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帥
大約兩年前,一對從農(nóng)村來的夫婦在我們住的樓下擺了一個水果攤,白天擺攤賣水果,晚上就住在樓下一間低矮潮濕的儲藏室里。這對夫婦熱情、親切、周到,沒過多久就取得了附近很多住戶的信任,很多人都來他們的攤上買水果。我也不例外。
一開始,買之前會隨口問上一句:這蘋果多少錢一斤?夫婦倆中的一個會親切地回答:你天天在這兒買呢,給你便宜點!
聽了這話,心里就美滋滋地掂了水果回家。再后來也不再問多少錢一斤,而是直接稱完后問:一共多少錢?夫婦倆會答:把零頭甩掉,取個整數(shù)吧!這心里又美滋滋的,越發(fā)把夫婦二人看得親近。
有一日買了水果回到家,正巧老公也掂了一兜水果進門,我們買的水果品種一樣,大小不差,味道也都相同。就隨口問道:你買的多少錢一斤?一比較,我從夫婦倆那兒買回來的一斤貴了將近一元錢。
后來我留了個心,漸漸發(fā)現(xiàn),夫婦倆的水果確實比別人的價格要貴一些,但兩人套近乎的本事,硬是迷惑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諸多人。
我再也不去他們那兒買水果了。每一回下班經(jīng)過那里,看著兩人望著我渴望而急切的眼神,我表情冷漠地走過去。
寒假某一日,天下著雪,兒子突然喊著要吃水果。我就近去他們家水果攤,這才發(fā)現(xiàn)那賣水果的夫婦不見了,代之的是一位十幾歲的女孩。她笨拙地給我稱水果、算錢。我不由問:原來賣水果的夫婦倆呢?姑娘漲紅著臉說,她是那夫婦倆的女兒。
在我詢問之下,女孩告訴我,她在鄭州上大學,剛讀到大二,她有一個弟弟,今年也要高中畢業(yè)。母親一直有慢性腎炎,但為了供給姐弟倆上學一直拖著不敢去治病,怕掙來的錢不夠給孩子交學費用……女孩寒假回來,看到母親病情一日日嚴重,逼著父親陪母親去了醫(yī)院。
那天我買回了比平時多幾倍的水果,回家的路上心情沉重,淚水幾欲落下。
后來,夫婦倆回來了,我又成了這個水果攤的一名???微笑著和他們聊天,再不計較他們貴出來的幾角錢。夫婦倆從未說起過自己的病和上學的兒女,在他們心里一定是覺得自己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也許每個人,都是被擠壓的個體,就如那對擺水果攤的夫婦一樣,有著不被外人所知的苦衷和隱痛。換一個位置,他們的粗糙或心計原是被生活的艱難所迫,可以被你理解或體諒。而我們,除了悲憫,何以輕狂?
紫葡萄摘自《平頂山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