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
(東北財經大學體育部,遼寧 大連 116025)
論學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文化的傳承
劉 彬
(東北財經大學體育部,遼寧 大連 116025)
當前,國內高校在體育教學中存在著只熱衷于探索運動項目的技術技能,忽視了體育文化具有可以使人“身、心、群”整體提高的功能的問題。我們必須把運動項目的技術、技能和該項目的體育文化結合起來,在學習運動技術的基礎上傳承有關項目的人文思想以及科學原理,科學與人文融合,使得運動項目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tǒng)一起來。
學校體育;文化;體育文化
回顧歷史,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始于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在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影響的“技能論”和以兵式體操為主的“體質論”之間爭論不休之際,破舊立新的“技術健身論”新理念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出路。在當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導下,通過系統(tǒng)傳習運動技術達到健身之目的不失為上策。但是,為什么常有人把體育課稱之為“不用動腦子”課,并有了“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通俗詮釋呢?諸多類似的說法雖有失偏頗,但一定有它的道理的。學校體育教學的主旨是“向學生系統(tǒng)傳授運動技術”,“運動技術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肢體活動式樣,而是經過多人長期積淀下來的最有效能的操作程序,學生在學練一種技術時必然會受到產生該技術的思想源流的影響”。從生物觀上看,作為“操作性知識”的運動技術傳習是需要動用大腦的不同區(qū)域的。然而,我們的體育教學從體育到體育課的轉變過程中發(fā)生了變化,失去了體育應有之魅力。追根朔源,是我們對體育本質所寓含的文化屬性缺乏理性認識,始終沒有樹立體育作為一種文化而存在的價值觀,即以運動技術為呈現的體育文化。不是我們的體育“不用動腦子”,而是我們沒有教學生“用腦子”。既然學校體育教學傳授的是以運動技術呈現的體育文化,那么,作為傳播體育文化陣地的學校體育,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是傳習技術,而要教學生“動腦子”學練以運動技術呈現的體育文化,并形成一種體育文化價值觀的思維定勢。而且,這種體育文化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根深蒂固,切實地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并不斷強化之。反之,體育教學又受到學校體育文化的制約,只有把運動技術這種真正意義上的體育文化作為動作、示范對象時才是真正的體育教學。譬如,曾有過“為什么要教滑步推鉛球”的激烈討論,誠然,從健身價值角度看是有很多其他項目可替代的,但是我們學練推鉛球意義在于接受一種體育文化,是一種體育文化價值觀。如果忽視文化的元素而看成是表象上的圖式,就不能構建起穩(wěn)固的文化心理結構及由此產生的價值觀念。運動技術源于生活,作為體育文化的運動技術又高于生活。因而,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對運動技術有很強的依存性。學校體育文化的價值蘊藏在各式運動技術之中,學校體育文化若離開了體育運動技術傳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體育文化的魅力源于運動技能的提高、對體育內在元素的認同以及運動后愉快和成功的情感體驗。“德國哲學家狄爾泰的‘精神科學’認為,價值主要源于個體的‘直接感受’或個體對生活的體驗”。學生也只有在體育教學中獲得一種真實的“直接感受”或體驗,才能在現在和將來養(yǎng)成去體驗體育文化魅力的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體育教學是體育文化得以傳遞的主要形式。體育教學傳授體育文化的平臺當屬具有一定組織形式的體育課。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加大了教學模式的靈活性,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元授課制,根據個體差異建立了體育分層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權,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等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基礎較差的學生“吃不了”和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的現象,但并未將“深化”改革真正地進行到底,沒有從更深層次上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思想指導下的體育文化觀,更談不上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提高學生體育素養(yǎng)。
眾所周知,文化有三個層次:最外面的器物層(技術、技能),中間的方式層(教學方法),以及最核心的原理層(精神),只有核心的原理層發(fā)生改變,才能帶動外面兩個層次的改變。而這恰恰是我們學校體育在教學中最缺乏的東西。我們往往過于向培養(yǎng)學生傳授技術技能,過于熱衷探討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卻忽略了對學生“精神”的培養(yǎng),讓他們真正的認識體育,了解體育,并卻熱愛體育。我們注重強調了體育的行為文化形態(tài),而忽略了體育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
體育文化的缺乏,導致了我們觀念的落后。觀念是人們的思想意識,它指導人們的具體行動,決定了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目的、過程與結果。正因為有著這樣的重要性,因此觀念一旦落后,那將是最大的落后,最可怕的落后,它將嚴重阻礙事物的發(fā)展。因此,更新觀念,加強對學生體育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已經刻不容緩。
