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殖民文化嫁接的果實

      2009-10-14 05:02
      書屋 2009年8期
      關鍵詞:殖民地保爾印度

      萬 之

      香港這個地方,過去常被大陸的文人看不起,說是“文化沙漠”。成為殖民地之前,這里本來不過是蠻荒之地,沒有本土文化的根基。成為殖民地之后,逐漸成為一個現(xiàn)代都市,而殖民文化、商業(yè)文化明顯占主流地位,所以在大陸的文人看來,結不出什么果實,至今為止確實也沒有出現(xiàn)特別優(yōu)秀的文學家,算是比較“沙漠化”了。

      但是,放眼世界,在殖民者種下的苦果樹上,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演化、改植、嫁接,依然還是能結出頗為美麗的花果。我們可以看到,僅在英語文學世界,在宗主國英國本土的文學創(chuàng)造力日漸衰落的時候,倒是原來英殖民地的文化紛紛結出碩果,例如就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來說,1991年有南非女作家戈迪默爾獲獎,后來還有2003年庫切獲獎;1992年有加勒比圣盧西亞島詩人瓦爾科特獲獎,第二年有美國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獲獎,都是具有殖民地文化背景的英語作家,而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裔生于特立尼達的英國作家奈保爾,更是殖民文化嫁接出來的大果實。所以,奈保爾獲獎之后,我曾笑對一位香港作家說,你們應該感到歡欣鼓舞,說明沒有文化根基的殖民地文人,要是把殖民者的語言掌握了,能攻下那里的文學堡壘,也可望獲得令世人垂涎的榮譽。

      一個恃才傲物、惹是生非的文人

      奈保爾的文學才能,其實早已為世界文壇確認,曾獲得過很多國際性的文學大獎,比如1971年就得過英語文學的最高榮譽布克獎,1986年得過艾略特文學獎,1990年還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等等。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是瑞典文學界和新聞媒體一直看好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名字頻頻出現(xiàn)在每年的預測名單上。給我的感覺,奈保爾的得獎就是或遲或早的事情,而且也應該是實至名歸,無須爭辯。不過,瑞典學院還是遲遲不把這個榮譽給他,我猜想一個原因可能是媒體越是炒作得厲害的作家,瑞典學院常常偏要避開。另一個原因則是這位作家恃才傲物、性情乖張,經(jīng)常惹是生非,出言不遜,口無遮攔,得罪了不少人,成了個頗具爭議的人物。因此,也難說瑞典學院內(nèi)就沒有不同的聲音,沒有一定的顧慮。

      比如說,奈保爾非常高傲,甚至嘲笑前輩作家。例如他曾經(jīng)說毛姆作品平庸,“部分是大眾的垃圾,部分是皇室的垃圾”;狄更斯的作品就是不斷重復,嘮嘮叨叨,“死于自我模仿”;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不知所云讓他無法卒讀。他對英國文學經(jīng)典作家托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簡·奧斯丁等等都出言不遜地加以貶低,還攻擊著名作家福斯特在文學上“造假”,而且還是個他鄙視的同性戀者。他經(jīng)常給報紙寫書評,對其他當代的作家更是喜歡評頭品足,說三道四,尤其對第三世界的文化多有貶義,也看不起黑人,特別是對穆斯林世界冷嘲熱諷,也早預言過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者會給世界帶來麻煩,因此他總是招來非議,以至于有人攻擊他是仇視阿拉伯人的種族主義者,甚至認為瑞典學院恰恰也是趁著“9.11”事件之后全世界對穆斯林恐怖分子口誅筆伐的時候,才敢借機給奈保爾頒獎。此種說法,自然多是無稽之談。

