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黨史國史研究在曲折中凱歌行進60年

      2009-10-26 09:35:16趙映林
      文史雜志 2009年5期
      關鍵詞: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式

      趙映林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是黨史國史研究在曲折中凱歌行進的60年(本文所論不涉及大陸以外)。這樣的判斷,主要基于三個基本事實: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黨史國史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前后兩個30年。前30年曲曲折折;后30年雖有曲折,但明顯趨勢是凱歌行進。二是前30年研究中左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甚巨,尤其是在作為標準教本《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示范作用下,幾乎是千篇一律、千篇一腔的調門、結論。黨史研究、國史研究同現實政治生活一樣,“把崇拜真理與崇拜個人等同起來”(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第1294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在這方面,研究者并不敢越雷池半步;稍有不合左的意識形態(tài)的苗頭,便等著挨批,更不用說公開發(fā)表了。三是從1978年底啟動改革開放到2009年剛好又是一個30年。這30年,極左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逐漸削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在逐漸得以真正貫徹。所以,總起來看,黨史、國史研究呈現出曲折中凱歌行進的面貌。

      黨史國史研究出現新氣象

      后30年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從1978年底啟動改革到1989年上半年,是黨史國史研究最活躍的時期,但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在黨史國史研究領域中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將被極左意識形態(tài)、極左路線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恢復其歷史真相;同時開始對一些黨史國史較重大的問題作了探索性、開拓性的研究。

      從1989年下半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這一段,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自1978年以來對黨史國史較為重大的問題的探索性、開拓性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擾。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黨史國史研究進入一個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成績斐然,并開始了歷史反思。而這一階段最為突出的除研究成果外就是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多元化,出現“范氏”整合趨勢。一般說來黨史內容的研究多為政治性的,而國史研究的范圍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化,由黨史研究內容的單一的政治性問題擴展到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并進而影響到黨史研究內容;研究的方法也是多元化,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各種學科的方法紛紛進入研究者的視野,進入黨史國史研究領域。如,《中西文化與毛澤東早期思想》、《毛澤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毛澤東之魂》、《毛澤東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等,都是較為突出的成果。這些著作或文章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以及毛澤東的性格方面,深刻闡述了毛澤東的文化思想與中國20世紀文化變遷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尤其是曾兼任毛澤東秘書的李銳老在這方面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使這項研究更上一層樓,讓人耳目一新。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的研究條件在不斷改善之中,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選擇的研究領域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也逐步增強,已經從過去的純粹宣傳性、解釋性的研究轉換為學理性的分析和詮釋。與此同時,黨史、國史研究出現范式整合。范氏概念是由托馬斯·庫恩提出的,而所謂范氏整合就是“一個范式就是一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東西”(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第51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黨史國史研究中的范式整合就是指闡釋、研究中共歷史、國史問題需要同時運用多種范式如“革命史”范式、“救亡與啟蒙雙重變奏”范式、“現代化”范式以及“后現代”范式,以達到還原歷史、解釋歷史的目的。如“革命史”范式側重于階級斗爭和革命,以階級斗爭、唯物史觀為主要分析方法,圍繞政治斗爭展開對中共歷史的研究和考察。從階級斗爭、民族矛盾的角度能夠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經年不斷的政治、文化運動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分析框架。但這種單一范式缺乏對經濟生活的觀照,難以整合新中國成立60年間愈益豐富多彩的和平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整體性,終究難將當時的歷史景象完整地勾勒、再現出來。而以多種范氏整合后的“現代化”范式以及“后現代”范式來研究、闡釋、還原過去的人和事,相比單一范式就具有更強的解釋力,更有益于對黨史、圍史進行多層次、多側面的立體式詮釋,因而研究出來的結論也就更具說服力,再現出來的歷史景象也就更清晰可信。

      雖然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被逐漸提上日程,但僅有數部著作形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逐漸在學術界興起,黨史研究對一些禁區(qū)也開始有所突破,特別是隨著包括蘇共部分在內的檔案(雖然是極少極少的有限部分)的逐漸解密,于是,黨史國史研究逐漸涌現出引人矚目的新氣象。概括起來,其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在國家一級建立了“當代中同研究所”,有公開發(fā)行的刊物;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相關研究機構都得到高度重視,充實了研究力量,均有公開發(fā)行出版的刊物;在國家和省、市建立起一大批學術團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各高等院校和各級黨?;蛟O立專門的研究所、或成立研究室,研究主體多元化,很多非專業(yè)人士進入黨史國史研究領域,同內已經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研究隊伍;編輯出版了大量檔案文獻,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發(fā)表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進了學術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不少研究成果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層次開設了相應課程,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中央黨校設立了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方向,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為學術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批專門人才,并已形成規(guī)模,研究隊伍后繼有人。在學科建設上,黨史、國史研究突破了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史、路線斗爭史的固有體系;基本創(chuàng)建了一整套研究對象明確、研究內容明晰、有獨特理論方法的比較科學的黨史、國史學科基礎理論體系。