進入新世紀,我國學校教育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目標的學校教育。而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曾指出:“學校體育不僅在增強學生體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的品質、百折不撓的意志、團結互助的精神等方面也同樣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孤立地談體育,體育對德育、智育,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影響”。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除了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術技能外,還應該向他們傳授有關的體育文化,以提高他們的體育素養(yǎng)。
體育文化素養(yǎng)指人們平時所習得的體育知識、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確的體育認識、價值觀,以及正確的待人處事態(tài)度和方式等的復合性整體。
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為目標的學校體育與以增強學生體質為目的的學校體育,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其區(qū)別還是顯著的。后者把增強學生的體質作為學校體育的直接目標,從而忽視了增強學生體質的長遠效應和體育的終身性,所以必然導致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甚至沒有體育考試就逐漸遠離體育的結果:且往往會“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因為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社會及教育等因素,所以常常連學生當前的體質問題也難以提高。而前者是把增強學生的體質作為長遠目標,從眼前的現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能力、習慣等,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各方面因素,所以,它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因為二者目標有別,所以,要在學校體育中進行這方面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觀念的轉變。
在當前,尤其要注意從社會與心理的角度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樹立多維體育觀,摒棄單純的生物體育觀?,F代的教育應是把人的身體、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為看成統(tǒng)一體,通過可以調動、拓展和發(fā)揮其全部能力的活動機制,對人全面培養(yǎng),旨在實現人的最高生活價值,是全面發(fā)展人的能力。所以高校體育要從“育體”向“育人”方向轉變,從單純追求學生的外在的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轉變到追求學生的身體全面協調發(fā)展上,即打破以往的以運動技術傳授為主線的教學體系,建立起以合理的運動實踐為手段,全面完成增強體質、傳授體育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從事體育健身的意識、能力及堅持體育鍛煉的意志品質的統(tǒng)一協調發(fā)展的教學新體系,為學生終身從事體育健身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學生普遍缺乏體育文化培養(yǎng),體育文化素養(yǎng)較差。學校體育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技術技能,還應該向學生傳授該項目的體育文化,做到“身心并舉”。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體育參與態(tài)度,動機,興趣和良好的身體鍛煉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體育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從事體育健身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1] 宋繼新.競技教育學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 易建東.體育文化學 [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
[3] 馮勝剛.對“文化”和“體育文化”定義求索[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6).
[4] 羅少功.我國普通高校學生體育文化素養(yǎng)的理論研究[D].河南大學體育系,2001.
[5] 云學榮.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探析[D].四川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2004.
[6] 劉久龍.構建校園體育文化全新模式的理性思考與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2005.
SportsCultureInheritanceinPhysicalEducation
Liu Bi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5,Liaoning,China)
Recently,the domestic unirersities are only keen on technical skills of sports,but neglects the sports cultuve can improve a man's “the body,the heart,and the group”.We must combine technical skills with sport culture,and learn the humanities thought 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under the basic of studying the sports skills,and make “the tool rationality" and “the value rationality" unify.
physical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culture
2009-10-06;
2009-11-12
劉彬(1980-),男,吉林長春人,講師,研究方向:課程教學論。
G807.4
A
1672-1365(2009)06-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