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振文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由此,南京作為特別市取代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這一年,上海也被確定為特別市。從此,北京既非政治中心,也非商業(yè)中心,所剩下的只有充滿滄桑的城墻和城墻內滿城的古建筑。這些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符號功能被廢棄之后,“脫出”了它原來的語境,不再是政權運行的權力空間,而成為供人觀看的“風景”。對于南京和北京在這個時代功能與角色的變化,林語堂說:“南京(1938年以前)和東京一樣,代表了現(xiàn)代化的,代表進步,和工業(yè)主義,民族主義的象征;而北平呢,卻代表舊中國的靈魂,文化和平靜,代表和順安適的生活,代表了生活的協(xié)調?!?《北京乎》,三聯(lián)書店,P507)通過1911年就全線貫通的鐵路線(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貫通.而是三段鐵路寧滬鐵路、津浦鐵路、京奉鐵路的連接)。南京和上海的文化人在享受西方物質文明之余,可以方便地到達北京,游覽前朝的宮殿樓閣,感受代表中國性的古都文明。這些人當中,著名的人物如郁達夫、鄭振鐸、錢歌川、唐弢等等。而不管是誰,要從上海到北京,由于長江的阻隔,南京都是停留中轉之地。1949年10月1日,中國的首都再次回到北京。和22年前的北京一樣,南京成為人們游覽觀光的目標。旅行社為游客設計的“華東五市游”,其核心城市往往是南京。南京的旅游吸引物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內容,但是中山陵、總統(tǒng)府、美齡宮這些民國建筑物的吸引力長盛不衰。就像到北京必看故宮一樣,人們對曾經和老百姓距離遙遠的神秘宮殿總是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但一般外地游客能夠看得見的民國建筑也就這么幾個,雖然人人心里覺得,不會只是這么幾個。
確實不只是這么幾個。
2009年6月中旬,我們到江蘇省考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計劃考察的重點就是南京的民國文化遺產。南京是“虎踞龍盤”有帝王之氣的六朝古都,但同時,南京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不知道為什么,在這里建都的王朝總是不能長壽,而且前朝的古物總是遭到后來者的殘暴洗劫,能夠留到今天的實物據(jù)說并不多。國民政府是南京歷史上最后一個在此建都的政權,雖然這個政權呆在南京的時間也只有短短的十多年,但畢竟是過去不久的事情,可以想象,可供挖掘的民國遺產即所謂“20世紀文物”定然不少。
到達南京的第一天晚上,同行的老黃要去他讀過研究生的南京大學故地重游,讓我陪他去。在黑魑魃的校園,老黃急切而熟練地前行,目標是并非文物卻勝似文物的當年老黃住過的學生宿舍和念過書的教室??吹疆斈晷律w的宿舍樓如今變得很是破敗,老黃直念叨:“舊了,舊了。”雖然這幾個陳舊的老樓并非文物,但我們很快就走到一幢四周樹木蓊郁、墻面爬滿青藤的很是相貌堂堂的大屋頂建筑物跟前。老黃說,這是南京大學北樓,是民國時期中央大學的老建筑。南京大學校園里的燈光很是暗淡,不能盡情瀏覽,但我覺得這里邊一定還有不少老東西??催^當年學習生活過的地方,老黃心情很是舒暢。他說:“這里邊還有不少老樓,還有賽珍珠住過的房子?!睆哪洗蟪鰜?,返回下榻的酒店,沒走幾步,我們就瞥見路邊的一個大門邊上有塊牌子,寫著“國民政府司法部舊址”。
在南京市區(qū)的考察只有一天,南京市文物局普查辦的同志為我們安排的考察內容主要是民國時期的工業(yè)遺產。上午參觀南京的一個自來水廠。這個水廠始建于1929年,當年叫首都水廠(在南京,至今還有中央商場、中央飯店、中央門汽車站等有首都意味的符號),現(xiàn)在仍然承擔著南京市一半以上的供水任務;下午參觀1912年英國人創(chuàng)辦的和記洋行,現(xiàn)在是南京市肉類聯(lián)合加工廠;然后再看1933年建成的能夠直接把火車輪渡過長江的輪渡碼頭和不算是民國遺產但卻更加名聲赫赫的南京長江大橋。
