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谷孫
《“小不列顛”札記
——英國環(huán)島告別之旅》
[美]比爾·布萊森著
黃昱寧,夏菁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9.7
定價:29.00元
比爾·布萊森是當今英語世界非常多產(chǎn)且又“最能逗樂”的游記作家之一。這本《“小不列顛”札記》是他在倫敦居住二十多年后,準備返回故鄉(xiāng)美國前的離別旅行游記,可謂是“一封寫給英國和英國人的情書”。本文摘自該書序言,有刪節(jié)。
“俏胡子”這個稱呼出自臺灣皇冠叢書的系列叢書——“俏胡子,逛世界”。比爾·布萊森是個游記作家,雖說從照片上來看,他毛茸茸的紅胡子配上黑眉烏嘴,用一個“俏”字形容,不免有些過譽了,但看在他把筆下的世界寫得那么美,姑且也叫他“俏胡子”。
最初讓我注意到比爾·布萊森的是他的兩本英語的通俗史話,書題分別是《母語》和《美國制造》。兩本書雖說也附有詳盡的注釋和索引,像是學術(shù)著作,卻絕無經(jīng)院派高頭講章嚇人的架勢,而是軼事趣聞迭出,基本上屬于清通曉暢又洞見深中的社會語言學一類讀物。
接著要談到的自然就是布萊森的游記作品了。比爾·布萊森于1951年出生在美國艾奧瓦州,21歲那年跳上冰島航空公司的飛機抵達盧森堡,復從挪威的漢默菲斯特出發(fā),背負行囊,步行至伊斯坦布爾,歷時四月有余。1973年,布萊森首次踏上英國土地,兩年后娶妻成家,生兒育女,并于1977年在倫敦定居,開始為《泰晤士報》和《獨立報》工作。布萊森初寫旅行札記,原不無補貼家用的實利考慮,不曾想作品發(fā)表之后,好評如潮,出版商的稿約踵趾相接,這樣,布萊森便漸漸成了自由撰稿的專業(yè)作家,又舉家離開鬧市,遷往約克郡鄉(xiāng)間。1995年,布萊森和他的英國妻子辛西婭決定讓他們的4個子女換一種文化環(huán)境,兼之蓋洛普民意測驗恰在此時發(fā)表調(diào)查結(jié)果,聲稱有370萬之多的美國人都認定自己曾遭外星人劫持,面對如此混沌民智,布萊森說“祖國需要我”,于是在對英國作了一次告別旅行后,他便帶著家人遷回美國。到得此時,寫游記已不再是一味的實利考慮,而是身心雙雙向往的至上自怡,按他自己的說法,“旅途發(fā)出海妖之歌般的蠱惑”,誘他一次又一次上路,這才有了1998年阿巴拉契山間小道的跋涉,返回英國歷時54天的遠足,以及1999年的澳洲之旅。
盡管布萊森不把自己看作旅行家和游記作家:“真正的旅行家都要冒險,睡硬地,我卻總是住旅館”。但他的如下一些作品通常都出現(xiàn)在書店的游記柜上:《失落的大陸》、《無處歸屬》、《小島札記》《大國札記》、《林中遠足》和《烈日暴曬的地方》。其中《小島札記》即本次中譯本《“小不列顛”札記》,它是布萊森對英國告別旅行的產(chǎn)物,寫得很有感情,布萊森自稱這次旅行“就像跑完全程的運動員為向觀眾致敬而加跑的一圈”;“雖有85%或65%的英國人想不出英國有什么東西值得他們自豪,我仍愿為英國鼓吹?!?/p>
要說布萊森的作品有什么突出于共性之外的特點,首先是他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無怪乎有評論家把他的作品統(tǒng)稱為eco literature(生態(tài)文學)。布萊森不但在阿巴拉契山道上對美國國家園林服務(wù)局聽任林木大片被伐提出嚴厲抨擊,又對美國的汽車拜物教作了辛辣諷刺,更在回到英國約克郡作短訪期間發(fā)表公開演說,堅決反對丑陋的高壓電線塔污染約克郡谷地之美。在寫作風格上,布萊森的特點是美式和英式是幽默集于一身,“板著臉孔說笑話,冷嘲常留有余地?!?/p>
近年來,我國出版界很善于捕捉域外書訊,趕譯快出兒童讀物哈利·波特系列就是一例。在游記文字方面,筆者看到彼得·梅爾的《重返普羅旺斯》等早已譯出,唯有比爾·布萊森猶是一片空白。此次《“小不列顛”札記》的出版可謂是布氏來到中國的一個開始,相信不久的將來,其他作品也會紛至沓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