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綽號,既能形象地刻畫一個人的顯著特征,也能反映出街巷之間的民聲公議。特別是官員,如果為政不端,劣跡斑斑,就會博得一個不雅的綽號,頂風臭十里,子孫后代都跟著蒙羞。
唐玄宗時權(quán)臣李林甫,性狡黠,好弄權(quán)術(shù)。他對人表面友好,而暗加陷害,又嫉賢妒能。每當與群臣的議論不合,就上奏章陷害別人,所以人們稱他為“肉腰刀”。這家伙還很沒有文化,常鬧出文字笑話。最讓人噴飯的是,一次,李在寫信慶賀親戚生了孩子時,將“弄璋”(古稱生男曰“弄璋”,璋為玉器)寫成了“弄獐”(獐為野獸)。于是,李林甫又被人稱為“弄獐宰相”。
有意思的是,他自己沒文化,已是貽笑大方,提拔的官員同樣也胸無點墨,可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蕭炅,不學無術(shù),但善于鉆營,三天兩頭給李林甫送禮,終于抱上了李的大腿,被他引薦為戶部侍郎。有一回蕭炅出席祭吊典禮,座上有《禮記》,他拿起來翻讀,竟然將夏、冬祭祀節(jié)日名的“伏臘”讀作“伏獵”。大家都笑得前仰后翻,喘不過氣來。事后,尚書左丞嚴挺之氣憤地對宰相張九齡說:“朝堂上怎能容納這樣的‘伏獵侍郎,真是斯文掃地,我羞于與他為伍!”于是,白字先生蕭炅因此被貶為岐州刺史,并獲名“伏獵侍郎”。
無知固然可笑,無恥更讓人厭惡。唐初,魏元忠任御史大夫,偶感風寒。當時人認為嘗糞便的味道可以知道疾病的輕重。寧陵縣丞郭弘霸為了討好魏元忠,竟自愿去嘗他的糞便,堪稱無恥之尤!時人賞了他一個“嘗糞御史”的稱號。
別以為當今官員都按“四化”標準千挑萬選,就沒有無恥之徒、無知之輩了,其實,當代這些貪官污吏真要無知、無恥起來,恐怕古代那些“弄獐宰相”、“嘗糞御史”們也難以望其項背。
原山西絳縣法院副院長姚曉紅,就是一個不學無術(shù),對法律一竅不通的文盲、法盲加流氓的“三盲”院長。他從一個司機靠吹牛拍馬當上副院長后,對法律仍無知到幾乎法盲,在讀宣判書時常讀錯別字,在法庭上不時鬧出笑話,而且生活嚴重腐化,花天酒地,甚至到了喝人奶的程度,古代的“弄獐宰相”和他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
原湖北天門市委書記張二江,綽號是“五毒書記”,即賣(官)、貪、吹、嫖、賭,五毒俱全。賣官時,他是錢多賣,錢少也賣,最便宜一頂才賣888元;貪賄時,他是錢多貪,錢少也貪,來者不拒。更可恥的是,他先后和107個女人有染,有女下級、酒店服務員、女商人、下屬的老婆,還有“三陪小姐”,不論雅俗,照單全收。無恥到這個份兒上,即便“嘗糞御史”再世,也要自愧不如了。
現(xiàn)在政府提倡“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很得人心,其實不妨再補充一個“問績于民”。組織部門考察一個官員的政績官聲時,不僅要聽匯報看材料,評判本人述職報告,還要聽聽民間的聲音,看看老百姓對他的評價,再順便了解一下他有沒有什么“綽號”,說不定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政績看民意,官聲聽“綽號”,這兩個基本判斷,自古至今可以說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