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通過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以及建立高校心理健康基地等方式,發(fā)揮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中的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人文關懷 心理疏導
構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能只靠政策宣傳或法律強制,最根本且長效的手段是要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國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平臺,要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及課程建設、依托學校心理健康基地等措施構建有效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社會機制。
教師隊伍建設
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是輔導員的工作,作為思想政治理論的采集者、加工者和傳播者,教師也應發(fā)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政課的教師要從思想上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意識。把握新形勢,了解當代大學生心的理特點、思想動態(tài)以及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感到困惑的現(xiàn)實問題,有針對性地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讓課堂成為學生感受心理關懷與情感慰籍、進行心理疏導調解的平臺,塑造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在業(yè)務素質上,思政課的教師要加強專業(yè)理論學習,增強對社會事物的敏感性。心理疏導注重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思想困惑與矛盾,疏導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和內心和諧,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基本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學校方面應自己組織短期培訓定期選送教師到專門院校、研究培訓機構學習。課程建設
2006年落實課程改革后,思政課從教材、教學內容到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上都有較大改進。如何實現(xiàn)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思政課仍需在務實的內容、新穎的論點、生動的形式等方面下功夫。
思政課要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理論根本,教學的基本內容應從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出發(fā),突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合,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教育,生動形象地宣傳適應本國社會歷史和現(xiàn)實國情的主流意識,為大學生分析社會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價值導向。構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尤為重要的是增強思政課的可信度,摒棄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式”教學內容。面對社會上發(fā)生的種種可怕事件,使我們震驚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反應能力及不合理、不健康的處理態(tài)度。青年學生對社會熱點存在偏激看法,往往都是因為針對這類事件學校沒有對他們進行正面的、正確的、主動的意識引導,造成個別學生的心理危機。因此,思政課內容要善于、敢于聯(lián)系國內外熱點時事,讓學生認清事實。
授課方式要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課堂上更多地采用討論式教學,認真組織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通過互動讓學生把內心的想法和觀點說出來,進而正確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干預學生心理動態(tài)。思政課要巧妙地借助網絡技術等先進現(xiàn)代科技,使政治理論傳授方式美麗、鮮活,形象,從而更深入地傳播、交流思想。建設高校心理健康基地
在社會、政府、學校從輿論、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強對思政課支持的基礎上,各地應依托當?shù)馗咝YY源,建立專業(yè)心理健康基地,把思政課的資源延伸至學校外,培養(yǎng)高品質的國民。一方面通過思政課的社會實踐課程。社會實踐是在思政課課程體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獨立模式和環(huán)節(jié),即獨立的課時、教學方式、學生成績和經費來源。社會實踐活動應組織專門老師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研,考察參觀等。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效果的同時,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結合起來,建立校園文化與市民文化的融通機制,將思政課的精髓潛移默化地融入國民素質中去。
另一方面要發(fā)揮高校思政教師的作用以及思政課的社會作用。高校與政府可以討論建立完善的合作制度,通過定期的專題講座、短期的干部培訓、專業(yè)的心理輔導等形式,使高校成為構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的波源,讓所有人都學會用和諧的態(tài)度和方式去認識和處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