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冰 張建軍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語言、文化和思維模式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了外語學習不僅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也是學習新的文化和思維體系的過程。該過程同時又對原有思維體系產(chǎn)生影響和重塑的作用。學習語言不僅要學習語言文字本身,同時也要學習那個民族的整個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了解三者的互動關系對外語學習過程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語言文化思維模式外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5-120-02
一、古今中外對語言和思維關系的探討
對于語言和思維關系的探討一直是語言哲學領域的一個基本研究課題。古今中外,許多專家學者都曾對二者的關系提出過自己的見解。馬克思認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洪堡特認為“語言是構成思想的工具。語言是連續(xù)的精神活動,力求把聲音轉變?yōu)楸磉_思想的工具”。黑格爾認為“語言是狹義的理性活動。因為語言是這種活動的外貌”。施萊赫爾認為“語言是思想的有聲表達。它通過聲音表現(xiàn)出思維的過程”。薩丕爾認為“語言是人類獨有的、用任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符號系統(tǒng)進行交流思想、感情和愿望的非本能方法”。
薩丕爾及其弟子沃爾夫提出的有關語言與思維關系的假設是這個領域里至今為止最具爭議的理論。關于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系,薩丕爾認為盡管二者的聯(lián)系緊密,但實際上并不相同。語言是工具,思維是產(chǎn)品;沒有語言,思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薩丕爾還注意到語言的普遍性。他說,人類的一切種族和部族,不論其多么野蠻或落后,都有自己的語言。除去形式上有所差別,各種語言的基本框架(即毫不含糊的語音系統(tǒng)、聲音與意義的具體結合、表達各種關系的形式手段等等)都已發(fā)展得十分完善。
沃爾夫首先提出,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倚賴于語言。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語言決定思維,這就是語言決定論這一強假設。由于語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爾夫還認為,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也不同,也就是說與他們的語言背景有關。這就是語言相對論。
由薩丕爾、沃爾夫假設的這種強假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本沒有真正的翻譯,學習者也不可能學會另一種文化區(qū)的語言,除非他拋棄了他自己的思維模式,并習得說目的語的本族語者的思維模式。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項學說引起了一些爭議,也招致了一些批評。這種強式“假說”認為語言結構決定語言使用者對客觀世界的看法,過分強調了語言對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的決定和制約作用,甚至認為人類實際上是受制于語言的,而忽視了思維對語言的影響作用,因而也具有許多不足之處。
語言、思維及文化是相互聯(lián)系但又互不相同的社會現(xiàn)象,它們既各自獨立存在又相互影響。語言具有文化意義,文化是思維在語言上的反映。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有關語言決定世界圖式所面臨的問題是,薩丕爾、沃爾夫所熟悉的語言和文化是印歐語和印第安語,要通過語言來解釋這兩個民族集團的文化差異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印歐文化和印第安文化不在一個可比較的參照點上。印歐民族的經(jīng)濟和文明程度已高度發(fā)展,印第安民族盡管也有過輝煌時期,但畢竟要比印歐民族弱得多,因此當我們比較這兩種文化時,就不好說兩種文化的某些精神差異是語言和思維軌跡引起的還是經(jīng)濟和文明程度或其他方面引起的。所以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只籠統(tǒng)地說語言決定了世界圖式。這樣的說法可以作出很多不同的解釋。這也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引起很多爭論的原因之一。
薩丕爾一沃夫假設認為“不同的語言結構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壓管他提出了語言、思想和社會行為是緊密相關的這一點有其積極意義但是歸根結底,語言思想的變遷應該是由社會和經(jīng)濟的實踐引起的,而并非語言和思想決定了社會和經(jīng)濟的變遷。薩丕爾一沃夫假設過分強調了語言對文化的塑造作用,因而也是難以成立的。
在中國,從先秦到近代,語言問題與哲學思維總是難分難解地聯(lián)系在一起。孔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哲學家,孔子對語言哲學的問題作了多方面的討論,既對語言之為文化載體及其教化功能有所意識,又揭示了主體間對話的有效性條件;不僅提出操作論的意義理論即正名論,而且對名言與道的關系問題作了最初的探討。老子對“道”的認識不是常規(guī)認識,而是一種超常認識。道的含義豐富,不是語言概念和邏輯思維所能完全表達的。他對語言的追思是從“存在”開始。他認為用來認識和思維“存在”的是靈魂或稱為心靈:心靈為了要統(tǒng)治,亦即為了要認識。莊子深入考察了人在認識過程中使用的語言。他認為語言是有限的,它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作為認識的輔助工具和思想交流的相對手段去運用。老子的認識論有明顯的先驗論色彩,但他提出與邏輯思維不同的直覺方法卻有重大意義。莊子更加突出直覺方法的地位、作用,明確指出:“言辯而不及”。因為認識對象一“道”原本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而語言思維卻硬要人為地將對象割裂,界定為一個個彼此孤立的詞匯、概念,這種理性思維的方法歪曲了對象的自然狀態(tài),違背了事物的本性,因此達不到認識“道”的目的。
