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華麗
一個和另一個
一天,剛滿3歲的小兒看見戶外曬衣服的繩子上只剩下一只襪子,就好奇地問媽媽:“另一只襪子哪兒去了?”媽媽出去一看,果然繩上只掛著一只襪子,另一只襪子被大風刮得老遠。當天晚上,我剛洗完腳,正在穿第一只鞋子,這時小兒懷里抱著個球從操場上回來了。一進門,看見我只穿著一只鞋子,趕緊急著問:“爸爸,另一只鞋子是不是丟了?”然而,這一回爸爸的鞋子并沒有丟,而是仍然放在地上,只是暫時還沒有來得及穿。再加之洗腳盆又擋住了小兒的視線,使他產生了“爸爸的鞋子丟了”的錯誤判斷。盡管如此,它卻使我們看到了3歲左右的兒童在生活實踐中已經掌握了成對出現的事物的概念,并能用“一個”、“另一個”等對應詞來表示。而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本身,又顯示了幼兒初期心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問句形式的廣泛使用和求知欲的明顯增強,對任何事物都要問個水落石出。
“放我出去,自由萬歲”
那天,學校的鈴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我趕緊起床打掃屋子,洗漱完畢,準備去食堂買早飯。此時,妻子夜班未歸,只剩下小兒一人睡在床上。為了防止小兒醒來后到處亂跑,我在去食堂之前特意將紗門關上,并在外面扣上門扣子,這才放心地離去。當我從食堂里買好早飯回來時,小兒早已赤著雙腳,站在紗門里面往外瞧。我隔著紗門問他:“是不是門關起來,你不能出來了呀?”小兒大聲說:“放我出去,自由萬歲!”
一個3歲多的幼兒,怎么會使用起這樣一種抽象的短句呢?原來,《娃娃畫報》上刊登了一組動物被關在籠子里的畫面。其中的一只小鳥說:“放我出去,自由萬歲!”小兒聽我講過這個畫面。因此,當我提起“被關起來了,不能出去”的時候,他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動物被囚的情景,喊出了“我要自由”。然而,當我問他“自由”是什么意思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可見幼兒初期已經開始能夠使用某些抽象的詞句,學會了“知識的遷移”。但他們對這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還帶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模仿性,需要成人的點撥和引導。
“別動!我給你理發(fā)”
有一天我正在睡午覺,在睡夢中,總覺有一支手槍頂住了我的腦袋,接著響起了“嗒嗒——嗒嗒”的射擊聲和“嗚哇——嗚哇”的警笛聲。朦朧中,我以為是小兒在玩他那手槍射擊的鬼把戲,可睜開眼睛一看,又不像是射擊的架勢。只見他一會兒開動電子玩具槍,對著我的頭發(fā)“嗒嗒——嗒嗒”地響幾下,一會兒又拿起梳子和刷子將我的頭發(fā)理理刷刷。我問他為什么用槍對著爸爸時,他詭秘地說:“別動!我給你理發(fā)?!蔽颐靼琢?小兒正在扮演一個理發(fā)師傅的角色,運用前幾天我們剛買的電子玩具槍做理發(fā)的游戲呢!
能夠將一種玩具當做現實生活中的某種工具,并將另一個人納入自己的游戲活動中,這離不開原型啟發(fā),然而更需要兒童的靈感。因為它比兒童單純使用玩具槍射擊或使用理發(fā)工具理發(fā)更具有想象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它是兒童思維和想象的結晶,是兒童經驗和智慧的杰作。
“把抽屜關上”
有一次,我的小兒來到我辦公室里玩,隨手將我辦公桌的一只抽屜拖了出來,從里面拿出一只文具盒。不料,一不小心將文具盒掉到地上了。小兒彎下身子去拾。然而在站起來時,頭碰到了抽屜上,頓時,頭上腫了個包。小兒憤怒了。只見他一面用文具盒連續(xù)拍打抽屜,一面嚷著要我“把抽屜關上”!
小兒碰壁后為什么要用文具盒拍打不通人性的抽屜呢?原來,憤怒總是有對象的。憤怒的引起依賴于對障礙物的認知。假如小兒不知道頭痛是由于撞在抽屜上的緣故,也就無從發(fā)泄憤怒。另外,隨著對障礙物認知水平的提高,小兒已經不僅僅將憤怒發(fā)泄在障礙物上,而且注意到誰是障礙物的設置者及排除障礙物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對障礙物本身的報復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