      黨史國史研究涌現重大成果

      除以上所述外,60年黨史國史研究的成果值得重點一說的當有以下方面:

      1出版了大量有價值的回憶與研究相結合的回憶錄

      回憶錄包括自述,領導人的回憶,當事人、經歷者,以及秘書、翻譯等在場者的回憶。如斯諾采訪撰寫的《毛澤東自傳》、《西行漫記》和斯諾夫人的《兩行漫記續(xù)編》,師哲的《在歷史巨人身邊》,薄一波的《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冊)、《七十年奮斗與思考》(上下冊),《胡喬木回憶毛澤東》,《楊尚昆日記》、《楊尚昆回憶錄》,《彭德懷自述》,《黃克誠自述》,《耿飚回憶錄》(1949~1992),《張震回憶錄》,《吳德口述》,于光遠的《我親歷的那次歷史轉折》和《我憶鄧小平》,朱佳木的《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李嵐清的《李嵐清教育訪談錄》,陳錦華的《國事憶述》,《溫濟澤自述》,《外交十記》,陶鑄夫人曾志的《一個革命的幸存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銳的《“大躍進”親歷記》、《廬山會議實錄》這樣的較完整、可信度高的第一手資料。還有像理

      論家吳江的《政治滄桑六十年——冷石齋憶舊》,新聞和文化工作者沈容的《紅色記憶》,曾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毛主席寫信狀告遲群的劉冰的《風雨歲月》和《求索:難忘的歷程》,外交家章文晉的夫人張穎的《外交風云親歷記》。吳冷西在“文革”以前經常列席最高領導層討論國際問題的會議,他也寫了兩大本《十年論戰(zhàn):1956-1966中蘇天系回憶錄》,其中有些觀點現在可能會有不同看法,但提供的歷史情況卻是非常豐富和可貴的。還有專寫一般群眾和干部親歷親聞的口述史,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中國知青口述史》,以及《思憶文叢》、《那個年代中的我們》,從特定視角留下了歷史的生動記錄?;貞浥c研究相結合的著作,特別受到史學界的重視,在廣大讀者中也有較大影響。百年人生叢書中如韋君宜的《思痛錄》、葉篤義的《雖九死其猶未悔》。而眾多的民間學者或由于出身于知名人物家庭、或與他們有過相當親密的關系,寫出不少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回憶錄與回憶文章。如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的《紅色家族檔案》、鄧小平女兒的《我的父親鄧小平》、胡耀邦女兒的《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王光美等的《你所不知道的劉少奇》。像上面的各種各樣的回憶錄可以列出上千種。上述這類回憶錄,由于當事人的地位,或由于他們撰寫時有助手們查閱檔案的方便和搜集資料的廣泛,歷史價值一般都比較高,是研究者們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資料。回憶錄的出現可以彌補現行體制下檔案未開放以及有選擇的檔案開放的不足,因此,回憶錄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史料意義。

      此外,國民黨一些重要人物的回憶錄如馮自由的《革命逸史》一套三冊,以及包括張國燾的《我的回憶》、王凡西的《雙山回憶錄》、《鄭超麟回憶錄》、王明的《中共五十年》、盛岳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陳公博的《苦笑錄》、(蘇)彼得·弗拉基米洛夫的《延安日記》、(德)奧托·布勞恩(即李德)的《中國紀事》在內的一套書,以《現代稀見史料書系》的名稱,也在國內出版與再版。而像《陳獨秀著作選》、《胡適日記全編》這類要人名人的書信文集的出版以及對蔣介石日記的部分解密……對研究者來說都是極有價值的。

      2涌現了一批有影響的雅俗共賞刊物

      這些刊物包括兩類,一是研究性的,一是普及性的。這類刊物,中央、地方都有,滿足了不同文化、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如《當代中國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黨的文獻》、《中共黨史資料》、《黨史研究與教學》的問世,為研究者提供了學術窗口與學術園地。至于普及性的文史類雜志除北京外,在地方較多,各省市幾乎都有。它們的選題都緊扣或涉及黨史國史方面的內容。這對提高普通民眾的歷史學識和修養(yǎng)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世紀》、《溫故》、《老照片》、先前的《百年潮》等,在讀者中都很有影響。這方面,《炎黃春秋》因其獨樹一幟而引人注目。

