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善
為了真正走進“理解教育”,還是讓我們以寧靜之心來聽聽“理解教育”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話語吧!
教育本來就需要理解,也是為了最終達成多方的理解。教師不理解學生,怎么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不理解教師,怎么能接受教師的教誨?社會不理解教育,怎么能給教育有力的支持呢?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其實就是為了發(fā)展自己的理解能力:理解了教師,就可以理解成人的世界;理解了同學,就可以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理解了知識,就可以理解人所在的世界。當我們能夠理解世界的時候,就可以理解我們自己了??梢?,沒有理解的教育,根本就談不上教育。
誤解是干擾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消除誤解,增進理解,才能走入教育的正道。沒有一個學生與另外一個完全相同,差異不是“一”,而是“多”。理解學生不是別的,而是把他們本來就有的多種可能性賦予他們自己??吹搅藢W生的可能性,就看到了學生的發(fā)展。就能增強教育的信心;看到了學生的多種可能性,就會找到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就會增強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把可能變成現(xiàn)實,這是教育的本義。
教育是要用心的,理解更是如此。用心做事不僅能將事情做得好,而且能少走一些彎路。有的教師似乎不懂這個道理,不煩其煩地布置習題、作業(yè)。從不考慮這些習題和作業(yè)有什么作用。這種沒有針對學生學習中不理解的東西布置的作業(yè)和安排的考試,不僅沒有多大的用途。相反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用心的教師安排的習題、作業(yè)和考試都是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經(jīng)過了精心選擇和編排的。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的問題就會及時解決,就能學會發(fā)現(xiàn)新問題,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是幸福的教育生活。
不少教師在教育中做了不少無用功,除了在課堂上把知識“嚼得粉碎”再“喂”給學生以外,當他與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也始終不忘把握話語權(quán),從頭至尾喋喋不休。這樣做不僅沒有什么效果,反而會疏遠師生關(guān)系。其實,在這樣的場合,教師最好做一個聆聽者。寫寫紙條或者書信也是很好的方式。對于那些受了批評、有了委屈的學生。教師親切的微笑、有分寸的肢體語言往往更有效。
沒有人有耐心聽一個人的絮絮叨叨。當止則止也是教育的藝術(shù)。當聽到“理解教育”“說”過這些東西之后,也許我們還沒有聽明白他到底“說”了些什么。其實,這并不重要。因為耳朵所聽到的東西只是打開我們通向“理解教育”的窗口:更為重要的東西是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到的,而不是我們聽到的具體話語。只有那些尋著話語的來路,覓到話語身后“無聲之言”的人,才能領(lǐng)略到“理解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