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情偣
早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看過了記錄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屠城血證》,因為印象很模糊,所以只是感覺很害怕很難受,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何為國恥家仇集于一身。我們只可以在祖輩們的話中依稀地去想象那個南京,那一段數(shù)萬野獸的肆意虐殺的變態(tài)失控狀態(tài)下的南京城。影片《屠城血證》的最后,竟然是那樣一個驚人的30萬的白色數(shù)字出現(xiàn)1 30萬的白骨冤魂冥冥無極悲愴呼喊,南京俱往昔的十里秦淮六朝粉黛的多少樓臺一夜之間被這場血雨腥風(fēng)摧殘得徹徹底底!
又是多少年以后我們又是懷揣著怎樣的心情來悼念這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往?!赌暇?南京!》黑白的影像是最強烈的印象。著重突出的是一種紀(jì)實的風(fēng)格,潛移默化地向人們訴說著這段殘酷的歷史,平實而凄慘,沒有一絲暴躁的情緒在里面,卻足以令觀者感到震驚。影片的一些段落,拋棄了固定的腳架,而去追求手提拍攝的效果。視線是黑白的,晃動的,很多鏡頭都是由上而下或者是平視的,顯得很壓抑。但是它的主題還是用一種堅韌展開的,中國人不被毀滅的意志。然而觀眾卻不敢去撥開那種沉重,那種痛。歷史只有發(fā)生了或是從來未曾發(fā)生,真實的歷史已經(jīng)隨著時間遠去,年代的更迭已經(jīng)讓我們從最初的恐懼變成緊接著的絕望、隨后的恢復(fù)、而后的奮起到如今的思索……歷史就像是一張張帶血的舊相片重新浸入水中開始翻動起來。
《南京!南京!》不再是在控訴和揭露歷史對人生命的毀滅而是重新深刻地詮釋屠殺后對人性的摧殘。即使是這部影片用了精良的制作手段,還是完整地還原了那個陰郁冰冷的魔鬼之城,使我們再次聞到了濃重的炮火味和窒息的血腥味。我們再次身不由己地被帶到了歷史影像之中,所不同的是這一次我沒有恐懼和流淚,而是對人性的緬懷。幾個主人公在這場屠殺的大背景下貫穿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場景。留守南京的國民革命軍軍官陸劍雄:拉貝的秘書唐天祥;安全區(qū)的歸洋女教師姜老師;以角川為代表的那些麻木的被拉進這場屠殺的日軍;社會最底層的妓女小江。因為這并不是一部要教會我們學(xué)會憎恨的電影.整部電影融人日軍的主觀視角,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一、以角川為典型的那些日軍
與以往不同,我們再也無法簡單用“憎恨”來絕對地概括我們對日軍的感受。我更加強烈的印象是震驚和同情。他們從小生活在那個軍國主義根深蒂固的國家,他們甚至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來這里肆意地屠殺。在黑白的影像下,日軍在尖刀刺向中國人的時候自己也是喘著粗氣。他們自己也在恐懼,即使他們只是行尸走肉、殺人的工具,他們也有恐懼和人性蘇醒的一瞬間。人性原本就既能至善也能極惡:人性一旦從正常異化到面目全非就是最為可悲的時候。殺人可以全部殺光,驚人的尸橫遍野何嘗不是對人性最異化最丑惡的一面的同情?直至影片的最后角川放走兩個中國人,終于飲彈自盡。在這樣一群麻木的可以拿殺人當(dāng)比賽來娛樂的日軍里,角川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角川最后的自殺也是因為他無法拋棄自己人性的另一面繼續(xù)在世界上茍延殘喘了,任何一個正常人都無法走向這種極端。角川最后選擇了自殺,是對自我內(nèi)心的慰藉,道德良心的譴責(zé)使他無法面對現(xiàn)實,潛意識中“超我”的存在使他對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深深的罪惡感,于是通過這一方式來解脫自我。而像南京大屠殺這么不正常的歷史,又會有多少“正?!比苏f服自己安心地活下來。