      此外,奈保爾的私生活也是不干不凈,讓人不以為然的。他授權批準出版的傳記《如此人間》問世,其中揭露了這位作家的種種文人丑行,特別是對女人缺乏尊重,對待長期生病的妻子冷酷無情,而對自己的情婦則頤指氣使當作性奴,動輒打罵,有變態(tài)的性虐待者心理。其實,就在那年他得獎之時,他就公開對媒體披露他曾去嫖妓,還要感謝那些妓女們也為他作出了貢獻。他說他在自己的家庭婚姻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因為忙于寫作,也無暇去追求體面的女人,那樣要耗費很多時間精力,干脆就在妓女的懷抱中尋找別處得不到的性安慰。而實際上他對情婦和妓女又都非常蔑視,說是除了泄欲,從那些女人那里根本得不到任何其他東西,對人毫無尊重。此類自報家門,讓媒體一片聒噪,覺得有辱諾貝爾文學獎的聲譽。好在瑞典學院院士們也能坦然面對,說他們只關心一個作家的作品好壞,并不把作家的政治觀點和私生活作為評獎的標準。據(jù)說,院士中的漢學家馬悅然教授就曾經(jīng)說過:“我們只評判作品。要論人品,那么很多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我永遠不會當作朋友。”

      有個美國作家索羅,曾經(jīng)和奈保爾有三十年的深交,最后居然也和他割席斷交,寫了本書講出來龍去脈,就是因為受不了這位英國爵士的內(nèi)心“陰影”。他揭露奈保爾這個人,內(nèi)心陰暗,氣量狹小,尖酸刻薄,而又極度自大,喜怒無常,缺少人情味。

      奈保爾的性情為什么這么乖張,脾氣那么古怪,居然也有人分析說,這和他殖民地出身的背景有關,因為屬于英殖民地的印度血統(tǒng),膚色黝黑,小時候受到歧視,就感到自卑,心里難免有了陰影,形成了對世界的孤獨悲觀感,對人就比較冷漠。而他天分又很好,聰明過人,從小又是接受了正統(tǒng)而嚴格的英國教育,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說一口優(yōu)雅英文,寫一筆英文好字,文化上早認同了宗主國的上流文化,那么內(nèi)心的白人文化培育出的優(yōu)越感和自己表面的非白人種族特征就構成了所謂“黑皮白心”的反差。

      也是背井離鄉(xiāng)的海外學子

      我不知道上面的這種心理分析是否有道理。不過,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和家庭背景、個人經(jīng)歷,多少是關聯(lián)的,所以追溯一下奈保爾的家史或許對讀者理解這個作家的思想性格和寫作會有幫助。

      奈保爾自稱其祖先來自印度北部的一個婆羅門家族,在印度的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中,地位最高,可以說,奈保爾本來出身也算印度的貴族家庭,這是否能證明奈保爾骨子里天生就有等級觀念,那就很難說了。但是,即使是貴族,看來也是比較沒落的貴族而已,沒有什么錢,因此十九世紀末英國開發(fā)西印度群島,鼓勵其他英殖民地的人往那里移民,還有一定的安家補助,這個時候奈保爾的祖先就簽約從印度北部遷移到了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靠著在甘蔗園做工為生。英國人還是重視教育的,婆羅門的后代也要出人頭地,努力上進,因此到了第二第三代就已經(jīng)生根立足,而他的父親就能爬到報社記者的社會地位,還搬到了首都西班牙港。據(jù)奈保爾在1999年出版的自傳作品《閱讀與寫作》中回憶,他的父親對于文學文字有濃厚興趣,經(jīng)常給孩子朗讀文學作品。這當然主要是殖民地宗主國的英語文學,而不是印度文化。這對于幼小的奈保爾深有影響,培養(yǎng)了他的出色的英語能力,他小學時代就已經(jīng)非常熟悉英國文學,讀過莎士比亞、狄更斯、喬治·艾略特等人的經(jīng)典著作。甚至于他對祖國印度的印象也完全來自英國文學,是閱讀了吉普林、毛姆、福斯特、赫胥黎等英國作家描寫印度的作品,是從一個白人的眼光來觀察印度的。

      在父親的感染下奈保爾從小就立志當一個作家,學習努力成績優(yōu)異。英國人對于殖民地的一種恩賜,就是為殖民地的優(yōu)秀青少年也提供獎學金,讓他們可以到英國本土的名牌學校留學。奈保爾在1950年高中畢業(yè)時,就考上官費獎學金入讀牛津大學,這是一般英國本土平民子女也難進的世界一流的高等學府,對奈保爾身上進一步培養(yǎng)出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不無關系。

