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帆
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焙与嘤袆《镜瑫r也是一種極為鮮美的魚類,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就被推為“長江三鮮”之首,連明太祖欽點的貢品鰣魚也位居其后。而蘇東坡是個美食家,甚至是能為美食不惜一切代價的主兒。那么品嘗河豚也就不在話下了。
河豚的學名叫“河鲀”,其實模樣長得還是挺可愛的,造型獨特、滾瓜溜圓、顏色鮮艷。有很多品種的河鮑同時也是觀賞魚,尤其是一種叫“刺河鲀”的家伙,在遇到天敵時還會像安全氣囊一樣立刻脹起氣來,讓全身的刺都直直挺立起來,以此阻嚇敵人。由于它這項極具專業(yè)性的特長,古人又稱之為“肺魚”,意指其肺氣充沛。它在民間的諢名“氣鼓魚”、“氣泡魚”之類,也大都因此而來。
但,看著有趣的河純其實并不是好招惹的對象,除了少數幾種無毒品種之外,其他所有品種的河鮑都是有毒的,區(qū)別只在于毒素分布的區(qū)域和毒性的強弱而已。有些河純只在皮膚、血液、肝臟、眼、腮等地方帶毒,而有些河純卻是全身上下內外無一不毒,其中更有些毒性猛烈的河純,一條魚體內所含的河純毒素就足以令三十個成年人斃命。
據北宋孫奕所著的《示兒編》里說,常州地方有一位士人,掌握一整套識別并烹飪河鲀的祖?zhèn)鞅臼拢弥K東坡嗜好河純之后,便熱情地邀請?zhí)K東坡來品嘗自己的手藝,希望能得到蘇學士的好評。哪知菜肴上桌后,蘇東坡卻只是吃。一句話都不說。正當士人全家失望之時,蘇東坡卻終于說出了一句:“也值一死!”于是大家相顧大悅,原來蘇東坡之前的沉默并非不滿,而是吃得連說話的空兒也沒有了。
其實河純好吃又有劇毒的情況,早在北宋之前,就已經為先人們所熟知了,《山海經》里就有相關記載,那時它的名字叫“赤鮭”,東漢時的《金匱要略》里它被稱為“鲀鯪”,西晉時的《吳都賦》里則是“鲀鮐”。后來據說春秋之時的吳越兩國,也有食用河鮑的風俗,吳王夫差品嘗過河純精巢后,甚至以“西施乳”來形容它的美味程度。
但是再怎樣的美味,若是要拿性命當押金來換取,恐怕還是多少有些令人害怕的。同樣是宋朝,有個叫袁襞的人也想嘗嘗河鲀的滋味,才剛上桌,主客還在謙讓的時候,菜盤就被貓狗搶先偷吃了。袁耿還沒來得及發(fā)怒,就看見貓狗在自己眼前毒發(fā)身亡,直嚇得冷汗長流。還有個笑話是嘲弄那些自命不凡的大人物的:一群士紳很想嘗嘗河鲀的滋味,卻又怕中毒,看見酒樓外有個乞丐。就盛了一碗河鮑送去,想讓乞丐替自己冒這個生命危險。過了一陣子見乞丐無恙,士紳們大喜,頓時將桌上的河純分吃干凈。席終人散的時候,卻聽那乞丐笑道:
“你們吃了都沒有事,那我也就可以放心吃了?!?/p>
宋朝以后,吃河鮑的風氣也傳到了日本。尤其是在相當于中國明朝時候的日本。因此吃河鲀而引出的故事就更多。日本的烹飪技巧遠遠不如中國,為了河鮑的美味而賠上性命的人也就更多,以至于豐臣秀吉為了保存實力,還頒布了禁止武士們吃河鲀的命令。這禁令一直持續(xù)到1888年,才由首相伊藤博文解除。但鑒于河純確實含有劇毒,所以要想經營河純菜肴的話,廚師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和考核??己说淖詈笠魂P,是廚師必須將自己當眾親手烹飪的河純再當眾吃下去,如果毫無異狀,那才算是一個完全合格的河鮑廚師。
有道是一物降一物,河純雖然有毒,但總有解毒的方法,因此我們就不得不提起蘇東坡《惠崇春江曉景》詩里的第三句“蔞蒿滿地蘆芽短”了。據與他同時期的嚴翼在《藝苑雌黃》中的說法,烹調河鲀時若以菘菜、蔞蒿、荻芽為佐料,就能化解河純的毒性。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