影片中間部分并沒有刻意表現(xiàn)殺戮強奸之類的暴行,我們看到這一切都只能默默地含著眼淚,因為這樣的暴行更加像是一種群體牲畜的強迫交配,日軍表情滿足麻木地在一個公共的大場所里排著隊跑進跑出。就像是簡單的吃飯。我們甚至震驚要不是他們把自己定位為畜牲也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就算一個對南京大屠殺全無了解的人去看這樣的情節(jié).也決不能讓他看完之后以為這僅僅是對國軍殘兵和難民營的血腥的摧殘,而是對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人性的摧殘。
二、留守南京的國民革命軍軍官陸劍雄
陸建雄死得并不特殊,最后因為彈盡糧絕被俘虜,死亡也沒有怎樣的轟轟烈烈。死亡的可怕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等待死和死亡的方式。在成批成批的軍人被堆到長江邊,當(dāng)成批成批的人被活埋起來.當(dāng)成批成批的人就用繩索簡單地圈起來隨后就掃射一遍……許多人都無法站起走向死亡,然而坐著僵持又如何,就是為了短暫的多活幾分鐘?這樣的掙扎又何嘗不是對人性的摧殘?陸劍雄最后和所有被集體處決的士兵一樣在機關(guān)槍的掃射下遺憾地死去,尤其是他帶著那些不愿意面對殘酷死亡的兄弟們默默地走向無力反抗的死亡,揮動著白旗……“中國萬歲”喊出口時,很多人都流淚了.中國人的人性在那一刻他們自己起身選擇死亡的時候被點燃了,人性還是在最后一刻被自己保全了。同時陸劍雄捂住了和軍隊一起戰(zhàn)斗的小孩小豆子的眼睛,并用自己的身體壓住,保存了這個年輕的生命,延續(xù)了中國軍人的血脈。雖然死亡無法逃避,但是陸劍雄憑借人性中的不放棄未曾受到絲毫的人性摧殘。
三、妓女小江
開場幾段微小的肢體語言將小江的妓女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她是主要人物中身份最特殊的一個,她來自于社會的最底層,而隨著日軍第一次瘋狂地沖進拉貝難民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也清楚地意識到這時的妓女也罷其他良家婦女也罷其命運一般悲慘.這個妓女再一次被踐踏到了最底層。這個時候的小江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剪頭發(fā)時執(zhí)意不從說留著頭發(fā)以后還要憑本事吃飯的風(fēng)塵女子了.最后拿肉體換回片刻大眾生存權(quán)利的那群人中有這樣一個曾經(jīng)用身體吃飯卻依然有著自尊、愛國的女人。人性有時卑微得可憐,關(guān)鍵的時刻卻又爆發(fā)得偉大得讓人心碎,她們手無縛雞之力,當(dāng)男人們面對淪陷也放棄抵抗的時候,剩下的女人等待的只有是屈辱。而她和其他的女人一樣直到死亡也是赤身裸體不堪人目互相壓著被平板車在日軍的嬉笑不屑中推走,即便她曾經(jīng)被生活所迫過。
四、安全區(qū)的歸洋女教師姜老師
電影中姜老師的出現(xiàn)頻率可能是最多的,但是總也不覺得這個女人很深刻,因為這個人實在是太平淡了。她沒有拉貝的秘書唐先生因為家人那樣在私心和道德之間那樣掙扎;也沒有妓女小江鮮明的個性以及肢體語言。而她的人性張力是在于只能抱著難民營里面的孩子、保護著婦女免受強暴。惟一的,便是有著拉貝的保護便可以有求生存的信念:聲嘶力竭地用盡一切辦法來保護在自己身邊的人。需要保護的女人和孩子太多太多了,一次一次感覺自己的力量是那樣的微弱渺小,最后關(guān)頭為了解救那些被抓的男人她一次次冒充他們的妻子.她已經(jīng)無法再考慮自己在那最后幾分鐘以后迎來的是自己生命的屈辱或是盡頭……一句“殺了我”是一個女人為了尊嚴(yán)可以做的最后的努力。這個角色一直很溫和很安靜,溫和到甚至讓人有種要去保護她的沖動.她和當(dāng)時那個安全區(qū)背景下的女性不同。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追求,但是因為是安全委員會的負責(zé)人,面對屠殺、面對那些已被戰(zhàn)爭摧殘到麻木的更弱者她首先是要求自己為別人去做些
