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若瀾
漢字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最初的甲骨文、象形字演變至今的方塊字,無不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在茫茫的字海中,小學階段的識字量也許并不多,但對于剛識字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卻不容易。識字量的提高,使識字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平時生活中常見的、常用的漢字對學生來說輕而易舉,而平時少用的、少見的漢字記憶起來可就困難多了。有些學生不善于參與學習過程,只靠一遍一遍機械抄寫來強化記憶,即使當時記住了,過不了幾天又會忘記。關于生字學習,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講過:“一要第一次見面力求給學生強烈的刺激,使學生對要認的字產(chǎn)生強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二要當堂采取多種方式復現(xiàn);三要及時復習鞏固?!睘榱俗寣W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要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點燃創(chuàng)造之火,讓學生輕輕松松過識字關。
一、“三動”鞏固識字
想讓學生自主識字,教師努力調動學生的興趣是關鍵,教給科學的識字方法是手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師要運用“三動”讓學生鞏固識字。
1.眼動。觀察是—種有目的、有計劃,且比較持久的知覺。人獲取信息的60%~80%來自視覺。培養(yǎng)仔細觀察的習慣是識字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的漢字源遠流長,形體優(yōu)美,一個就是一幅畫。在教學生字“日、月、水、火”時,學生通過對比象形字和現(xiàn)代漢字記住了它們,我告訴學生許多漢字都是由事物本身形態(tài)演變而來的。在教學生字“鳥”時,先讓學生觀察“鳥”字,在觀察的同時,教師用簡筆畫勾勒出一只停棲在樹枝上的小鳥。學生恍然大悟:那一撇就是鳥頭上的羽毛,豎折折鉤是鳥的身體,鉤就是爪子,橫折鉤和一點自然是鳥的腦袋和眼睛了,而最后一橫就是樹枝。
2.口動。低年級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強烈,但他們往往手比腦子快,經(jīng)常是舉手發(fā)言后又沒想好要說什么。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地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同時也讓說話為識字服務,讓他們邊說邊識字。首先,表達要以觀察為基礎,沒有仔細的觀察,表達就無從進行;其次,表達之前要充分思考,沒有頭腦的加工、整理,表達就不可能全面、有條理;最后,語言是表達的外在形式,有了觀察和思維的基礎,還得看你能不能說出來。因此表達得不好,未必就是掌握得不好,但表達得好,則肯定掌握得好。兒歌、口訣是兒童喜愛的文體。它們瑯瑯上口,易念易記。在生字教學中,給生字編兒歌或口訣是學生喜愛的識記方法之一。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己創(chuàng)作。學生為自己能編兒歌、編口訣而感到自豪。
3.手動。手對大腦的記憶起著重要的作用。邊動手操作邊識記生字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漢字中,有大量的形近字、形聲字。在形聲字歸類識字教學中,我制作了活動卡片。如教學“清、請”時,我用活動卡片“氵”“讠”和“青”自由組合,讓學生識記。其余的生字如“竿”“趕”就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活動卡片,在小組中演示,比一比,看誰記得快又牢。不是形聲字的形近字,如“刀”和“習”字,也可以使用活動卡片,把橫折鉤“肚”里的筆畫進行變換演示,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很快就記住了。在復習生字時,當復習方法枯燥無味、學生缺少復習興趣時,也可以利用活動卡片玩打紙牌的游戲,邊玩邊復習。
二、“運用”鞏固識字
盡管“三動”訓練延長了漢字在學生頭腦中的儲存期,提高了識記效果,但不等于說可以一勞永逸了。記住了的字詞如果長久不使用,也是會忘記的。只有經(jīng)常運用,才能在大腦里留下永恒的記憶,最終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因此,必須加強運用性的言語活動,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鞏固生字詞。
1.在發(fā)展語言中鞏固。學習了一些漢字后,教師可以提供有關話題,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或展示生動畫面,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再把說的內(nèi)容寫下來(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這樣通過說、寫的訓練,達到鞏固識字、發(fā)展語言的目的。還可以用當天教過的字組詞或者任意選擇兩個以上說話。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就放手讓他們?nèi)フf吧!
2.在各科教學中鞏固。語文教師要主動與數(shù)學、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聯(lián)系,因為其他學科教學中也經(jīng)常有文字出現(xiàn),如數(shù)學題目要求等,讓學生自讀,不會認的教認,力爭讓學生運用語文課學到的字詞讀題,達到強化、鞏固的目的。
3.在課外閱讀中鞏固。學生學了拼音,認識了部分漢字后,最讓他們高興的莫過于能自己讀書閱讀了,因此,我鼓勵他們開展課外閱讀。利用每天的晨讀時間,引導學生讀背古詩、兒歌;鼓勵學生在課外多讀書,有不認識的字可以拼音節(jié),問家長;定期開展閱讀展示活動,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這樣,既鞏固了熟字和拼音,又學到了生字,達到多學字、早閱讀的目的,激發(fā)他們識更多的字、看更多的書的欲望,使識字和閱讀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三、“生活”鞏固識字
生活是學習的大舞臺,有人說:“學生生活的范圍有多大,語文學習的范圍就有多大。”提倡識字與生活相結合,不僅是識字本身的需要,也是現(xiàn)今社會多元化教育的需要。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每天與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打交道,學習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他們除了在學校學習外,還會在社會上,在家長和同學間,在各種圖書、電腦、網(wǎng)絡中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識字,一定會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使他們受益匪淺。
1.把廣告、標牌等當做識字教材。家庭、街道、超市、學校,都是學生識字的好環(huán)境。在家里,生活用品上的漢字,電視上的字幕、廣告都能激起學生識字的欲望。在街上,廣告牌匾、標語滿街都是,請家長在逛街時,指認店名、廣告、標牌,讓孩子讀讀認認,把商店的門牌、路邊的廣告等當作識字教材,還可以檢查商店廣告中的錯別字,學生對鞏固識字的興趣更加濃厚。
2.把商標、包裝盒等當作識字教材。家中物品的包裝物上,漢字就更多了。諸如“中華”牙膏、“光明”牛奶、“奧妙”洗衣粉……充分加以利用,也能讓學生鞏固識字。教師每天抽出時間與學生交談,詢問學生最新的識字收獲,引導他們正確認讀生活環(huán)境中的字,再指導他們將收集到的商標匯集起來,裝訂成冊,便成了一本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識字讀本”。下課時,互相考一考,真是“樂在其中”!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選取最佳的識字方法,寓教于樂,讓學生輕松進入“識字樂園”。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進行有趣的識字活動,會提高識記效果?!?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右營街小學)
□責任編輯:徐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