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
“月,闕也?!蹦鞘且槐径昵暗奈膶W專書的解釋。闕,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釋使我著迷。
曾國藩把自己的住所題作“求闕齋”,求缺?為什么?為什么不求完美?
那齋名也使我著迷。
“闕”有什么好呢?“闕”簡直有點像古中國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漸漸愛上了闕的境界。
我不再愛花好月圓了嗎?不是的,我只是開始了解花開是一種偶然,但我同時學會了愛它們月不圓花不開的“常態(tài)”。
在中國的傳統(tǒng)里,“天殘地缺”或“天聾地啞”的說法幾乎是毫無疑問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許
由于長期的患難困頓,中國神話對天地的解釋常是令人驚訝的。
在《淮南子》里,我們發(fā)現中國的天空和中國的大地都是曾經受傷的。女媧以其柔和的慈手補綴撫平了一切殘破。當時,天穿了,女媧煉五色石補了天。地搖了,女媧折斷了神鰲的腳爪墊穩(wěn)了四極(多像老祖母疊起報紙墊桌子腿)。她又像一個能干的主婦,掃了一堆蘆灰,止住了洪水。
中國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殘缺。
我非常喜歡中國西南部有一少數民族的神話。他們說,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當時男神負責造天,女神負責造地。等他們各自分頭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時候,可怕的事發(fā)生了:女神太勤快,她們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沒辦法合得起來了。但是,他們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們把地折疊了起來,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虛合起來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嶺給他們靈感,使他們想起這則神話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皺折,皺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我們心平氣和地承認這一切缺陷的時候,我們忽然發(fā)覺沒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則漢民族的神話里,說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時撞歪了——從此“地陷東南”,長江黃河便一路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流出幾千里的驚心動魄的風景。而天空也在當時被一起撞歪了,不過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據說日月星辰因此嘩啦一聲大部分都倒到那個方向去了。如果某個夏夜我們抬頭而看,忽然發(fā)現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讓我們相信,屬于中國的天空是“天傾西北”的吧!
五千年來,漢民族便在這歪倒傾斜的天地之間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們相信殘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麗的。
而月亮,到底曾經真正圓過嗎?人生世上其實也沒有看過真正圓的東西,一張蔥油餅不夠圓,一塊鎳幣也不夠圓,即使是圓規(guī)畫的圓,如果用高度顯微鏡來看也不可能圓得很完美。
真正的圓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現實的世界里,我們只能做圓的“復制品”。就現實的操作而言,一截圓規(guī)上的鉛筆心在畫圓的起點和終點時,已經粗細不一樣了。
所有的天體遠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絕對的圓,地球是約咯近于橢圓形。
就算我們承認月亮約咯的圓光也算圓,它也是“方其圓時,即其缺時”。有如十二點正的鐘聲,當你聽到鐘聲時,已經不是十二點了。
此外,我們更可以換個角度看。我們說月圓月闕其實是受我們有限的視覺所欺騙。有盈虛變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嘗圓,又何嘗缺,它只不過像地球一樣不增不減地兀自圓著——以它那不十分圓的圓。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賞花?在初生的綠芽嫩嫩怯怯地探頭出土時,花已暗藏在那里。當柔軟的枝條試探地在大氣中舒手舒腳時,花隱在那里。當蓓蕾悄然結胎時,花在那里。當花瓣怒張時,花在那里。當香銷紅黯委地成泥的時候,花仍在那里。當一場雨后只見滿叢綠肥的時候,花還在那里。當果實成熟時,花恒在那里,甚至當果核深埋地下時,花依然在那里。
或見或不見,花總在那里?;蛴蛉?,月總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滿?哪一剎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
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它們原是同一個月亮啊!
山中雜感
冰心
溶溶的水月,螭頭上只有她和我。樹影里對面水邊,隱隱的聽見水聲和笑語。我們微微的談著,恐怕驚醒了這濃睡的世界?!獰o籟無聲,月光下只有深碧的池水,玲瓏雪白的衣裳。這也只是無限之生中的一剎那頃!然而無限之生中,哪里容易得這樣的一剎那頃!
夕照里,牛羊下山了,小蟻般緣走在青巖上。綠樹叢巔的嫩黃葉子,也襯在紅墻邊。——這時節(jié),萬有都籠蓋在寂寞里,可曾想到北京城里的新聞紙上,花花綠綠的都載的是什么事?
只有早晨的深谷中,可以和自然對語。計劃定了,巖石點頭,草花歡笑。造物者呵!我們星馳的前途,路站上,請你再遙遙的安置下幾個早晨的深谷!
陡絕的巖上,樹根盤結里,只有我俯視一切?!獰o限的宇宙里,人和物質的山,水,遠村,云樹,又如何比得起?然而人的思想可以超越到太空里去,它們卻永遠只在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