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華
3月12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說,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遠超中方預期。日前海外有109個國家、3000多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漢語學習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00萬。估計2010年全球將有1億外國人學漢語。
順應全球方興未艾的漢語學習熱潮,從2004年開始,中國國家漢語戰(zhàn)略浮出水面。目前有81個國家和地區(qū)設立了256所孔子學院和58所孔子課堂,旨在傳播中國文化。
有關專家表示,語言推廣是世界各國提升自身“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但隨著國外學習漢語人數的不斷飆升,對外漢語教師、漢語教材編寫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開始顯現,對外漢語教學思路亟待扭轉。因此,漢語要像英語和法語一樣成為國際語言,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
全球掀起漢語熱潮
對外漢語教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是相對比較晚的,它是隨著新中國建立,中國對外交流逐漸增多才發(fā)展而來的。
而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真正迎來自己的春天還是在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世界逐漸進入信息時代,整個語言科學在21世紀的地位越來越高。同時由于中國近20年來經濟突飛猛進地發(fā)展,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加之中國有無比巨大的廣闊市場,所以任何類型的國家,為了和平與發(fā)展,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都不能不跟中國打交道,而要跟中國打交道,不能不要求他們的國人努力學習漢語。
據報紙報道,現在許多歐美國家已將漢語列入高考外語考試任選科目之中。在美國,12種外語中漢語的選修人數是增加得最快的一個語種,而法國的漢語熱從巴黎街頭的一則廣告中可以體會:“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的機會和財富?!敝陌屠钖|方語言學院2004年招收中文學生2000人,首次超過日文:在德國,漢語已經成為許多州的中學會考科目。
無論是在發(fā)達歐美國家,還是在亞非拉的發(fā)展中國家,學漢語的熱潮似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根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09個國家超過3000多所大學在教授中文,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達4000多萬人。
根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預測,到2010年,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將達到1億人,屆時,對外漢語教師缺口將達500萬。
漢語戰(zhàn)略浮出水面
順應全球方興未艾的漢語學習熱潮,創(chuàng)辦傳播中華文化相關機構的歷史重任落在了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身上。
從2004年上半年開始,中國國家漢語戰(zhàn)略浮出水面。在借鑒德國歌德學院、法國法語聯盟、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等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終于誕生,即“孔子學院”。
據了解,由國家漢辦負責的“孔子學院”是以傳播中國語言文化、支持當地中文教學為基本任務的非營利性社會公益機構。它遵守所在國的法律和法規(guī),接受所在國教育行政部門的監(jiān)督和檢查。主要是向社會人士提供專門技能的漢語培訓以及中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培訓,屬于非學歷教育。教學重點是應用漢語。
國家漢辦建立孔子學院的工作開展得異常順利,平均四天開辦一所的速度更令人稱奇。自2004年以來,在世界五大洲的81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設立了256所孔子學院和58所孔子課堂。世界著名大學中有44所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像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墨爾本大學、莫斯科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等。
即使是這樣的發(fā)展速度仍然不能滿足國際上高漲的中文學習需要?,F在國外大學、社會機構正式向國家漢辦提出開辦孔子學院的書面申請已經超過400份,正在等待審批。根據原來既定的目標,2010年海外孔子學院應該達到500所。
各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辦學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受到各國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正在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園地,成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和加強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
不久前,醞釀多時的孔子學院總部在北京正式成立。按照《孔子學院章程》的規(guī)定,孔子學院總部是全球孔子學院的最高管理機構。孔子學院總部的職責是制定孔子學院的有關規(guī)章、建設規(guī)劃和評估標準,審批各地孔子學院的設置以及年度項目實施方案、預決算,并且為各地孔子學院提供管理和教學人員以及教材課程等各種資源支持。
分析人士認為,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正是適應了全球化、開放性、世界性文化的共融這一當前現狀做出的戰(zhàn)略選擇。孔子學院總部的成立無疑使得這一中國“軟實力”最亮的品牌顯得更有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瓶頸
雖然全球漢語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但如果冷靜觀察就會發(fā)現,中國的對外漢語教育尤其是在國外的推廣存在著很多困難。一方面是漢語本身學習起來難度很大,澆滅了不少外國人的熱情:另一方面,由于師資的缺乏,海外漢語考試中心不普及等原因,導致很多外國學生放棄學習漢語,甚至放棄了來中國留學。
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預測,到2010年,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將達1億。而全球漢語教師缺口超過400萬。然而,中國目前獲得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的僅有3000人,國內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共計6000人。
為此,作為國家對外推廣漢語的專門機構——漢辦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制作和推出標準化的電視示范課或者教學光盤;搭建網絡漢語教學平臺;派出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在海外征召和培養(yǎng)漢語推廣志愿者:幫助各國搞好教師本地化培養(yǎng)。
與教師數量缺口同時存在的是教學方法問題。盡管絕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師的中國語言文化知識豐富,也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對如何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齡、不同層次需求的外國人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經驗還比較欠缺。怎樣才能像孔子那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許多對外漢語教師目前的新追求。
漢語以難學著稱,如何降低漢語學習的門檻,教材建設是一個關鍵問題。據統計,目前有1000多種對外漢語教材,但方便外國人學習的并不多,教材中間有很多不易理解的內容,教材的編排方式也不合乎他們的接受習慣。
例如,許多對外漢語教材中都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按照外國人的思維,愚公的做法就有點不可思議,他們大多認為完全可以搬個家解決問題。再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由于價值觀的差異,許多外國人不理解孔融為什么要讓梨。不少國家的學生還表示,希望能擁有專門針對本國學生的教材。此外,因為到中國旅游的機會越來越多,希望學習一些有關旅游方面的實用的漢語。
同時,漢語教師在國外遇到的困難是,買不到一些適合教學需要的文化用品或者書籍、詞典等。尤其小語種國家學生學習漢語的雙語對照詞典不好買。
據稱,目前對外漢語教材主要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外研社、高教出版社、華語出版社等出版發(fā)行。目前對外漢語教材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內容上要根據目前漢語學習者的人群的特點細化,過去教材主要是針對來華學習漢語的人編寫的,現在普通的外國人、各種年齡段各種職業(yè)的人都在學,而且沒有語言環(huán)境;二是在海外銷售方面,我們的教材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引進市場機制,并和當地的出版社合作開發(fā)、推廣教材,利用當地的發(fā)行網絡。目前這些問題都在一步步解決,如采取向外招標、中外合編的辦法,加緊編纂國別教材,增加多媒體的內容和方法。
有關專家認為,要進一步加強漢語推廣工作,讓漢語真正走向世界,除了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中國對外漢語教育更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確立語言也是文化資源的觀念,注意保護和開發(fā)本土語言資源。二是增加漢語教學的學科意識,注重漢語學科教學的理論建設和整體建設。三是加強漢語教學的基礎性工作,研發(fā)高質量的系列教材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確保對外漢語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四是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在科學研究和教材編寫等方面,需要進行雙邊、多邊的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的強勢發(fā)展,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發(fā)展,中國必然會更快更深地融入世界。而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會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通過漢語教學能進一步建造起一座寬闊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