      3編輯出版了大量檔案文獻,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上個世紀80年代上半期,有關部門在全國組織了10萬人、歷時16年編寫和出版的《當代中國》叢書,堪稱檔案文獻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這套叢書按部門、行業(yè)、省市、專題設卷,共150卷,208冊,約1億字,3萬余幅圖片,全面記錄了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而卷帙浩繁的大型資料叢書《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和《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的出版也為研究者們提供了有利條件,為系統(tǒng)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黨史、與共產國際關系史奠定了重要基礎。其余重要的資料性著作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中共黨史大事記》、《中共黨史資料》等。公開出版的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機構的重要文件主要有:“建國以來至1965年的重要文獻選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至十六大歷次代表大會期間的重要文獻選編”、《人民代表大會文獻選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料》、《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文件集》、《知識分子問題文獻選編》、《民族工作文獻選編》(1990-2002)、《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中央檔案館合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49~1957年),共21卷。國情調查,已經出版了兩套大型叢書。其中百縣(市)調查出版了一百幾十種,百家大中型企業(yè)調查已經出版了數十種。公開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文章、報告主要有:《毛澤東文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毛澤東早期文稿》、《周恩來選集》、《周恩來經濟文選》、《周恩來外交文選》、《劉少奇選集》、《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鄧小平文選》、《陳云文選》、《陳云文集》、《江澤民文集》等,所有這些都為研究工作提供了最基礎的資料。

      歷史的奧秘常常隱藏在多種歷史的記錄中。大量文獻檔案的編輯出版,與回憶錄一起使得人們能將遠去的眾象紛紜的模糊的歷史現象逐漸廓清,經過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必會將當時的歷史景象予以再現出來。

      4出版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性成果

      周史研究在新中國成立后是剛剛起步,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五年簡史》(廖蓋隆編寫,寫到1954年10月)、1958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河北、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師生集體編寫,寫到1958年10月)。黨史著作略多一些。改革開放以后,黨史國史研究成果顯著增加。到目前為止,在大陸出版的全面記述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有價值的學術性著作已經出版大約百余種以上。在建黨70周年、80周年之際,出版的幾部中國共產黨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相對說來質量較好的。他新中國成立40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著作開始面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和“1949~1989年的中國”一套三冊:《凱歌行進的時期》、《曲折發(fā)展的歲月》、《大動亂的年代》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同實錄》十卷本。此外,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有《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歷史大事記(1978年12月至1998年10月)》、當代中同研究所編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1949年卷,約100萬字。重要工具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也于2000年出版?!吨腥A人民共和國地方簡史》叢書,已經出版了北京、湖南、浙江、山西等數十種。《當代中國城市發(fā)展》從書,也出版了數十種。

      按照不同領域研究的專門史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等。更多的是按照歷史階段研究的專題史著作,如《“文化大革命”史稿》、《中同改革

      開放史》、《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與此同時,出版了一批集中研究重大事件的專題研究著作,如圍繞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運動、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反有斗爭、中蘇關系、知青問題等的研究著作。其中,相當一批作品受到學界重視,像《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zhàn)爭》、《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國知青史》、《陳獨秀與共產國際》、《陳獨秀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紀實》、《三線建設——戰(zhàn)備時期的西部開發(fā)》、《起點——中國農村改革發(fā)端紀實》、《真理標準討論始末》、《1976—1981年的中國》和《撥亂反正》、《三中全會以來重大決策的形成和發(fā)展》、《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還有相當多的則是國史、黨史上的一些領袖人物、重要人物的年譜與傳記作品。

      5對黨史國史上的重要人物的評價較過去實事求是,逐漸恢復了他們的本來面目,承認他們的歷史功績與貢獻:黨史國史不再是領袖個人史

      神化領袖人物,幾乎是過去社會主義國家黨史國史研究的通?。粡奶K聯(lián)到東歐各國,從中國到朝鮮,無不如此。至于“文革”中編寫的黨史,更是被篡改成黨內兩條路線斗爭史,不忍卒讀。這種不正常的、被顛倒了的歷史研究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扭轉過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在撥亂反正、思想解放過程中,全黨全國上下都十分關注對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是非的看法、對歷史人物功過的評論,迫切需要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因為這不僅關系到我們的共和國如何繼續(xù)舉步前進,而且牽連到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前途命運?!跋蚝罂词菫榱讼蚯翱础薄?偨Y建國以來黨和國家的歷史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黨和國家前進、發(fā)展的需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并初步討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若干重大歷史問題。葉劍英的國慶30周年講話對30年間的歷史作了初步總結。由鄧小平主持、胡喬木具體負責,經過20個月反復深入討論、總結、修改,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重大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作出了結論。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有了基礎,系統(tǒng)地研究、撰寫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的條件趨于成熟。

