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
全球發(fā)達國家均面臨洶涌的銀色浪潮沖擊,而老齡人口劇增,他們的思想、要求,日益強烈地影響社會、政治決策,將決定國家未來發(fā)展方向。
現(xiàn)代發(fā)達社會的特征之一,是人口平均壽命增高。以日本為例,2008年,男子平均壽命達79.29歲,女子則是86.05歲,居世界之首。按照人口學家的定義,人口總數(shù)中65歲以上人口超過21%,就屬“超老齡社會”。2009年9月15日,日本65歲老人達22.7%,預示著日本進入“超高齡社會”。據(jù)推算,2015年日本老齡人口將達26.0%,2050年將達35.7%,可算是“超超老齡社會”。
老齡群體迅速增加,正在沖擊日本的經(jīng)濟社會結構。老人已喪失對自家用車的熱情,轉而青睞巴士。他們很少添置新服裝,飲食支出減少。筆者居住的公寓一樓有家超市,很少看到年輕人的影子,最常見到的是步履蹣跚的老人,他們的購物籃中,往往只放入一塊很小的豆腐、一個蘋果或一小袋米。據(jù)稱東京郊外很多超市已經(jīng)難以為繼,經(jīng)營者到處尋找買主。
幾年前,突然有人敲筆者的門,原來是新鄰居送我一小盒精美點心——這是日本搬遷新居時的習慣。他們告訴我,他們夫婦二人,年齡都超過75歲,是法律上所謂的“后期高齡者”。他們表示,爭取不給我這個鄰居“添麻煩”。此后每天早上,總能聽到那個男人沉重的步伐,他是下樓取報紙。而我另一鄰居,則是一個坐輪椅的老人。盡管我已年過半百,但在這個老人世界里,我還屬于年輕人。
日本世界第一長壽國家的稱號背后,隱藏了很多艱辛的現(xiàn)實。筆者一朋友夫婦兩人均已超過70歲,但他們并不能安享晚年,因為雙方家庭都有將近百歲的老人需要照顧。一方在北海道,而另一方在九州,相距2000公里。雙方老人都無法自理,因此他們兩人終年天各一方,形成“老老護理”的困境。
老齡人口增加,導致任何廠家都必須考慮老齡消費者的需求。例如,現(xiàn)在日本廠家生產(chǎn)的飲料瓶、易拉罐,都優(yōu)先考慮老人,設計得更加容易打開。商店、超市的很多食品,幾乎都做成小包裝,以適合老人購買。家具、電器,都設計得更加安全,以防止老人使用時發(fā)生事故。幾乎所有街道的馬路與步行道之間,都改修成坡路。而很多巴士公司,都購買了那種便于老人上下的巴士。
老人開始回歸城市中心,因為那里距離醫(yī)院、便利店較近。老人放棄了那些大戶型房間,而鐘愛設計緊湊的房子。建筑公司也適時推出適合老人居住的建筑。
讓老齡社會加速到來的,是社會出生率的降低。其實,早在30年前日本的高速增長就已結束,而從那個時代開始,出生率已低于維持人口數(shù)量的必要數(shù)值。2007年日本的合計特殊出生率(TFR)為1.34,但要保持一個社會人口穩(wěn)定,必須把這個數(shù)字維持在2.08。所謂“合計特殊出生率”,是指一個女性一生育子的平均數(shù)。日本社會想要扭轉人口下降的趨勢,除非下巨大決心,否則很難逆轉。
1986年,日本著名政治學者內(nèi)山滿曾寫過一本名為《銀色民主主義》的著作,他指出:“在現(xiàn)代民主制度下,雖然市民在社會、經(jīng)濟領域退出舞臺,但他們在政治上卻不隱退。不論如何高齡,只要選舉,仍可投出自己的一票,在日常生活中,仍是推動地域社會的主力?!?/p>
上述對民主社會的表述,更多的是從積極的角度來考慮。但是,此間媒體更多將“銀色民主”用來表述在高齡社會,整個公共財富的使用日益向老齡人口傾斜。進入21世紀之后,“銀色民主”浪潮將席卷整個日本。
今天,全球發(fā)達國家均面臨洶涌的銀色浪潮沖擊,而老齡人口劇增,他們的思想、要求,日益強烈地影響社會、政治決策,決定國家未來發(fā)展方向?,F(xiàn)在日本人平均年齡43歲,而選民平均年齡超過55歲,這個群體人口日益龐大、投票率高,而且更加關心政治,所以他們掌握今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
數(shù)年前,有個叫立木信的人寫了一本叫做《世代戰(zhàn)爭》的書,該書指出,在民主社會的框架下,老人正通過合法的手段剝奪年輕一代的未來,這本書成了暢銷書。他指出,社會財富合法地轉移到老年人階層,導致用于投資年輕一代的資金匱乏。
不久前,有位經(jīng)濟學家憂心忡忡地寫道:日本社會的“銀色民主”已對發(fā)達社會造成嚴重沖擊。今后,“民主”是否毀滅“發(fā)達”,這將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