      可是,如果奈保爾走在倫敦的大街上,出入英國的小酒館,如果只看外表,他不過就是一個黑黝黝的印度移民而已,像是中國上海過去說的紅頭阿三,一定是下等公民,誰知道這位還是牛津大學的牛氣的高材生,所以,奈保爾不時還是會感受到英國白人的歧視。這是否也就是造成他性格乖張的一個原因呢?

      成為暢銷書排行榜上的英語作家

      奈保爾1953年大學畢業(yè)之后就擔任了著名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編輯,為“加勒比之聲”節(jié)目撰稿,也發(fā)表了一些描寫特立尼達移民的廣播小說和人物特寫,其中不少就是寫他個人的經(jīng)歷。比如寫了一個來自這個殖民地的少年如何想出人頭地,沖破家庭的阻攔和窮鄉(xiāng)僻壤的限制,而到英國來施展抱負。這些短篇文筆雋永,后來收入到一個小說集《米格爾大街》出版,1961年獲得了很有影響的毛姆文學獎。1955年,奈保爾和英國姑娘帕特麗西雅·安·哈勒喜結良緣,這段婚姻雖然也難免波折,其實相當圓滿,一直到1996年哈勒去世后,奈保爾再婚才告結束。

      1957年,奈保爾就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神秘的按摩師》。這是一部諷刺性的鬧劇,描寫一個有離奇古怪宗教思想的人在特利尼達出盡的種種洋相。在流暢標準的英文中,又穿插了風趣的特利尼達方言,讓英國讀者讀來也是忍俊不禁,也深得文學界的好評,很快就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因為稿費豐厚,奈保爾從此也可以在英國定居下來靠寫作為生了。如此,他一鼓作氣,1958年又出版長篇小說《艾爾維拉的參政權》,依然是用喜劇手法描寫特利尼達普選中的種種趣事丑聞,而寫作技巧和幽默的語言風格更加成熟,立即獲得萊斯紀念獎。不過,文學評論界一般認為奈保爾的下一部自傳體小說《比斯瓦斯的房子》才真正展現(xiàn)出了他作為小說家的大師水準。在小說的主人公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父親和作者本人的雙重身影。比斯瓦斯也是一個印度移民之子,他的人生夢想就是擁有一棟屬于自己的房子,一個安居樂業(yè)的家園。然而,這棟房子也可以用來象征作者本人的生活中的奮斗目標,一個移民之子,終于能夠擺脫殖民文化的陰影,而在英語文學中建立了自己的尊貴地位,也是自己的精神家園,而且最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建成了價值百萬的輝煌的藝術殿堂。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奈保爾還給英國的各家報刊寫過文學書評,這大概是聰明的中文作家一般不肯做的傻事,因為不可能違心地只寫恭維好話,尤其是心氣高傲的奈保爾,他的評論總是不繞彎子直話直說顯得尖刻挑剔,因此得罪了不少作家。這也是他人緣不太好的一個主要原因。盡管如此,大多數(shù)作者不得不承認他在小說藝術上并非眼高手低,只會褒貶別人的作品而自己沒有建樹。奈保爾自己總是出手不凡,作品連連獲得英語文學的重要獎項,比如長篇小說《斯通先生和騎士伙伴》,描寫一個生活在英國的移民的個人奮斗史,也有濃厚的自傳色彩,獲得1964年的霍桑獎。中短篇集《在自由的國度》奪得1971年的布克獎。這個集子里的作品大多描寫來自殖民地的移民在宗主國的生活,主體通常都是新舊文明不同文化中的尊嚴、自由、文化認同和異化問題,對于殖民地的落后文化自然也有批評。首篇《眾多的人之一》,就是寫一個在老家印度孟買給洋人當傭人的印度人,跟著美國主子到了美國,自由和發(fā)財?shù)膲粝胍矝]有實現(xiàn),而發(fā)現(xiàn)自己在新大陸反而失去了和周圍世界的聯(lián)系和溝通,甚至比在印度的時候還感到孤獨。我想,很多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大概都可以包括在這個“眾多的人”中間呢!

