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甫
阿巴多具有很多名指揮不具備的優(yōu)美指揮動作,因此被人稱為擁有“世上最美的左手”。傳奇指揮家阿巴多經過多年修煉,如今的他,就是音樂的化身
9月20與21日,國家大劇院,意大利著名指揮家阿巴多在闊別中國30多年后,率領琉森節(jié)日樂團背譜指揮了自己爛熟于胸的馬勒第一交響曲。阿巴多這首作品也是他進入柏林愛樂樂團首場音樂會的曲目。相較于之前由曼弗雷德?霍內克率領匹茲堡交響樂團帶來的“鄉(xiāng)土”版馬勒第一和由杜達梅爾率領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青年管弦樂團的“亢奮版”馬勒第一,阿巴多的馬勒一如既往地氣貫長虹,而且突出細節(jié)到令人發(fā)指的程度。
厚重的管弦樂中的主奏樂器清晰可聞,尤其是定音鼓和豎琴更擔當了靈魂角色;而且馬勒的神經質也由琉森節(jié)日樂團展現(xiàn)無遺。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先生在音樂會后向筆者表示,這是他無論現(xiàn)場還是唱片聽過的最令人震撼和激動的馬勒第一,音樂線條和聲部細節(jié)絲絲入扣,可見阿巴多在排練時花了相當大的精力。聽眾在全曲結束后起立鼓掌數十分鐘有余。
阿巴多具有很多名指揮不具備的優(yōu)美指揮動作,正如國際樂壇風頭正勁的青年指揮家丹尼爾?哈丁所說,阿巴多擁有“世上最美的左手”。這場讓所有樂迷為之震撼和驚喜的演出,讓大家重新回味起這個76歲的傳奇指揮家。
獨一無二的“太上皇”
從最初開始,世界交響樂團無冕之王柏林愛樂樂團就有著不成文的規(guī)定,歷任音樂總監(jiān)都像梵蒂岡的教宗一樣,采取終身制。除非體力不支、自行辭職或駕鶴西去,否則他就能在指揮臺上站一輩子。
這也許是對于柏林愛樂至高地位的首肯,也是出于柏林人無上的優(yōu)越感和自信。從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到卡拉揚莫不如此。
1955年,卡拉揚通過種種運作,如愿以償地從富特文格勒手中得到柏林愛樂樂團的明珠,并將原男一號接班人切利比達克擠兌到了慕尼黑。從此卡拉揚開始了他對柏林愛樂樂團長達34年的統(tǒng)治,雖功成名就,也不乏暴君獨裁和專制壓榨,令樂師無比沮喪。于是以樂隊首席赫爾穆特?斯特恩(Helmut Stern)為首的“倒卡”三人小組于80年代末發(fā)起總攻,力求“政變”。致使卡拉揚終于在1989年4月以身體原因辭職,7月便因心臟病逝世。
手忙腳亂的樂團立即開始物色接班人。可要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完成通常需要4~5年時間觀望和考察的重要職位,談何容易。10月8日經過樂團120人的秘密投票,包括巴倫伯伊姆、梅塔、穆蒂、馬澤爾和海丁克等8人在內的候選名單中,56歲的克勞迪奧?阿巴多脫穎而出。
阿巴多入主柏林,后來被拍攝成了紀錄片,名為《阿巴多在柏林的第一年》。受任命后一個月,世界格局突變,尤以柏林處于風頭浪尖,躊躇滿志的阿巴多低調地來到柏林,瞻仰了柏林愛樂大廳中紋絲未動的卡拉揚休息室,以示尊敬。
在首場演出的彩排開始前,阿巴多青澀地站上指揮臺,說道:“這是歷史的一刻?!薄@不僅是柏林墻倒塌的歷史一刻,也是柏林愛樂迎接新生的一刻。
當時的阿巴多也許是8人候選名單中較年輕,也是資歷尚淺的一位,他的入選令很多人大跌眼鏡。然而從其性格分析,阿巴多的沉著冷靜、泰然自若和沒有架子成為決定因素。在紀錄影片中,首場演出曲目就是馬勒第一交響曲。演奏到曲末時,銅管樂師按照樂譜標記要求站立演奏,阿巴多立即笑著示意樂師坐下,并表示,馬勒當時是因為樂器制作不精良而不得不起立吹奏,讓聲音更有穿透力,如今已經沒有必要這樣做。
