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瑾
“嶺南國畫名家書畫展”俗稱“嶺南派六人畫展”,是戰(zhàn)后嶺南派主要畫家重聚廣州的一次聯(lián)合展覽。六位作者的合照是展覽難得的圖像資料之一。(圖1)照片(25cm×19.5cm)裱于厚紙上,襯紙上方有高劍父墨筆上款±藹先生惠存。劍父敬贈。下方有影中人的墨筆簽名蓋印。左起依次為,楊善深、高劍父、黎葛民、關山月、趙少昂。影中左二的陳樹人簽名闕如。照片攝于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門前(即現(xiàn)在文德路81號孫中山文獻館)。(圖2)六人一排站立于臺階,居中的高劍父身材矮小,故站高一級臺階,以達致高矮相仿。背景上部隱約可見里間圓門上懸掛民國領袖像和兩邊的民國黨國旗幟。
該片為當時曬印多張,其中保存較好并有簽署的一張。其余曾多次見載于相關書籍一,廣州美院嶺南畫派紀念館編《嶺南畫派研究,第一輯》,(嶺南美術出版社1987年版)刊于封底里,有人名說明。二,盧延光、韋承紅編《嶺南畫派大相冊》(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兩款分別刊于128頁和181頁,前者與同,后者為室內鏡框的翻拍,說明為,掛在楊善深家里的1948年“六人畫展”的署名合影,右起某某等。照片和各人簽署分別用框鑲著(這張簽署齊全)。(圖3)上述三款照片均裁去上部,相信和上部民國的“黨國”標志有關。另外,《嶺南畫派大相冊》36頁刊印“高劍父、陳樹人、關山月1947年在廣州”照片,(圖4)人物衣著與上述照片相同,人物背后的柱頭裝飾和中山圖書館門前階梯欄桿上的柱頭相同,(圖5)可以推斷是攝于同時同地的另一照片,此片構圖擠迫似經裁剪。1947年陳、關二人并不在廣州,應為1948年。
這次“六人畫展”是1948年4月底,由廣東省立民眾教育館主辦在市立中山圖書館舉行的。展覽由廣東省立民眾教育館館長伍瑞鍇發(fā)起。伍瑞鍇(1899-1957)字鞏生,北海高德人,曾任廣東省立欽州師范校長。戰(zhàn)后由重慶回到廣州,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秘書,兼任廣東省文化事業(yè)公司經理、廣東省民眾教育館館長等。當時報紙報道稱籌辦展覽是,“為提倡藝術,使一般民眾有機會欣賞鄉(xiāng)邦名家藝術起見,定于本月下旬舉辦:嶺南國畫名家書畫展覽會,并將叉賣所得除致送出品人及會場開支,悉數(shù)撥充辦理民眾教育之用?!笨芍褂[具有公益性質。據(jù)說主辦方遺憾只邀請到六位畫家,未能征集到更多畫家參展。
高劍父1947年起任廣州市立藝術??茖W校校長,這時正主持該校和南中美術院的教務,藝術活動頻繁。這次展出書畫作品22件,包括作于30年代的《喜馬拉雅山》、《索橋》,大幅的《椰子》和作于二戰(zhàn)中的《文明的毀滅》等。這些作品近年仍見于拍賣會上,是大家較熟悉的。
陳樹人時任國府顧問,3月剛從上海攜全家回到廣州,住在他的親家,前清太史公桂南屏的西關大宅。時值南國春暖,木棉盛開,陳樹人為作紅棉寫生,連日來走遍了觀音山、光孝寺、海幢寺、中山公園等地。3月24日偕同省藝專師生多人前往羊城八景的“波羅浴日”,專為波羅廟前的老樹紅棉寫生。并作詩記之:“辜負紅棉十五年,夢魂無日不縈牽。嶺南春色能重寫,那計關山路幾千?!标悩淙诉@次展出的作品有:《木棉》、《紅葉》、《牡丹》、《紫藤》和用筆簡潔賦色大膽的山水等共20多件。陳于這次展覽的半年后(10月4日),因胃疾在廣州病逝。
同樣為了寫生紅棉而于近日來廣州的還有移居香港的楊善深。楊為劍父弟子,也曾留日學畫。他這次展出的作品有《春禽》、《冷艷》和山水《漓江春色》,斗方《金魚》、《小貓》《草蟲》、《花鳥》等共16件。
黎葛民(1893-1978),原名慶瀛,字葛民,號逸齋、乙翁,廣東省順德縣人。早年留日學畫。上世紀20年代與高、陳等在廣州組織“清游會”;詩畫恰情。戰(zhàn)后任教中南美術院、市立藝專等。繪畫兼工山水花鳥,并擅書法詩詞。畫風受日本漢畫影響,偏重傳統(tǒng)。草書法二王,篆書學秦刻。黎葛民因非高、陳弟子,畫風和嶺南派不盡同,故后來介紹嶺南派時也較少提及他,知名度略次,但資格較老。這次參展的有《鳥鳴秋澗》、《草蟲》等16件。
