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 薇
自稱“盲流畫家”,實為資深樂迷
他穿著對襟黑褂,身材瘦長,煙卷從細長的手指間緩慢地飄散煙霧。一個老派的形象,或者可以說因為老派而更顯不俗。
陳丹青在大多數(shù)人印象里無外乎“畫家”、“著名畫家”之類的。早在1980年他創(chuàng)作《西藏組畫》時就已經(jīng)較早地開始擺脫蘇聯(lián)油畫的影響,追求用傳統(tǒng)西歐油畫的寫實手法來表達現(xiàn)代生活。有人評價他的油畫作品真實地表現(xiàn)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令人百看不厭。而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作為他作品中的主要藝術底蘊,體現(xiàn)了他的情感品格,浸透了他的自身經(jīng)歷,包含著他對底層人民的深切理解、憐憫和尊重。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創(chuàng)作了聞名遐邇的《西藏組畫》以后,我們就很少聽到陳丹青的音信。現(xiàn)在人們介紹起他,往往說是旅美畫家某某,而他稱自己是“盲流畫家”。18年的美國生活,給陳丹青留下怎樣的烙印呢?說到這里,他總是輕描淡寫“沒有發(fā)財也沒有吃過苦,過著波希米亞人的生活?!?/p>
陳丹青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知識分子家庭,青年時代響應號召下鄉(xiāng)插隊,成長歷程中也充斥著矛盾與激蕩。六、七十年代中期那段歲月,曾是國人不堪回首的災難。但在青少年的陳丹青眼里,依然有著精神上的圖騰。他偷偷聽家里的留聲機,他看到抄家的紅衛(wèi)兵得意洋洋地用上海話唱著《卡門》序曲;在一個破舊的鋼琴店,無數(shù)被抄來的鋼琴堆在塵埃里,童年的陳丹青還目睹一個穿黑裙子白上衣的資產(chǎn)階級小女孩,偷偷用幾根手指頭去試黑白的鍵盤,而當他在江西農(nóng)村插隊時,夜里在蚊帳里偷聽敵臺,聽見海頓的協(xié)奏曲,便默默背誦
他愛好音樂的這些經(jīng)歷,已經(jīng)算得上是古典音樂的資深樂迷了。他在鄉(xiāng)下聽海外音樂節(jié)目,敢冒“收聽敵臺”的危險,1977年外國音樂開禁,他收聽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轉播李德倫指揮的“貝五”。他從“敵臺”、國家臺一直聽到上大學。所以,他絕不是一般的半路出家的古典樂迷。
他會為了好聽的音樂對唱片店留戀,他喜歡伯恩斯坦的“貝九”是因為柏林墻倒塌,他會在音樂會現(xiàn)場發(fā)抖,他因為喜歡貝多芬,在貝多芬的德國故居樓梯口流連忘返……
音樂筆記,談音樂更談人生
18年的旅美生活,不僅豐富了他的人生,更使他完成了一部作品——《陳丹青音樂筆記》,從2002年3月出版至今已5次印刷,在讀者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陳丹青作為知名畫家,外行寫古典音樂隨筆,文字隨意自然,對音樂感覺的由心而生。他在作畫時,喜歡聽紐約無線電里的古典音樂頻道:當聽說104頻道因經(jīng)濟原因關閉時,心惶惶然,他有機會搞到贈票就去百老匯,去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他喜歡老帥哥霍洛維茨的鋼琴,當霍洛維茨長眠在紐約,陳丹青于小雨里為其送行,其妻子見到送葬隊伍里唯一的中國人大惑不解。陳丹青對古典音樂的喜歡完全發(fā)乎真情,絕非附庸風雅。
陳丹青談論音樂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音樂術語,全是感受,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如《貝多芬故居》那篇文章娓娓道來,沒有驚駭?shù)恼Z言,就像是去看一個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