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
一只紙簍——在教室門口,也在講臺邊上,滿的。我在講臺上稍一側(cè)身,就會看見它。它一直在那兒,也應(yīng)該就在那兒;通常總是滿的。插著吸管的飲料盒,亦或瓶子,還有諸種零食袋、面包紙、團狀的廢紙,往往使它像一座異峰突起的山頭。
教室門口沒有一只紙簍如同家門口連一雙拖鞋都沒有,是不周到的;教室門口有一只滿得不能再滿的紙簍如同家門口有一雙臟得不能再臟的拖鞋,是使人感覺上很不舒服的。
我每次走入教室心里總是犯尋思。我想,似乎有必要對它滿到那般程度做出反應(yīng)。或言,或行。
“哪位同學去把紙簍倒一下啊?”
此言也。我確信只要我這么說了,立刻會有人去做。
自己默默去倒空紙簍。此行也,有點兒以身作則的意思。
我想行比言更可取。于是我“作則”了兩次;第三次還打算那么去做的,有一名同學替我去做了。
他回到教室后對我說:“老師,有校工應(yīng)該做這件事,下次告訴她就行?!?/p>
將紙簍倒空,來回一分鐘幾十步路的事。教學樓外就有垃圾筒。女校工我認識,每見她很勤勞地打掃衛(wèi)生,挺有責任感的。而且,我們相互尊敬,關(guān)系友好。我的課時排在上午三、四節(jié)。而她早晨肯定已將所有教室里的紙簍全都倒空過,是上一、二節(jié)課的學生使紙簍又滿了。無論是我去告訴她,還是某一名同學去告訴她,她都必會前來做她分內(nèi)的事。但我又一想,她可能會認為那是對她工作的一種變相的批評。使一個本已敬業(yè)的人覺得別人對咱已的工作尚有意見,這我不忍。
我反問:“有那種必要嗎?”
立刻有同學回答:“有?!薄娢蚁炊?,又說:“如果我們總是替她做,她自己的工作責任心不是會慢慢松懈了嗎?”
我不得不暗自承認,這話是有一定的思想方法的,盡管不那么符合我的思想方法。
我又反問:“是不是有一條紀律規(guī)定,不允許帶著吃的東西進入教室啊?”
答曰:“有。但那一只紙簍擺在那兒不是就成了多余之物,失去實際的意義了嗎?”
于是第三種看法產(chǎn)生了:“其實那一條紀律也應(yīng)該改變一下,改成允許帶著吃的東西進入教室,但不允許在老師開始講課的時候還繼續(xù)吃。”
“對,這樣的紀律更人文化,對學生具有體恤心?!?/p>
于是,話題引申開來了,顯然已經(jīng)轉(zhuǎn)到對學校紀律的質(zhì)疑方面了。內(nèi)容一變,性質(zhì)亦變。
我說:“那不可能。大約任何一所大學的紀律,都不會明文規(guī)定哪一種允許?!?/p>
辯曰:“理解。那么就只明文規(guī)定不允許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吃東西。將允許帶著吃的東西在課前吃的意思,暗含其中?!?/p>
我不禁笑了:“這不就等于是一條故意留下空子可鉆的紀律了嗎?”
辯日:“老師,如果不是因為課業(yè)太多太雜,課時排得太滿,誰愿意匆匆?guī)c兒吃的東西就來上課呢?”
于是,話題又進一步引申開來了,內(nèi)容又變了,性質(zhì)亦又變了。而且,似乎變得具有超乎尋常的嚴肅性,甚至是企圖顛覆什么的意味兒了。
當然,我和學生們關(guān)于一只紙簍的談話,只不過是課前的閑聊而已。
但那一只紙簍以后卻不再是滿的了,我至今不知是誰每次課前都去把它倒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