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阿巴多,是一位民主而循循善誘的指揮,活生生地超脫于指揮臺上。這正是熬過30多年高壓政策的柏林人想要的。
起初樂團希望與阿巴多簽約7年,良好的合作使阿巴多和柏林愛樂的職業(yè)往來持續(xù)到了2002年。2000年時阿巴多被檢查出患有胃癌,第二年他以專注于個人生活為由不再續(xù)約,從而離開了柏林愛樂樂團。
由此算來,阿巴多也是當今唯一在世的柏林愛樂前任音樂總監(jiān),成了這個無冕之王的終身制度中的“太上皇”。
理想樂團的塑造者
如同于1989年上任時的讓人大跌眼鏡,阿巴多選擇離開的時候也使許多人意外。
手術非常成功,癌細胞沒有擴散,但喪失大半消化系統(tǒng)的阿巴多大多數時間不得不依靠導管補充營養(yǎng),進食也極為困難和緩慢。而大病初愈卻越見消瘦的阿巴多開始為自己的理想而戰(zhàn)。那時他已有歐盟青年管弦樂團和古斯塔夫?馬勒青年樂團兩支節(jié)日樂團在麾下,然而阿巴多一直想為自己創(chuàng)設的樂團找到永久的歸宿。
2003年他創(chuàng)建了琉森節(jié)日樂團。
不同于一般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樂團,阿巴多堅持在琉森節(jié)日樂團中啟用音樂素養(yǎng)最高,以及與自己最為親密的樂師,年齡不限。一些樂師是來自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中阿巴多精挑細選的“老兵”。樂團中最年長的樂師是在柏林愛樂樂團工作了50多年,親歷富特文格勒、卡拉揚、阿巴多和拉特爾的四朝元老漢斯-約阿希姆?維斯特法(Hanns-Joachim Westpha),還有選自阿巴多創(chuàng)建的馬勒室內樂團和莫扎特樂團的眾多親密戰(zhàn)友。此外像單簧管演奏家薩賓?梅耶(Sabine Meyer)、小提琴家伊利亞?戈林格爾茨(Ilya Gringolts)和哈根四重奏團中的大提琴克萊門斯?哈根(Clemens Hagen)等頂尖獨奏家都會加入到樂團演出,他們都與阿巴多私交甚篤,情同手足。
節(jié)日樂團的低音提琴手、也是維也納愛樂樂團長達25年的低音提琴首席阿洛阿?波什感慨道:“有些樂團,自己的演奏風格是靈魂。而在這支樂團中,阿巴多才是靈魂?!笔聦嵣?輪流指揮制的節(jié)日樂團和每年大幅招新的青年樂團,都得益于阿巴多身為當今指揮頭把交椅的巨大名望和號召力,琉森節(jié)日樂團找到了兼顧傳統(tǒng)樂團穩(wěn)定性和節(jié)日樂團新鮮感的先進運作模式。
在瑞士琉森舉辦的琉森音樂節(jié)作為樂團的駐地和主辦方,賦予了阿巴多和樂團最為優(yōu)惠的待遇:長時間的排練,足夠的休息時間,充足的經費,藝術上的完全獨立,都是滋生藝術的肥沃土壤。阿巴多也可以脫身于以往繁忙的日程,專注到一個樂團上來。他曾經說過:“如今我有更多的時間研究和準備,即使完全康復,我也會維持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經過了癌癥的出生入死,我更珍惜時間。如果我做研究,我會研究得更加細致深入。比如說馬勒第一交響曲,我指揮了無數遍,但每每獲得新版樂譜,總會有新鮮的感受?!?/p>
當指揮有時間和精力向樂師傳達音樂的意義勝于演奏的技巧的時候,一支原只能在理想化狀態(tài)中存在的樂團也就成為現(xiàn)實。而阿巴多則是這個理想的塑造者。
當阿巴多融入音樂中,他將自己的感受也注入樂團的血脈里,于是整個樂團都成為耀眼的音樂發(fā)光體,樂師之間的互動和應答形同一人,像催眠術一般召喚著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