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比較流行的著名劇種有: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婺劇、徽劇、評劇、秦腔、河北梆子等五十多個劇種。
喜歡中國文化聲里韻里的您,是否在茶余飯后還會來上兩嗓子呢?這期開始,我們以攝影師拍攝的個案為準,以圖片的形式開始將各式劇種輪播“上演”。六月暑夏,觀演請自備一盞茗茶。好戲開場了!
婺劇,俗稱“金華戲”,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以金華地區(qū)為中心,流行于金華,麗水,臨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zhèn)等地。是高腔昆腔、亂彈、微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今稱。
在農(nóng)村,早期的業(yè)余班社,以坐唱自娛為主,每逢迎神賽會,則敲鑼打鼓沿街挨村游動演唱,后來始發(fā)展為化裝上臺演出。
婺劇的傳統(tǒng)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西施淚》和現(xiàn)代戲《桃子風波》等。
婺劇的表演夸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臺”。由于過去服裝原無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tài),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
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凈),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六十多歲上舞臺》
看戲是一種情節(jié),演戲也一樣,但后者可能更多地包涵著表達的欲望,這倒與攝影同理。在攝影人眼里,六十多歲的演員是個看點——攝影就是要尋找不同。而在觀者眼里。一位老演員對角色的把握對人生的詮釋才是看戲的重點。作者在確定以老藝人為拍攝對象后,不僅抓拍到了動作的精彩,而且看戲人的虛化也恰到好處——只剩下了對看戲人表情的刻畫。
作品中心處的過道,單單是一輪廓光,也會是一幅不錯的作品,這里,作者呈現(xiàn)了作品很好的立體感,且前中后每一面都有觀者能找到的美感認同。這里。不得不讓人佩服作者把握作品的細膩思維與獨到的眼光。
《精心化妝》
所謂“攝影是減法”的藝術準則,并非說一幅作品中主體只有最少的元素才是好,而是要做到突出主體,其他的細節(jié)及內容都必須要為主體讓道。一幅作品最終并非只是看哪個細節(jié)更漂亮,拍攝難度大可以加分,畫質精良可以加分,立意、畫面構成好可以加分,但最終決定的是一幅作品最后呈現(xiàn)給觀者的意境和整體感受。鏡中的人面部如果更實點會好些,眼睛中如果有眼神光會好些,手的姿勢如果再漂亮些會好些,但最終結果是,這幅作品給人一種沉寂在自我完美的陶醉中的細膩感受,以情感情緒的表達蓋過了抓拍中留下的遺憾。如果這時的眼神還炯炯放光,一是有后期或擺拍之嫌,二是沒有了作品表現(xiàn)出的這種“對鏡貼花黃”、顧影且自憐的氛圍。
同治,光緒年間(1852-1908),婺劇班社達四十余班。1935年后,婺劇始有女演員??谷諔?zhàn)爭時期,金華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員死于戰(zhàn)亂,婺劇班社星散,這一劇種幾乎一蹶不振。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劇實驗劇團,后改為浙江婺劇團。1955年,各劇團聯(lián)合招收了二百多名學員,培養(yǎng)了批人才。至20世紀80年代初,婺劇共有了劇團十二個。2007年浙江省婺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chǎn)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