高劍父弟子關山月抗戰(zhàn)期間赴西北敦煌等地寫生,戰(zhàn)后回故鄉(xiāng)休息了半年,1947年7月啟程南洋之行,游歷暹羅(泰國)、馬來亞、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得寫生畫稿三百多幅。因高劍父主持市立藝專,函促其回粵擔任教席,于1948年初回到廣州。這次展出的作品多是據(jù)南游畫稿所作的,融合西畫寫法的《椰蔭市集》《暹羅華僑》、《浴罷》和山水《終南秋訊》等共20多件。其后,這批作品和西北寫生合編成兩輯《關山月紀游畫集》在上海出版。這兩次遠游是關氏藝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趙少昂16歲入高奇峰“美學苑“習畫,很早便聞名遐邇。30年代在廣州設“嶺南藝苑”授徒。這次展出他拿手的花鳥草蟲《蟬》、《蜓》和山水《巫山十二峰》等15件。此后不久,趙便移居香港重設“嶺南藝苑”授徒作畫,開始了后半生的藝術歷程。
這個展覽在廣州結束后,主辦方將展覽于6月8日至12日移師至香港花園道圣約翰禮堂舉辦。當時粵港藝術的密切關系可見一斑。兩處展覽原定的義賣情況則未見報道。
照片原收藏者士靄先生即梁士靄(1908-1958)筆名梁四海、量四海,廣東南海古亭鄉(xiāng)人。出生于書香世家,藏書甚富。其人好風雅,尤喜金石書畫,亦精通武術。與粵中書畫名流、各派武術名家均來往密切。抗戰(zhàn)前已從事媒體業(yè),為多種報紙撰述。戰(zhàn)時在韶關等地仍事報業(yè)。抗戰(zhàn)勝利后任職廣州市政府新聞處。其人涉獵甚廣,于地方文獻、掌故、武術、書畫、中醫(yī)藥等均有心得。業(yè)余撰寫新派武俠小說連載于報端,后來結集印行。解放后設“士藹書肆”于廣州文德路,經營舊書業(yè),廣泛結交書畫文化人士。
梁士靄與照片中畫家均甚相熟,早在抗戰(zhàn)前就與高劍父結交。1936年“雙十節(jié)”廣東省民眾教育館舉辦畫展,梁士靄在《國華報》上撰文《民教館畫展逐個評》,其中對劍父的作品這樣說:“在中國畫方面?zhèn)€人作品中最博觀眾稱者,厥為老劍之《鬼燈如漆照松花》,此畫用筆蒼古。其畫枯枝與松針之法,純用明之徐青藤及明末清初之八大及石濤兩家古法。其次則為劍父之《隨王》,圖中寫有蜜蜂數(shù)十,隨王而飛。此畫寫蜂法,遠近分明,透視合度,寫中國畫最難者,厥為空氣。劍老能用其師居廉寫昆蟲之秘法,參與西洋透視方法寫之(按:居廉,字古泉,番禺人。清末常寫昆蟲蜚聲藝林。)今劍老能師其筆法,實不愧為一代新國畫之宗師也。其余《黃昏后》、《放牧》等畫,俱用西法作國畫,不失時代之藝術,確甚可觀?!?/p>
不論其看法如何,能從畫法源流、師承、技法方面作介紹,總比空洞的吹捧實際,能給讀者以引導。也非一般記者所能為的。
劍父于藝術活動尤重宣傳,每有展覽,均親筆函請士靄發(fā)新聞稿。1936年底,劍父往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期間每每將京中藝訊發(fā)回廣州,均經由士藹發(fā)表?!笆刻@書肆”舊藏劍父手札數(shù)通,均與新聞稿有關。
其一:(圖6)
“士靄先生:手教奉悉。弟前留醫(yī)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割治兩月有奇。咋始還京,一入都門,酬應已如麻如(而)起,繼以中大上課;全國美展已開。惟日弗遑,至稽裁復,歉歉。送上新聞乙紙,尚希斧削發(fā)表為荷,費神,費神。并叩
道綏!
劍父,四,二?!?/p>
按,高劍父有《協(xié)和醫(yī)院病中戲詠》22首,戰(zhàn)后發(fā)表于報端時,編者志有,“民國廿四年歲暮,臥病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的說明。詩的第22首有:“一病經年如隔世”句。查第二次全國美展于1937年4月1日在南京國民大會堂開幕,可知此信寫于1937年?!案钪蝺稍掠衅妗W蚴歼€京……”時間上似有出入,有待查證。
其二:(圖7)
“士靄先生:前承代發(fā)稿件,謝謝。茲又送上新聞二則,敢請撥冗通稿為荷。并頌
撰綏!
劍父拜啟”
梁士靄先后收藏劍父書畫多件,橫額《自強不息》寫于1938年?!短m花》則寫于1947年。(圖8、9)本題所述照片有影中各人題簽,相信除各人自己收藏留念外,別本不會很多。由劍父親筆題贈士藹,可見畫人和媒體的關系密切,這位“無冕之王”連畫壇宗師都不敢小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