      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注釋本,更是運用比較豐富可靠的文獻檔案材料和經濟資料,吸取理論界有關的研究成果,對《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到和作出論斷的130條重要史實和理論觀點作了論述和解釋。其中118條、約30萬字是講新中國成立后32年歷史的。在一定意義上,這個注釋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史事提要”。它有力地推動了黨史國史在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方面的研究。

      在人物研究方面,如陳獨秀在中共黨史上的作用、貢獻與歷史地位問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黨史研究中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僅以大革命失敗的責任問題為例,以往的黨史認為,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葬送了大革命,他要對大革命失敗負責。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少學者根據檔案指出,大革命是在聯(lián)共政治局和共產國際直接指導下進行的。指導中國大革命的路線、方針、政策,幾乎全部來自莫斯科,中共中央的活動范圍和實際權力是很小的;共產國際和斯大林應對大革命失敗負重要責任或主要責任。還有學者認為,大革命失敗是由一系列復雜原因造成的,并非是陳獨秀某種錯誤的直接結果。經過百家爭鳴,中共中央對陳的評價,由先前的“右傾投降主義”、“右傾機會主義”轉至“右傾錯誤”再過渡到“共產國際、陳獨秀的右傾錯誤”。再如其他:項英在新四軍中的作用、地位,尤其是關于皖南事變中項英的責任是非;1959年的廬山會議與彭德懷;張聞天在中共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建國后的劉少奇;周恩來的晚年;胡耀邦在改革開放后的作為、貢獻,等等,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研究,逐漸恢復了上述一系列人物的歷史真相。此外,一些“小人物”在同史研究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如著名作家天津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就是以訪談的形式記錄“文革”時期中下層人士的曲折經歷,表現了“文革”的荒謬和人性的扭曲。最近出版的一套《共和國記憶60年》三冊,也不乏這樣的記錄;雖著墨不多,卻畢竟在反映歷史是“所有人”的歷史,而不僅僅是大人物在創(chuàng)造歷史這一客觀事實。

      6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由于過去極左思想的影響,黨史和國史研究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個人崇拜。一些黨史,國史著作為了突出領袖人物的功績而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甚至不惜編造歷史,對歷史事件加以歪曲修改。某些人所謂的“國史、黨史研究中的黨性原則”,實際是以極左的價值觀為基礎支撐起來的思維方式、話語系統(tǒng)與判斷標準。正像胡適所指出的:歷史成了人們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例如:黨史研究中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富田事件與各根據地肅反擴大化問題、“李文林式”的秘密割據形式……國史研究中的三大改造、1958年的三面紅旗、1957年的反右、1959年的反右傾、1962年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1964年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而今這些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都得到了實事求是的研究。

      隨著當事人的回憶、部分檔案的局部解密,對相關歷史事件的研究也就越來越接近歷史的真相。如比較突出的西路軍問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是一個誰也不敢闖的禁區(qū),即使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如李先念、徐向前等當事人、親歷者,也不敢去碰,遑論普通研究者了。但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當事人的回憶以及檔案文獻的佐證,在史學研究者們的努力下,諸如此類的歷史糊涂賬正在得以一一廓清。

      猜你喜歡
      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式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甘肅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
      西江月(2020年1期)2020-01-19 01:17:48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黨建(2019年10期)2019-10-16 17:01:38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活動掠影
      蔡國史地問題研究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銘記——山東省黨史國史教育活動薈萃 前言
      中國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 17:39:57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開展黨史國史教育活動
      中國火炬(2015年6期)2015-07-31 17:25:51
      洛宁县| 杂多县| 大港区| 宜良县| 涡阳县| 梧州市| 昌邑市| 航空| 同心县| 吐鲁番市| 张家界市| 金湖县| 广宁县| 高尔夫| 布尔津县| 龙门县| 神池县| 运城市| 封开县| 铜鼓县| 陆川县| 定兴县| 滕州市| 南安市| 高青县| 承德市| 抚远县| 郴州市| 六盘水市| 晋宁县| 昌图县| 营口市| 清河县| 南和县| 佛坪县| 永城市| 临高县| 即墨市| 沛县| 宁蒗|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