      這個集子中的第二篇《告訴我殺誰》則描寫一個住在倫敦的特利尼達移民,也是寫他的發(fā)財夢想的破滅:他千方百計想讓自己的弟弟也到英國來留學,從此可以過體面的生活,可是他的弟弟拿到了他辛苦積攢的錢,卻不好好讀書,去泡了一個白人小妞,結果是人財兩空。有的評論家批評奈保爾在這些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歧視第三世界文化的傾向,特別是在《在自由的國度》這個短篇中,寫一對白人夫婦帶著天真的想法到非洲旅行,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憧憬的異國文明背后是專制的殘酷、是權勢的腐敗、是部落之間的無情殺戮。

      小說虛構結合歷史和游記筆法

      奈保爾所以成為大家,因為他還是一個文體創(chuàng)新的作家。瑞典學院宣布給他頒獎的新聞公報中就說,“奈保爾沒有受到任何單一的文學時尚和模型的影響,而是把現(xiàn)存的不同文體精制提煉成一種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在這種風格里,虛構和非虛構的習慣區(qū)別已經(jīng)毫不重要了”。

      奈保爾后來發(fā)表的作品,例如長篇小說《游擊隊員》、《大河灣》、《抵達之謎》和《半條生命》等等,這些作品都是虛構結合歷史紀實的筆法,大多還有自傳的色彩,一方面表現(xiàn)了個人在文化認同方面的追求,以及移民的族群意識和主流文化的矛盾沖突等等主題,另一方面,也寫出了殖民主義給世界帶來的動蕩不安和人民對于壓迫的反抗,是一種更有歷史高度的眼界。就如瑞典學院的頒獎詞所說的,在我們熟悉的歷史敘述之下,還有“被壓抑的歷史”。還是在動筆創(chuàng)作有關特利尼達歷史的著作《黃金國的陷落》時,他已經(jīng)感到小說虛構的手法展示歷史已經(jīng)不夠得心應手,必須結合歷史筆法的精細和準確,而這種歷史觀,又要是超脫于流俗之上的,是不受權勢影響的。這就是瑞典學院的頒獎詞所說的,“結合了感覺敏銳的敘事和不受流俗腐蝕的審察”。

      這個時期,奈保爾還經(jīng)常不斷地應《紐約時報》和英國廣播公司等著名報社和電臺的約請,以記者或?qū)谧骷业纳矸萸巴恍┣爸趁竦貒衣眯?觀察報道這些國家的社會變遷,因此他寫下了大量的游記和隨筆。他的足跡因此到達了世界各地的許多角落,從加勒比海到印度,從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和阿拉伯國家到黑非洲和東南亞,成為瑞典學院新聞公報中所說的“環(huán)球旅行者”。這些旅行一方面給他帶來新小說的靈感,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他對東西方文明的沖突和個人文化認同問題的思考,這些游歷的印象和感想他都收集在《中間地帶》、《黑暗區(qū)域》、《印度:受傷的文明》、《庇隆夫人的歸來:特利尼達的屠殺》、《在信仰者中》、《找到中心:兩種敘述》、《南方的轉(zhuǎn)折》、《印度:百萬現(xiàn)代叛逆》、《世道》和《超越信仰》等等游記著作中。這些散文,不僅文筆優(yōu)美流暢,言辭雋永,引人入勝,而且內(nèi)容充實豐富,也有思想性思辨性,對于這個時代的“后殖民主義”和“東方主義”文化批評有過很大的影響,也給奈保爾帶來更大的文學聲譽。就如我前面說的,瑞典文學界也都看好他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絕佳人選,這個獎對于他真是志在必得中。

