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栽培的番茄地塊一般一年只種一茬,主要是滿覆種植,隨海拔高度和地理肥力不同,通常番茄高山栽培產(chǎn)量為6000~8000千克,主要栽培技術如下:
1.栽培地塊
(1)種植高度選擇。番茄在湖北海拔800~1400米的山區(qū)都可種植,在800~1000米的地帶易受高溫干旱和病蟲害的侵擾,1500米以上的地帶因后期溫度下降快,果實轉(zhuǎn)紅慢,對產(chǎn)量質(zhì)量有一定影響,因此,湖北種植以海拔1200~1400米地帶為最佳,并以坐西朝東、坐北朝南的地形最為適宜。
(2)適宜土壤。宜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2~3年內(nèi)未種過茄科作物的旱地或砂質(zhì)土壤或壤土水田,不宜選擇冷水田或低濕地。
2.播期湖北高山番茄栽培適宜播種期在3月下旬至4月,最遲不得晚于5月上旬,否則后期產(chǎn)量偏低。
3.栽培品種選擇抗病、豐產(chǎn)、耐貯運、中早熟的無限生長型品種,如以色列品種海德拉、阿斯蒂610、粉麗特、海尼拉、百利、粉紅金剛、紅秀等。
4.栽培技術
(1)播種育苗。培育適齡壯苗是番茄豐產(chǎn)栽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高山采取地膜覆蓋加塑料薄膜小拱棚冷床育苗。播種量一般10平方米苗床播種子10克,秧苗有1~2片真葉時,及時分苗移植,苗距為10厘米,或移植到營養(yǎng)缽。育苗期掌握好溫度,種子發(fā)芽25~30℃,土溫12℃以上,床內(nèi)相對空氣濕度60%~70%。秧苗定植前10天開始煉苗,定植前1天施肥、噴藥,帶肥帶藥定植。
(2)施足基肥。番茄生長期長,根系發(fā)達,需肥量大,要施足基肥。一般667平方米施有機肥2500~3000千克,復合肥料100千克、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50千克、鉀肥15千克。
(3)整地作畦。番茄宜高畦栽培,畦面寬100厘米,溝寬50厘米、溝深10~15厘米。采用地膜覆蓋,鋪膜前畦面噴灑除草劑和防治地老虎的藥劑,鋪膜前把栽培畦整成龜背形,畦中間稍高,兩邊稍低。膜四周和栽培穴處用土封嚴、壓牢。
(4)適時定植。番茄定植時間一般是5月中下旬,事先安排好茬口,避免連作,實行水旱輪作,可減輕病害,一般多以越冬早春菜為前作。
(5)合理密植。一般667平方米栽2200株為宜,在畦上栽植2行,畦內(nèi)行距80厘米,株距50厘米。
(6)田間管理。①追肥。除基肥外,番茄需多次、多量地追肥。結(jié)果前追肥不宜多,以防徒長;第一、第二花序結(jié)果后,重施追肥;此外,有限生長類型品種,也要早施,勤施,一般定植后1星期內(nèi)施提苗肥1次,到第1序果膨大開始,每隔10~15天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每次施50%人糞尿1500~2000千克,或標準氮化肥20~25千克。草木灰50~100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共施生長結(jié)果肥4~5次。②灌溉與排水。高山春夏多雨,重點在于排水。③中耕。一般立支架前,每次雨后都中耕除草,并結(jié)合培土,植株開始封行后以清溝培土為主。④立支架與整枝。當株高30厘米左右,就要立支架,綁蔓。支架為人字形,高1.8~2米。高山無限生長型番茄常用單枝整枝,只留主干,摘除所有側(cè)枝。每株保留6~7個花序,每個花序保留3~4個果。當植株長到支架頂部,還應打頂摘心。生長后期摘除下部老葉,病葉,以利通風透光,減少養(yǎng)分消耗和病害傳播。
(7)病害防治。高山番茄的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
早疫病主要危害葉、莖和果實。葉片被害,初呈深褐色或黑色圓形至橢圓形的小斑點,逐漸擴大,達1~2毫米,邊緣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輪紋,邊緣有黃色暈環(huán)。天氣潮濕時病斑上長有黑色霉。病害常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漸次向上蔓延。發(fā)病嚴重時植株下部葉片完全枯死。莖部病斑多數(shù)在分枝處發(fā)生,灰褐色,橢圓形,稍凹陷,也有同心輪紋。幼苗常在接近地面的莖部發(fā)現(xiàn),病斑黑褐色。病株后期莖稈上常布滿黑褐色的病斑。果實上病斑多發(fā)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縫的地方,圓形或近圓形,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也有同心輪紋,其上長有黑色霉,病果常提早脫落。防治方法:種子處理,用10%硫酸銅溶液浸種10~15分鐘,洗凈后播種。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噴0.5%的波爾多液控制病害蔓延,隔10天一次,交替使用70%代森錳鋅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或者25%農(nóng)心托8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750倍液噴霧。
晚疫病發(fā)生于葉、莖、果實及葉部,病斑大多先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水浸狀褪綠斑,后漸擴大,在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可擴及葉的大半以至全葉,并可沿葉脈侵入到葉柄及莖部,形成褐色條斑。最后植株葉片邊緣長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葉背上最明顯,濕度特別大時葉正面也能產(chǎn)生。天氣干旱時病斑干枯成褐色,葉背無白霉,質(zhì)脆易裂,擴展慢。莖部皮層形成長短不一的褐色條斑,病斑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下也長出稀疏的白色霜狀霉。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如以色列粉紅色金剛等。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發(fā)現(xiàn)發(fā)病中心,立即撲滅并用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甲霜銅5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64%福樂爾500倍液、80%大生600倍液、50%愛諾易得施可濕性粉劑750~1000倍液、25%甲霜靈600倍液、77%可殺得4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遇到下雨應及時補藥,注重葉背、葉面均勻噴滿。
另外,細菌性斑點病可選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濕性粉劑3000~50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等噴霧,潰瘍病用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
5.及時采收采收的基本標準是果皮發(fā)白快轉(zhuǎn)紅、果實不再膨大。采收宜在早晨或傍晚,采后的果實要放到陰涼處,及時分級包裝,可用紙板箱包裝,貯運過程要防止果實損傷,采后迅速裝上冷藏車進入冷庫冷卻,再及時銷售。■
(湖北省農(nóng)科院經(jīng)濟作物研究所460064姚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