我們主張思維不產(chǎn)生于語言,語言不是實現(xiàn)思維的工具,只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有密切的關系。這要從思維與語言的關系說起。思維不以語言為工具。不在語言的基礎上產(chǎn)生,不等于思維與語言沒有關系。語言是在一定的社會性的思維能力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也就是說,人類的思維機制和社會性思維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才具備創(chuàng)造語言的條件,而且人類的語言也隨著思維機制和能力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人類的思維是在經(jīng)驗的基礎上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離開了社會和實踐就無所謂思維。由于人類經(jīng)驗的積累和傳承,在語言發(fā)生以后,主要是依靠語言來實現(xiàn)的,或者說作為人類思維主要資源的間接經(jīng)驗。要依靠語言來傳承和傳遞。于是,語言就成為促進思維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梢姟K季S與語言雖然是兩種機制,卻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的。
在中國語言理論界目前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語言是現(xiàn)實的編碼體系”,并以洪堡特的“每一語言里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和魏斯貝爾所謂語言世界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來說明“不同語言社團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而對相同的現(xiàn)實進行不同的編碼。我們認為思維與語言是兩種機制,語言只是表達思維的工具,不是實現(xiàn)思維的工具。因此。語言本身沒有反映客觀存在的機制,在我們看來,語言只是思維成果即思想的代碼,它“編”的是思想的“碼”,而不是“客觀存在”的“碼”。語言與客觀存在之間是有思想為中介的。語言只與思維成果發(fā)生關系,而不與思維行為發(fā)生關系??梢?,是思維行為對客觀存在進行“編碼”為思想,語言是對思想的“編碼”,是一種再“編碼”。思維在對客觀存在進行“編碼”時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經(jīng)驗、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能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那么,語言在對思想進行再“編碼”時。就如何編
碼來說,就完全是“主觀性”和“片面性”了,或者說,語言是思維對客觀世界“折射”的“折射”。既然思想與客觀存在具有有條件的同一性。語言與客觀存在自然也具有有條件的同一性。因為語言編碼的對象是思想,不管如何編,比如將主題放在前面說,還是放在最后說,目的是反映思維的成果思想,只要思想是反映客觀存在的,語言也必然會反映客觀存在,盡管由于上述這種“編碼”的“主觀性”和“片面性”,語言與編碼對象產(chǎn)生距離也是必然的。這就可以說明語言不等于思維,概念不等于詞,邏輯不等于語法等一系列絕對同一性無法解釋、相對同一性難于解釋或矛盾解釋的問題。由上可知,既然人類為了表達思想,使用思維的機制和能力對思想進行“編碼”,這種“編碼”自然是主觀的“編碼”,因為它不決定于客觀的存在,而是取決于主觀的思想和表達的需要,是對已經(jīng)對客觀存在進行了抽象和本質概括的思維成果的“編碼”。這種對思想的主觀“編碼”既指一種思維的行為,即“編碼”的運作,作為一種機制,可以稱為語言思維。語言思維與—般思維沒有本質差別。也指思維的結果,即“編”成了的“碼”,也就是語言??梢?,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思想。我們通過作為思維成果的語言中存在的“編碼”信息,可以研究“編碼”的過程和方式。研究“編碼”的思想。我們也認為“編碼”的思想決定予一定的思維方式,當然不是上述“語言世界”決定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反映到對思想的語言“編碼”上,造成語言“編碼”的差異,也即語言系統(tǒng)的差異,形成了形形色色不同的語言??梢姡Z言“編碼”的思維和思維方式,即語言思維和思維方式,是建立在一般思維和思維方式基礎之上的,不是一種并立于一般思維的思維和又一種思維方式。
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在研究不同語言差別產(chǎn)生的原因時,語言學家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一個問題,這就是語言和文化關系究竟如何。現(xiàn)有的證據(jù)已經(jīng)表明,文化是能夠影響語言結構和內涵的,語言的差異,部分是由于文化產(chǎn)生。但是另一方面,語言又能反過來影響文化的發(fā)展。所以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一種互相關聯(lián),彼此制約的關系。人類學家泰勒說:文化或文明,是作為一個社會的成員所獲得的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及其他能力與習慣的綜合體。文化是知識的總和,是人們用以理解和敏述事物的模式。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表現(xiàn)在人類社會性的生產(chǎn)和其他活動,是產(chǎn)生語言的先決條件。所以語言形成的本身,就是與人類文化密不可分的。語言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雖然受到文化的影響,但是它反過來又能影響文化。古迪納夫清楚地表明了認知人類學的文化觀:文化系統(tǒng)將個人的認知世界與人們的個體意識和行為聯(lián)系起來。在威廉姆斯看來,所謂文化,就是其成員明確認識的、相互關聯(lián)的、為進行解釋而形成的各種各樣的模式。由此,文化作為“知識體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
我們在研究語言過程中,使用的方法論工具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語言觀、甚至不同的語言規(guī)律。因而方法論工具的科學性、具體性是語言研究正確性和精確性的前提。正如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所言:語言怎樣描寫世界,我們就怎樣觀察世界,持不同語言的各民族對世界的分析也不同。無可否認,思維是依托現(xiàn)成的語言形式進行,語言形式對思維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似乎語言先于思維,但以此并不能必然得出語言絕對控制思維模式,而應該說語言是思維模式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思維的操作是對語言系統(tǒng)的修正和完善。
從某種程度上講,形式表現(xiàn)出的規(guī)律反映了內容的作用規(guī)律。盡管形式受思維、文化的控制,但形式卻從根本上確定了思維和文化的作用范圍與作用模式。形式是某一特定思維與文化的編碼規(guī)則,所有該文化群體內的成員都必須在該標準下進行思維活動和文化活動。形式就如同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編碼制度,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只有符合這些編碼規(guī)則以及轉換規(guī)則的信息才能在系統(tǒng)平臺上得以展現(xiàn),亂碼是無法表征有效信息的。