      精神家園就在自己身上

      盡管現(xiàn)在有人對于奈保爾的人品多有微詞,而他敢于授權發(fā)表有損其形象的自傳《如此人間》,確實也需要不同尋常的勇氣,敢于面對自己的真實人生。如果把奈保爾當作吃喝嫖賭的無聊文人,那就是大錯特錯了,也低估了瑞典學院的慧眼識人的能力。事實上,奈保爾的世界游歷,也是“文化苦旅”,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是他自始至終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就是不行之舉,也是驚世駭俗。就是在這種孜孜不倦的文化苦旅和求索中,他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認同和個人價值。尤其是他的前后兩次印度之行,對他后期的文化價值觀念的轉(zhuǎn)變有了比較大的影響。之前,生活在西印度群島的印度移民及其后代,多愿意把自己看成是燦爛的印度文明的子裔,以此自慰,奈保爾其實也未必例外,如果別人把他當作印度移民歧視,他會用這種文明的回憶來安慰自己。這和很多負笈海外的中國學人也多有相似之處。然而,他在1962年第一次訪問祖先的故土印度時,這里是一個人口眾多雜亂而且實際上是有不同語言、上百種方言和多種不同信仰的國家,并非一種一統(tǒng)的文明。而且社會腐敗、混亂、貧窮,有各種不同的政治的、宗教信仰的和族群之間的沖突,而當?shù)厝说纳罘绞阶屗麩o法認同。那個時候他發(fā)表的游記,確實都是批評和失望的語調(diào)。

      1988年,奈保爾再度訪問印度,這次他走遍東南西北印度全境,追蹤采訪了上次訪問碰到的各色人等,從國家官員到平民百姓,從文化精英到市井商販,從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到毛派分子,調(diào)查他們的生活和環(huán)境變化。他注意到印度現(xiàn)代化過程中,個人價值觀的發(fā)展,很多人更認同的居然是1947年印度獨立之前的表面上比較統(tǒng)一的“殖民地”文化。他最終也發(fā)現(xiàn),自己實際上是個沒有先祖之國的流浪漢,是一個“文學的世界主義者”,而他的精神家園就在他自己身上,就是他個人。

      奈保爾正是因此提出了“普世文明”的提法。他在旅行中,目睹了前殖民地國家獨立之后的混亂、貧困、愚昧,感觸良多。西方殖民主義給殖民地的人民帶來過屈辱,對此他深表同情,然而,他也批評這些殖民地不是缺乏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例如特利尼達或者香港),就是舊有的文化傳統(tǒng)保守落后,甚至對于現(xiàn)代文明有破壞性(例如阿富汗和穆斯林極端分子),而擴張的西方文明中,其實還是包含了人類現(xiàn)代化的合理因素,就是“普世性”的價值,特別是對于個人幸福和尊嚴的肯定和維護,簡單來說就是民主自由和人權的觀念。

      我相信,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還有很多離開故土而寄居西方的中國知識分子,會認同奈保爾的理念,我們沒有必要覺得自己背井離鄉(xiāng)就沒有文化根基,沒有精神家園而無家可歸。所不同的是,奈保爾的母語已經(jīng)是英語了,在印度也是以英語為主要的交流語言,這是他們的文化認同問題,可能比我們?nèi)菀讘稏|西方文明的沖突,而我們的母語是中文,我們需要在中文的文學中再造我們的個人的精神家園!

      猜你喜歡
      殖民地保爾印度
      今日印度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替別人著想的奈保爾
      英屬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韓國是倭人之地——兼論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奈保爾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論
      印度式拆遷
      金魚接過了糖果的愛
      上高县| 宜丰县| 永平县| 驻马店市| 泰宁县| 临泉县| 阿巴嘎旗| 陕西省| 象山县| 平遥县| 合作市| 修水县| 五原县| 南溪县| 建平县| 安塞县| 黎川县| 北辰区| 洛阳市| 柯坪县| 饶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米林县| 吕梁市| 大英县| 长垣县| 炉霍县| 手游| 石首市| 桑日县| 牡丹江市| 云安县| 冀州市| 巴彦淖尔市| 龙岩市| 竹溪县| 安西县| 芷江| 务川| 积石山| 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