什么,這是另一種更高精神層面上人性的升華。
五、拉貝的秘書唐天祥
唐天祥的人性表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真實,總是有些人要為了某一些個人利益而犧牲某些集體利益,他是一個安全區(qū)的秘書.同時又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亦或一個姐夫,這樣的一個男人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太為難也太復(fù)雜了。當(dāng)他與日軍簽訂那份合約的時候他的良心是忐忑的,當(dāng)他看到自己的女兒被日軍推下窗的時候他是無力與后悔的。直到他讓妻子和拉貝的司機走,而自己留下的時候,當(dāng)他不愿蒙上黑布槍決的時候,才演繹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由于他曾經(jīng)因為自己一家老小的安危出賣了很多中國傷兵的生命.就在他舍棄自己保全別人的那一刻他人性中的另一部分戰(zhàn)勝了自己,他實現(xiàn)了自我的人性救贖,自己的良心也得到了解脫。
回憶完整部電影這些人物的主要貫穿情節(jié),腦海中重新會在夢中見到那些場景麻木的畫面。那是另外一種無聲的過度沉痛后的感覺。死者長已矣,我們無法承受的不僅僅是生命的摧毀。時時刻刻讓我們每個人血脈都凝固靜止以至于無法平靜的也不是再次回顧的歷史的重放,而是一次次的在眼前重歷死亡的過程,就像影片剛開始,成千上萬的老百姓面對的明明只有幾個日本兵——那個城市隨著國家和城市的暫時淪陷,人們在外力打擊面前也變得麻木起來,除了舉起雙手然后等待日本軍人安排不同的死亡方式.我們嘆氣、顫抖人性的喪失。根本已經(jīng)不能自己可以左右。
那一群屠殺者和被屠殺者一樣的年輕,他們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粗暴丑陋的,他們也曾經(jīng)擁有善良動人的表情。他們也可以有自己小小的幸福和期許。就像是角川有自己的感情寄托百合子,即便她是一個人人得以蹂躪的慰安婦。同樣,以百合子為代表的日本女孩也無法想象她們這些豆蔻年華的少女是以這樣一種殘酷變態(tài)的方式來振奮自己祖國的士氣的!我想她們之中不乏受過良好教育和良好家庭出身的,卻無辜自愿地淪落為自己國家軍人泄欲的工具,美麗的生命遭受無限的摧殘.精神上和肉體上過著地獄般的日子。并非屠殺者就不是人,他們也是軍國主義土壤下被完全掌控的殺人機器。就像角川問道:“其實活著比死去更辛苦.對吧。”活下來的日本兵又將如何呢?我想一整部電影所帶來的歷史是一段對于一部分日本人來說完全陌生的歷史?;钪娜艘约八麄兊暮蟠荒艹惺艿娜诵源輾埵挂粋€正常的有良知的人不能忍受活在自己編造的謊言中;一個正常人更不能接受自己活在長輩們編造的謊言中。當(dāng)他們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的國家和天皇的時候.這種直面自己祖輩暴行的場景時不解困惑無顏以及自己不知怎樣應(yīng)對中國友人甚至國際友人的發(fā)問時,對于他們的摧毀要比我們來得更為徹底。
電影放映完,不乏日本音樂的元素的背景音樂想起,然后是劇中人何時生何時卒的發(fā)黃的照片?!赌暇?南京!》希望帶給我們的并不是讓我們繼續(xù)去憎恨,因為我們也在同情日本人的膽怯——日本屠殺者作為被扭曲者的掙扎和懺悔。我們所要懂得的是如何不再麻木,因為他們的持續(xù)屠殺和奸淫擄掠又何嘗不是一種服從的愚忠和麻木呢?我們所痛恨的是那些掩蓋事實真相繼續(xù)麻木大眾思想的人還有那些繼續(xù)接受麻木的人。我們所要具備的是對那段歷史的尊重,更加重要的是對人性的尊重,這不論是對于中國人還是對于日本人同樣是愛國和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