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遏止地方過度開發(fā)房地產,以及濫收、濫用賣地所得即土地出讓金,中央曾下達文件規(guī)定,自2007年起,各級政府的土地出讓金全額納入預算管理,接受同級人大監(jiān)管。但審計結果顯示,兩年來各路諸侯根本沒有把中央的指令當回事。
國家審計署日前公布部分省市財政預算管理審計報告,稱審計抽查的10個省和64個縣市有超過600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未納入預算管理,超過七成的開發(fā)區(qū)預算收支也未納入當?shù)氐念A算管理。該結果顯示,被抽查的省市無一例外地抗拒執(zhí)行國家政策,全部違反財政紀律,中央政策如同廢紙。
有輿論認為,地方有擴大預算外收入的沖動,大小官員的灰色收入乃至其他開銷離不開它,因此應該大力整頓。
其實,國家對土地出讓金的使用范圍有過明確規(guī)定,用于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土地開發(fā)支出、支農和城市建設支出,以及保障中低收入民眾住房,這些和百姓利益息息相關。各地政府瘋狂追求土地出讓金的利益驅動,去年房地產市道不景氣,仍然收獲近1萬億的規(guī)模。更可怕的是,每年過萬億元的土地出讓金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大小官員們在征收和使用等環(huán)節(jié)上黑箱作業(yè),缺乏監(jiān)督和約束,成為官民沖突、上訪不絕的導火索,以及滋生官場腐敗的肥沃土壤。
除了利益需求,違規(guī)成本過低,也是各地拒絕將賣地收入納入預算管理的主因。審計署去年曾報告京津滬等省市違規(guī)管理使用土地出讓金、挪用建樓堂館所等,但事后誰也沒有受到任何處分,今年審計署索性連違規(guī)省市名都不提,違規(guī)者顯然更容易輕松過關。零阻嚇的違規(guī)成本,哪路諸侯不“以身試法”?
顯然問題的實質并不是大力整頓和不斷阻嚇就能解決的。核心問題在于中央與地方的體制需要理順,財權和事權需要改革。自分稅制實行之后,財權向中央政府大為集中,地方財權被明顯削弱。但近年地方承擔的事務越來越多,從經濟發(fā)展到社會穩(wěn)定,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務大量增加。如果財權與事權的匹配差異懸殊,那么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必然不能持續(xù)穩(wěn)定。地方政府要么不作為無力提供公共服務,要么就自己想辦法拼命填滿地方錢袋子。
另一方面,領導層已定下力保增長與結構調整相結合的調控新方針,由于方針有變,政策的實施安排,也將有所變化。按領導層的思路,財政政策實際上要更加積極,這也給地方政府財政更大的壓力,雖然領導層在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基調是該加的加,該減的減,但是要求在增支背景下要確保增收,確保赤字預算下財政收入正增長,在很多地方政府看來“難于上青天”。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