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族類記憶和集體經(jīng)驗。積淀著人們在歷史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知識結構、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以至于洪堡特認為“每一語言里都包含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反過來看,掌握一種語言,也就相應地意味著接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和文化傳統(tǒng)。
三、思維模式和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
外語學習不僅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也是學習新的文化和思維體系的過程。該過程同時又是對原有思維體系的影響和重塑。語言、文化、思維模式這三維關系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呈現(xiàn)互動關系。學習一門語言不僅是要學習語言文字本身,同時也要學習那個民族整個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了解三者的互動關系對外語學習過程可以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西方人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和個體的獨立與自由,在表達自己思想時更為直接和坦率,從而在整體上體現(xiàn)出外向型性格;中國人更習慣于婉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整體上體現(xiàn)出內向型性格,其思維的基本出發(fā)點乃是集體主義或稱群體本位,這在語言的表達形式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特點,造成了中英文表達方式上的獨特風格。例如中文表達方式習慣于先做鋪墊再說重點,英文是先說重點再做鋪陳。如果不了解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我們的英文表達只是披上了外文詞匯的中文思維的體現(xiàn),所以才會顯得不地道。認識到這一點,在學習外文的同時,要注意領會目的語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文的語法趨于松散,英文的語法邏輯性更強。這是中西方人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一向重視意會。因此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被鍛煉得善于體會言外之意?!靶?,流水,人家”是三個毫不相關的名詞,不用任何連詞、動詞,就可以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構成一幅恬靜的,而且有感情色彩的田園畫卷。英文就不可能作到這樣精練。句子總是趨于結構嚴謹?shù)摹R粋€意群中總是最重要的事物先出現(xiàn),然后是事物發(fā)生的場景。中文則是先把必要的鋪墊先做好,再把事情講出來。
筆者在美國大學上國際語言與文化課時曾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第二語言給老師寫一封電子郵件,說明由于周末想去看一個重要的朋友而要求延期交論文。班里學生的母語和第二語言各不相同。結果一個正在學習中文的美國人在郵件中第一句話就說自己不能按時交論文,然后再陳述不能按時交的理由。而一個母語為日語的學生用英文寫郵件的時候鋪陳了一大堆理由,晚交論文的事只是在結尾稍稍提及。日本作為一個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與中國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從而寫出的文字也迥然不同。那兩個學生都是外語中級學習者,他們的思維方式依然深刻地打著本民族思維方式的烙印??梢?,要學好一門外語,除了語言本身的積累外,還要廣泛地學習和了解目的語的文化,盡量以目的語的思維方式表達思想。另外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非朝夕能及,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浸透,所以很容易理解為什么有的人掌握了一門外語中足夠的詞匯和語法,但還是不能夠地道運用。尤其是在外語學習環(huán)境中,思維方式的改變是需要時間的。
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外語學習甚至會對自己的母語表達造成影響。這是因為學習外語的同時,在語言中所體現(xiàn)的該語言的思維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習者原有的思維方式造成影響。自如地游刃于兩種思維方式之間,地道運用兩門語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結語
一個人學習某種語言時,學到的并不僅僅是純語言的因素,而是包括與此種語言所屬文化與思維方式相關的一切東西。因而學習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文化與思維方式適應和重塑的過程。兩套完全不同的思維體系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發(fā)生的碰撞,通過各種渠道,包括閱讀材料、電影電視、文化講座、與母語人士交流等等,對語言學習者的思維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隨著語言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習者的思維模式在不斷向目的語靠近,才能最終成功地掌握一門外語。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人民出版社,3003。
2洪堡特,威廉,馮,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
3胡繩等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思想[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4薩丕爾,愛德華,陸卓元譯,語言論一言語研究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5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6[英]羅素,馬元德譯,西方哲學史(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7賀辟等譯,黑格爾早期著作集(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粱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9徐通鏘,漢語的特點和語言共性的研究,語文研究[J],1999(4)。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710049;寧波大學外語學院浙江寧波315200)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