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難求
當你走在馬路上突然看到很多人朝同一個方向聚攏,你一定會朝那個方向望去,同時想知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當你在一個安靜的房間里和人談話時,突然房間的門開了,你一定會朝門的方向看去,而此時如果沒有看到人,那你一定會好奇,究竟是誰把門打開的;當你走在馬路上,突然有東西從空中掉落下來,你一定會抬頭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這種朝向新異刺激的反應在心理學里叫“朝向反射”,它是人類得以生存的一種重要本能。這是人類好奇心的前提,是興趣的基礎,是學習的根本動力。這是每一個生命都具有的動力。所以,可以這么說,學習實際上是每個孩子的本能,無論你是否愿意,他們都會學習,只是他所學的東西未必都是你希望的。
既然如此,有些家長一定會問:“為什么我的孩子不喜歡學習?”本期王丹的《當孩子對鋼琴說“不”》和劉丹的《像魚一樣游泳》正好可以解開家長心中的謎團。
《當孩子對鋼琴說“不”》讓我們看到,在孩子學琴路上,父母的煩惱非常具體:孩子不是要再玩會兒,就是老出錯,練習時間長了,興趣還有可能下降。針對父母的這些煩惱,作者給出了細致入微、操作性很強的指導。
《像魚一樣游泳》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例,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學習的動力來自興趣”。這兩篇文章雖然題材不同,但其中的核心就是保持孩子的興趣,幫孩子堅持下去。
很多父母都非常在意孩子的學習,并把為孩子學習所付出的時間、精力、錢財稱為對未來的投資。這的確是家庭非常重要的投資,因為,它直接關系著孩子的未來。但當它一旦被冠以“投資”的字眼,往往讓父母容易和“回報”聯(lián)系起來,這種聯(lián)系會讓家長產(chǎn)生功利的心態(tài),特別是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而左右家長的教養(yǎng)行為,當然也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進程和學習效果。使孩子原本出于本能的好奇和興趣的學習,變成為了讓家長的投資能夠有所回報而學習了。而如果沒有了興趣,也就沒有了學習,更談不上什么成功或成就了,那么,回報也就會成為泡影。
不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那些游手好閑的人,或者是那些一事無成的人,在他們的一生中其實也在不斷地學習。只是他們感興趣的不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欣賞的。
事實上,只要我們愿意在這個文明世界生活,成長的一生注定是學習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創(chuàng)造的一生。而這一切的動力源于興趣,源于好奇和探究的本能。作為家長,如果你希望孩子學習你所希望的,那你就一定要讓孩子對此有興趣,一定要做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者、引導者、鼓勵者和支持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在其中是任何學習的最高境界。
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