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穎駿 葉圣義
距浙江省永嘉縣城約110分鐘車程的山村應界坑,海拔520米,從村莊地勢最低處爬到最高處,需半小時。
就在這個偏僻高遠的山村,出了7個民營劇團,每年給村里帶來600多萬元收益。
更難得的是,村里十多個亂彈劇團的頂梁柱,放下手頭生意,掏出積蓄,自發(fā)成立永嘉溫州亂彈傳習所。掙錢的文化產(chǎn)業(yè)和花錢的文化傳承,在這里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1/10的村民創(chuàng)造了村里近1/3的財富
去年年底,各地都出現(xiàn)了返鄉(xiāng)潮,永嘉縣應坑鄉(xiāng)應界坑村卻很“空”。
這是一個奇特的山村。3000多村民,有300多人在民營劇團工作。不大的山村,大小戲臺倒有6處。村里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戲臺,曾容納過3000多位觀眾,其中大多是從周邊地區(qū)翻山越嶺過來的戲迷。讓應界坑村遠近聞名的,是最近全部在外地演出的7個民營劇團。其中6個是亂彈劇團,另一個木偶劇團唱的也是亂彈。
“亂彈”是中國傳統(tǒng)地方戲的一大劇種,浙江有紹興、金華和溫州三六亂彈?!皽刂輥y彈”始于清代乾嘉年間,是南戲故鄉(xiāng)溫州如今僅存的本土劇種,唱腔高昂粗樸,念白由溫州話和普通話結合而成。
這些年來,演出市場的紅火改變了應界坑人的生活。75歲的麻守鐸老人在村里的“勝利京甌”劇團幫襯,一天能掙50元。2007年,麻守鐸老兩口用上了手機。以前外出只顧“討生活”,如今,兩位七旬老人“把溫州的景點逛了個遍”。
2008年,應界坑村亮起路燈,通了水泥路。這一年,7個劇團演出收入超過650萬元。據(jù)介紹,憑借“亂彈”這一文化瑰寶,應界坑村人均年收入7000元左右,遠遠超過鄉(xiāng)平均水平。也就是說,1/10的村民外出演戲,創(chuàng)造了村里近1/3的財富。
村民從亂彈傳承中嘗到甜頭
對于民營劇團,“質量就是生命線”。在溫州、臺州一帶,農(nóng)村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紅白喜事,都要邀請戲班演出。不少戲是“從小就聽的”,濫竽充數(shù)是上不了臺的。
應界坑村福財劇團團長麻富周至今還記得,1993年在玉環(huán)演出時,他從6張桌子1張椅子上翻跟斗下來,掌聲嘩嘩響個不停。在正常戲金外,他還獲得3000元的獎勵。
然而,身為團長,麻富周最大的成就感還在于產(chǎn)業(yè)化的運作,讓更多村民在傳承亂彈的同時嘗到了甜頭。劇團45人,平均年收入在2萬左右,主角更是達到5萬元以上。
近年來,受益于村里的亂彈保護和曲目整理工作,劇團可以排演的劇目增加了一倍,并且可以讓觀眾“看單點菜”。短短幾年,“福財”的戲金,從每場3000元增加到了8000至1萬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產(chǎn)業(yè)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不止在應界坑村,就是整個溫州,66歲的麻福地,都是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铩?/p>
9歲開始跟叔父學戲,50多年來,麻福地已經(jīng)記不清登過多少次臺,唱過多少出戲。從小生唱到老生,徒弟帶了許許多多,老麻依然“寶刀未老”,至今仍有各地的忠實觀眾點名要看他的戲,“老麻不來,戲班子就不用來了”。
然而,老麻卻做出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舉動:放下手頭的活,專事亂彈的劇本整理和文化傳習。
2007年11月,由麻福地擔任所長的永嘉溫州亂彈傳習所,在溫州亂彈發(fā)源地——應界坑村正式掛牌。
令人感動的是,偏僻山村里的十幾個農(nóng)民,放棄一年幾萬甚至十幾萬的收入,你三萬、我五萬地募集資金,專事文化傳承。
之前,應界坑劇團經(jīng)常演出的50多出劇目,都是一代一代言傳身教下來,沒有劇本可依。傳習所建立的一大目的,就是把84本傳統(tǒng)亂彈戲和新創(chuàng)的36本戲整理出來,讓后人“有據(jù)可憑”,讓原汁原味的溫州亂彈得以流傳。
他們的努力已經(jīng)在村里各劇團戲金的增加額上,看到了明顯的市場回報。新的一年,傳習所還將在不影響各劇團演出的基礎上,抽調人馬,排演精品劇目,推動亂彈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