā)生重要影響;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前后,他曾創(chuàng)辦《客觀》周刊,為戰(zhàn)后中國的民主重建發(fā)出自己獨立的聲音;1946年,儲安平在上海創(chuàng)辦《觀察》周刊,成為當時最具社會影響的雜志之一,其社會影響和作者群體,成為觀察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一個主要窗口。新中國成立后,儲安平在五十年代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社訊主編,1957年曾短暫出任《光明日報》總編,“反右”中被批判,“文革”初期,儲安平失蹤。其個人經(jīng)歷獨特豐富,人生命運奇特曲折。
本次學術研討會共收到了學術論文約三十篇,從儲安平的自由主義思想、新聞思想、政論風格,儲安平的生平、家世、和最后死因,儲安平與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的關系,《客觀》《觀察》周刊的時論觀和編輯運營模式等多方面進行了探討,是近三十年來國內(nèi)關于儲安平研究的一次總結會議。
在提交的論文中,臺灣學者秦賢次使用舊教育部原始檔案,辨析了儲安平早年就讀光華大學專業(yè)情況及與光華文人的生平,許多史料系首次披露。以往研究中忽視的儲安平和《中央日報》副刊的關系,本次會議趙麗華、付祥喜的專題論文都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時將儲安平在《中央日報》副刊所發(fā)的文章全部編成詳細目錄。謝泳的論文《儲安平死因小考》,首次引述新史料,對流傳的儲安平的幾種死因進行了辨析。會議論文還圍繞儲安平的新疆觀、儲安平的日本觀、儲安平自由主義思想的困境等問題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