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孔文
西漢大文豪揚雄曾說過“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北宋文學家蘇軾也曾說過“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說的其實都是同一個意思,即“文由心生”。
“文由心生”是一種境界,正如《春渚紀聞》中蘇軾所言:“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乃人生之“快意事”。的確是這樣,我手寫我心,有感而發(fā)即文章。否則,勉強為之,“鑿空強作”,苦索求工,沒有自然而發(fā)、有感而發(fā)的神韻,就會成為作文的工匠,而與藝術創(chuàng)造無緣了。
文章與心境是相通的。心境如果是清雅的,寫出來的文章也會顯得高雅。劉禹錫、辛棄疾能寫出《陋室銘》、《青玉案元夕》這般清高、優(yōu)美的文字,源于他們的品潔而心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觀察角度,文章的味道也就各不相同?;虮⒒虺?、或喜、或驚、或昂揚、或低沉的文字,均可成就好文章。余秋雨的散文耐人尋味,長于用無形的愁緒穿織“文化”;賈平凹的文章擅長對客體的白描,看似平淡,其中卻蘊含著作家深摯的情感。
心里有話要說,有情感要表達,文章才能自然傾瀉筆端,勾勒出心境變化的軌跡。正所謂“字隨情動,文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