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祥
我們這次英國行的最大收獲,是看到了英國的各類建筑,真正體會和感受到了西方人講究個性的內(nèi)涵與外顯。套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美的理念的個性化顯現(xiàn)。
出了倫敦機場后,首先看到的就是傳說中的英國的鄉(xiāng)村農(nóng)舍和別墅,實際上許多只是普通鄉(xiāng)民的住宅。映在瓦藍的天空和大片齊整碧綠的草坪之中,這些房屋顯得更為清雅、古樸。邊上不時還有牛群、羊群、馬匹在悠閑地吃草,小型拖拉機在不緊不慢地工作……
這樣的鄉(xiāng)村住宅,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各處沒有雷同的樣式和色彩;二是住家條件都很好,因為都有小汽車和機械化的各類生產(chǎn)工具。所以我們不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那里的人們一定也比較安心自己的生活,不然不會如此精細地安排自己的庭院與田野,僅從他們房屋邊那每根都修理得光溜方正又整齊一致的柵欄就可論證。
我們國內(nèi)的一些旅游區(qū)域,往往是景點非常漂亮,但到景點的路途上卻粗糙隨意,沒有觀賞價值。所以我們的旅游習慣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家后什么都忘掉。在英國這樣的過渡景色中,“慢慢走,欣賞啊!”這句審美中的名言可真正用得上。
英國個性化的建筑另一處突出的體現(xiàn),就是它的小城鎮(zhèn)。
劍橋城800年前由羅馬人所建,因劍橋大學而舉世聞名。它那以羅馬式為主的歐洲各式的古老建筑至今仍端莊肅穆地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學子。高大靜謐、深邃神圣的禮堂、教室和教堂,讓人神定心醉,古城的美麗迷人與鄉(xiāng)村田園的幽靜融于一體。它孕育出的60位以上諾貝爾獎得主的傲人成就,足以讓世人崇敬神往。
在英格蘭北部的約克市(郡),有著歐洲現(xiàn)存最大的中世紀時期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和17世紀的古城墻。因最早移民美國的英國人很多來自此地,所以,每年有大量的美國游客來此尋根。約克是座小巧玲瓏的迷你城市,各類精巧的歐式建筑鱗次櫛比,幽長曲折的商業(yè)小街店鋪興隆,人潮洶涌,頗似上海豫園商城般的繁華。建于1839年的英式火車站和高大的約克大教堂,以及依然是石頭鋪就的道路和長滿了青苔的精巧別致的各類歐式樓房,還是顯示出英國古城的獨特魅力。
英格蘭西北部的小城切斯特,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至今保存維多利亞建筑風格最完整的一個古城。它數(shù)不清的中世紀建筑,雖以黑白相間為主,但卻同中國的水墨畫一樣,變化多端、不拘一格,只不過那是千變?nèi)f化得令人眼花繚亂的英式的木架結構小樓房。
巴斯,英語原意是“洗澡”。將“洗澡”作為一座城市的名稱,很有意趣。確實,巴斯城多的是溫泉和各類浴池,以此構成了大量的洗浴建筑群落,還建了羅馬浴池博物館,它因而成為英國惟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城市。我們流連忘返的還有那極其壯觀瑰麗的皇家新月形王宮和圓形廣場。據(jù)說,這兩組宏偉壯觀的建筑群落的建成,適逢英國工業(yè)革命興起之時,因此,它們完美地體現(xiàn)了18世紀英國社會經(jīng)濟開始飛速發(fā)展的輝煌氣勢,以優(yōu)美而恢弘的建筑語言宣示了英國歷史上最鼎盛的維多利亞時代即將來臨。
給我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的另一組建筑景觀就是英國那神秘而誘人的城堡。我們游覽的是其中最具典型意義又有著鮮明個性特色的三個——愛丁堡城堡、卡迪夫城堡和溫莎古堡。
愛丁堡城堡被看成是蘇格蘭的精神象征,聳立在死火山巖頂上,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市中心的各角落都可看到。據(jù)記載,愛丁堡城堡在6世紀時成為皇室堡壘,1093年瑪格麗特女王逝于此地,愛丁堡城堡自此成為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國家行政中心,至中古世紀一直是英國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
位于威爾士首都的卡迪夫城堡,則是另一座體現(xiàn)皇室奢華與輝煌的城堡。100多個房間中,有用純金覆蓋的男人房間,金碧輝煌、耀人眼目;專供女士餐后享用咖啡的房間,屋頂藻井也是用純金裝飾的;皇家的用餐是將盆栽水果放在中間,摘下最新鮮的水果以供享用,真正是綠色生態(tài)的飲食。而侯爵的臥室, 100多年前就可以在浴室隨時放熱水洗浴了。
而與溫莎古堡相比,卡迪夫城堡又只能算是小弟弟了。因為溫莎古堡是至今還住著皇室的全世界最大的城堡——女王每周要來住宿和做禮拜。在這里,你才能真正體會什么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的豪華、霸氣與皇氣。雖然平時讓眾人參觀的只是其中的教堂和大小的幾個會客室和展覽館,但足已讓人看得目瞪口呆、瞠目結舌,為它的極其壯觀、豪華、精美而驚異、發(fā)呆!因為溫莎是統(tǒng)治過大半世界的帝王的宮邸!里面的英軍使用過的數(shù)不清的精致無比的刀槍佩劍,也讓人不寒而顫。
當然,現(xiàn)今的英國已大不如前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是當下的英國普通住宅,也是個性十足,貴族氣息不減。
一個城市的個性化,似乎是總體設計師的風格,不算十分稀罕;但城市中的幾乎每一家、每一戶也都做到與眾不同,那就不是個別人的行為,而是深入至每個設計師和每個建造者血液內(nèi)的文化基因所致了!
英國各個時期的傳統(tǒng)建筑都能傳承下來,這值得深思與借鑒。我覺得他們的不亂拆建和不亂裝修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在我們游覽和經(jīng)過的諸如凱恩萊恩、利物浦、卡迪夫、倫敦等大中城市,居民住的大多是三層左右的樓房,幾乎看不到所謂的現(xiàn)代高層建筑,更難覓摩天大樓(我們整個旅程中住過近十個賓館,除倫敦的是十層左右的高樓外,其余都是三層以下的)。那里除老建筑外,就都是較新的古典建筑,如上海外灘那樣的歐式樓房,這些樓房一般是政府或公司辦公用房,或作博物館、劇院、教堂、商場等的公眾性建筑。因此,散步在泰晤士河畔,會恍若身在上海的黃浦江邊、南京東路的外灘口。
英國普通住房為什么仍保留傳統(tǒng)的式樣?依我的愚見,這恐怕與他們的大至不肯放棄大英帝國的所謂風范,小至喜歡按傳統(tǒng)式樣建造修補不輕易拆換的生活習慣有關。據(jù)介紹,英國人搬遷時,只動細軟家什,地毯、大電器、大家具都不準移走;新住戶進來,更不準損害原房屋的主體結構。
與“住”有關的另一個有趣的話題是那里的綠化。
大塊大片的草地是英國到處可見的景致,各類的鳥群自由自在地嬉戲于上。他們將有多少種鳥類活動在城市里看成是城市生態(tài)的一個標準(好像是17種以上才夠標準),這在我們現(xiàn)在的一般城市也基本能做到了。只是那里經(jīng)??梢姷囊巴?、松鼠,我們這兒還難見蹤影。但導游說,英國目前的綠化還達不到歐盟所制定的標準,因為他們草地太多,森林太少。這又使我們大吃一驚:我們現(xiàn)在很多地方還在大鋪草地呢,需要森林的綠化標準似乎離我們還更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