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宇
人們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笨墒俏覀冃だ蠋焻s可以通過一個實驗,說明眼睛看到的東西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肖老師宣布實驗開始。他先給我們發(fā)了一張紙,我們接過后,發(fā)現在紙的左半邊是一只張開小嘴的鳥兒,好像正在興奮地歌唱,右半邊是一個極為精致的大籠子,中間有一條虛線,把這張紙完全分成了兩半。
動手做實驗了。我們把這張紙平放在桌子上,拿一張不透明的、高高的硬紙板垂直立在這條虛線上,鼻尖緊靠在硬紙板上,然后目不轉睛地盯著紙,就算眼睛酸了也不能眨一眨。過了一會兒,我的眼睛發(fā)酸了,我居然看見那只正在唱歌的鳥兒緩慢地向那精致的籠子里“漂”去,先是尾巴碰到了,進去了,然后身子也進去了,接下去進去的是翅膀,最后是頭。哇!太不可思議了,整只小鳥都鉆到籠子里去了!咦?這時又一件奇怪的事發(fā)生了:小鳥的頭和尾突然都消失了一點兒,可能是因為籠子太小了,裝不下它了口巴?
奇怪,硬紙板明明隔開了烏和鳥籠呀,難道眼睛也會騙人?實驗后肖老師將原因告訴了我們。原來眼睛會自動調整焦距,當兩只眼睛都只看一個東西時可以看得清晰而不重影,而在這次實驗中,一邊的眼睛只能看一樣東西,但由于大腦的自動調節(jié)作用,還是使它們重疊起來,畫在紙上的鳥兒就這樣飛進了籠子里。
這個實驗真有趣!看來,生活中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多多思考,就可以發(fā)現許多奇妙的事情。
[簡評]
哎呀,長在我們自己臉上的眼睛也會“騙”我們自己,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作者把實驗的過程一步步地寫來。又將實驗的結果清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張一半是鳥一半是籠子的畫片,又似乎真的對著畫片看到了小鳥“漂”進籠子。寫這類小實驗的習作,一定要注意的就是要把實驗的過程寫清楚,讓讀者通過這些過程能信服地接受實驗的結果,這樣你的習作才能打動人,感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