水廠叫北河口水廠,在長江邊上一個叫水廠街的地方。因為是星期天,負責陪同我們參觀的廠工會主席是特意從家里趕來的。我們首先看的是用當年的一個兩層樓房改造的水廠博物館。博物館的陳列工程接近尾聲,屋子里還有濃烈的油漆味道。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工廠竟然保存了那么多的老照片、老檔案、老物件,有1933年從德國購買的如今已銹跡斑斑的西門子電機,有當年工廠職工的詳細名冊,有1929年舉行奠基儀式時的照片。展陳的內容有上下兩層,好東西讓人目不暇接。匆匆瀏覽一過,工會主席帶我們看廠區(qū)其它的老建筑物:一個古樸雅致的水塔,已經廢棄不用了。工會主席說打算在里邊也搞點圖片展之類。然后是幾個現(xiàn)在還在使用的當年的老廠房,里邊的幾臺機器正在嗡嗡地運轉著。我們搞不明白這些廠房在自來水生產流水線中的確切功能,但我們知道有一半南京人的喝水問題和這幾臺嗡嗡著的機器有關。沿著廠區(qū)的甬路往外走,有人發(fā)現(xiàn)幾個下水道井蓋上赫然鑄著“首都水廠”幾個字。到廠門口和工會主席告別時,我才注意到,整個參觀過程中除了工會主席就沒見到第二個人,可見工廠的生產自動化程度是很高的。
和自來水廠的整潔、清凈不同,下午看的肉聯(lián)廠卻是一番相對熱鬧的景象。我們主要看的是一個有幾十臺機器同時運轉因而噪聲很大的機房。文物局的吳處長介紹說,這些機器是制冷用的,就像我們家里冰箱里的那個壓縮機,冷氣通過管道輸送到樓上的庫房。吳處長他們很熟悉地帶我們看其中的一臺老機器,說是1956年前蘇聯(lián)援助的。出了機房,我們到后院看到了早已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的辦公樓。這次普查又確定正在使用的機房、冷庫和從廠區(qū)通到外邊的一條鐵路都是過去和記洋行的老建筑。
上午到自來水廠時,來回都經過南京市民國建筑最密集的街區(qū),去的時候只是趴在窗口上簡單瀏覽一過。從水廠返回時再次經過這片民國建筑群,在一個不知道街名的地方下了車。街道并不寬闊,但街邊的法國梧桐樹卻很高大。街道兩邊是兩道圍墻,圍墻里邊是連綿不斷的兩層別墅樓房。樓房都很別致,但因為是老樓,又缺乏修繕裝飾,在大樹的陰影中就顯得灰暗甚至破敗。鼓樓區(qū)文化局社文科的科長張殿亮為我們一一介紹這些房子原來的主人。張殿亮是南京鼓樓區(qū)文物普查中的主力,這些房子大概都是經他的手登記的,所以介紹起來很是流利。因為大家走得很快,又要照顧路兩邊的房子,張殿亮的介紹就顯得緊張而忙碌。走過一段路,路左邊圍墻里的別墅群突然亮麗了起來,顯然是一批經過整修的老樓。一個新修的大門邊上有一個石牌,上寫“頤和路”。鼓樓區(qū)文化局負責文物工作的王副局長介紹說,這里是頤和路片區(qū),也就是南京市民國時期上層住宅區(qū)整治改造計劃的一個示范地塊。方法是把老居民置換搬遷,再把原來的別墅園裝修改造,出租給有實力的國際企業(yè)作為總部基地或辦事處。從這個改造地塊的正門進到大院里邊,一幢幢風格各異、裝飾一新、色彩鮮艷的西式別墅次第進入我們的視野。有幾幢房子門口還掛著牌子,可以知
道房子的歷史。如門牌號“江蘇路19號”,是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立法院立法委員楊公達1936年建的私宅;還有一幢很豪華的三層別墅是1937年建的,主人是曾任國民黨陸軍部次長、北平市市長的熊斌。沒有細數(shù)這個院子中的別墅樓房,大概有20幢左右。王副局長說,整個頤和路片區(qū)現(xiàn)存的民國時期獨立住宅有226幢,他們計劃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逐步恢復這些老房子的民國風貌,用不了很長時間,這里就能成為一個萬國建筑博物館。
計劃歸計劃,但實施起來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為那些看著灰暗陳舊的房子都有居民居住,而且大都不是一般的普通居民。別說搬遷,就是這次文物普查登記都是很困難的事。文物普查員不是被人拒之門外,就是被狗驅出門外。文物普查員們如張殿亮是憑著在部隊工作時養(yǎng)成的那股子不怕困難、拼命硬干的精神才完成任務的。從統(tǒng)計數(shù)字上看,南京的民國時期老建筑大概有2000多座,之所以我們平常感覺只有總統(tǒng)府、美齡宮等不多的幾個,是因為只有這么幾個是對外開放、供人參觀的,其它的大多數(shù)老房子都在使用當中。就是說除了一個曾經的主人外,還有一個現(xiàn)在的使用者。如第一天晚上我看到的國民政府司法部現(xiàn)在的單位是南京市供電局,原國民政府外交部現(xiàn)在是江蘇省人大,原中央研究院現(xiàn)在是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原國民政府行政院、交通部現(xiàn)在是解放軍政治學院等等。這樣,普通人知道的就往往只是這些地方現(xiàn)在的功能和主人,而想不到這些地方的老房子其實早已幾易其主,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文化遺產,就像普通人只能看到巖石的表層,而地質學家卻可以看到經歷過億萬年之久的巖石的形成。
