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勇
亞洲東南部的雨林,特別是婆羅洲,和地球上其他地區(qū)的雨林比較而言,最讓人稱奇的地方就是——這里生活著大量的“會飛的動物”。比如:蛇:蛙、鼯鼠,它們都會“飛”——不是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而是利用身體優(yōu)勢,在雨林里自由地滑翔!
滑翔傘運動
在世界各地,滑翔傘運動已擁有數(shù)十萬愛好者。
滑翔傘是自由飛行器,通常從高山斜坡起飛,也可以通過牽引方式起飛。起飛和降落都必須借助腳的力量?,F(xiàn)在發(fā)明的新型滑翔傘,可以爬升到海拔4000米以上?;鑲阊b備分為3大件:傘頭、座袋、副傘?!帮w行技術(shù)”有起飛、轉(zhuǎn)向、爬升、下降……
打住!打住!玩滑翔,用得著這么復(fù)雜嗎?看看婆羅洲雨林的動物們是怎么滑翔的吧。它們用身體玩滑翔,精彩絕倫!
飛晰:環(huán)形狀滑行
在飛蜥身體的兩側(cè),各有一張飛膜,可以由肋骨支撐著張開。當(dāng)飛蜥從高大的樹干上飛入空中時,平時折疊著的飛膜,就像雨傘一樣砰地打開。它既可以環(huán)形飛行,也可以從樹干的頂端降落到樹干的下端。在繁殖季節(jié),雄性競爭者彼此追逐,不停地滑翔出漂亮的環(huán)形的飛行軌跡,煞是壯觀!
飛蛇:呈波浪形“飛”
當(dāng)懸掛在樹枝上的飛蛇準備起飛時,它會先將頭部抬起來,然后向前跳出去,身體立即變扁,像根帶子,在空中呈“S”形擺動。
飛蛙:靈活著“樹”
飛蛙的腳趾格外長,腳上長有蹼,像面大扇子。它們從高處往下跳時,會通過調(diào)整腳的角度來控制轉(zhuǎn)向和下降速度,最后靈活地落到另一棵樹上。除了繁殖期,飛蛙幾乎從不下樹。當(dāng)小蝌蚪變成青蛙后,它們就爬上樹,一輩子都在樹上生活了。
鼯鼠:“飛來飛去”
鼯鼠的四肢與身體之間,連著一層皮膜,當(dāng)它跳躍到空中時,皮膜展開,像是一只風(fēng)箏在飛行。它們在樹洞中筑巢,在黃昏時四處“飛來飛去”,尋找水果、種子、樹芽和花朵。
褶虎:弧線飛行
平時,它是偽裝高手,埋伏在樹上等昆蟲自己送上門。只有在受到驚嚇,或者是要換守株待兔的地點了,它才從樹上一躍而起,在空中展開皮膚皺褶,成弧線形御風(fēng)滑翔。
高效生存必須會“飛”
在東南亞的森林里,有60多種會滑翔的動物,其中婆羅洲就有33種。
而中美洲的雨林里只有兩種會滑翔的動物,非洲的雨林里也只有極少數(shù)的幾種,但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特別是婆羅洲,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會滑翔的動物呢?
科學(xué)家推斷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來解釋這種神秘性。
第一種叫高樹理論。因為這個地區(qū)的樹冠,平均要比中美洲或非洲雨林高出許多,適合動物從高處起跳,然后滑翔。(可是,婆羅洲雨林里的動物們,在矮樹上也能起跳滑翔。)第二種,科學(xué)家認為這里樹與樹之間沒有太多藤本植物纏繞,給動物的滑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第三種,科學(xué)家認為與食物有關(guān),這里占支配地位的是高大的龍腦香科樹,這種樹果實很少,掛果期也難以預(yù)測,在這種情形下,還有什么方式比滑翔能更高效地移動,以獲得更快的取食速度和更大的空間呢?總之,為了更高效的生存,在千百年的演變中,東南亞雨林就進化出了許多“會飛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