在回北京的火車上翻看鼓樓區(qū)文化局送的幾本書,其中厚厚的一本是《南京名人舊居》。從目錄頁上看,該書介紹的歷代名人舊居有351個,其中三分之二是民國人物的舊居。當然,這個名錄并不能囊括所有南京民國時期的老建筑,而只是其中那些所謂大人物曾經住過的一小部分??催@本書有點像是看一本另類的民國史,因為我們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民國歷史人物幾乎都在其中。而更好看的是為我們介紹了很多歷史教科書上或者老電影上經常出現(xiàn)所以耳熟能詳?shù)摹皣顸h反動派”如杜聿明、黃維、黃伯韜、劉峙、胡璉的舊居。我們熟悉了這些人在戰(zhàn)場上赳赳武夫的形象,看了他們當年在首都南京擁有的豪華住宅的照片,感覺上會有種種奇妙的變化。南京市鼓樓區(qū)宣傳部長姚堅為該書寫的“跋”說:“根據(jù)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計劃》,首都新式住宅區(qū)原計劃分四個等級,其中最為有名的第_住宅區(qū)就是達官顯貴的特殊公館區(qū)。該計劃在今山西路、寧海路和頤和路一帶建設豪華公館區(qū),這就是有名的頤和公館區(qū)?!碑斈陣裾贫ǖ男率锥冀ㄔO計劃所涉及的當然并不只是住宅建設,除此之外,還有明故宮一帶的“中央政治區(qū)”和新街口一帶的商業(yè)區(qū)建設計劃,但現(xiàn)在看來最先完成也最有“成就”的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新住宅區(qū)”。這也許和中國人首先“安居”然后“樂業(yè)”的習性有關。但這片龐大的高級住宅區(qū)也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敏感的關鍵詞“腐敗”,因為這些房子的最初主人大多是政府官員,而這些房子所代表的也非一般的“安居”而是“奢華”。
美國人易勞逸在他的專著《流產的革命》中為我們解開了歷史的一角。他說,早在1928年“‘奢侈和豪華似乎已是黨員特有的生活方式。那些在革命前連一個小錢也沒有的窮官吏,很快就成了富翁。他們在首都市區(qū)建起了漂亮的住宅?!边€是在這本書中,易勞逸通過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的說法闡釋了中國的大人物們通過各種手段撈取金錢、建立特殊生活方式的“思想動機”。戴季陶的說法是為了抵抗反對給政府工作人員增加工資的馮玉祥,他說:“一些人說我們應該過一種非常簡樸的生活,但我們追隨總理革命,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現(xiàn)在革命既已成功,我們有權利享受一點?!?《流產的革命》,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這種“享受一點”的“權利”讓戴季陶在南京城擁有4處公館,其中最著名的一處共有房屋6幢22問,總計建筑面積達860平方米。由此看來,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每一個豪華漂亮的住宅背后,都隱藏著一段房子主人發(fā)跡和撈錢的歷史。如負責建設過多處監(jiān)獄因而大發(fā)橫財?shù)暮菝裨谕砟甑幕貞浿姓f:“不久,(蔣介石)又撥巨款,再造南京中央軍人監(jiān)獄,還事先委于右任為監(jiān)督,預我為監(jiān)獄長。這回我又撈到了幾十萬,買下了幾處別墅。洋房,汽車,姨太太……奢逸更非同一般?!?《南京名人舊居》P51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普遍的貪污和腐敗葬送了國民黨政權,曾經人去樓空但今天還依然健在的這些豪華公館就是這個歷史公論的堅實物證。
雖然如此,但這些房子是無辜的。我們今天欣賞這些漂亮的住宅,不是贊嘆它們當年的主人所擁有的奢靡生活,而是由此推斷20世紀30年代南京所代表的中國城市的現(xiàn)代化進程和由中西文化的融合所造成的建筑景觀。這讓我想到了民國老人張鈁在老家河南洛陽鐵門鎮(zhèn)私家花園書房上的一副聯(lián)語“誰非過客,花是主人”。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這些老房子的真正主人可能正是這些房子自己和與這些房子一起經歷時間之劫的院子里的老樹,而非那些曾經在這些宮殿中享受過豪奢隱逸生活的歷史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