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海倫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所,黑龍江 海倫 152300)
經過我國食品安全檢驗實驗室科研人員的多年努力,尤其在食品安全關鍵技術專項的資助下,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在農藥殘留檢測、獸藥殘留檢測、重要有機污染物的痕量與超痕量檢測、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與違禁化學品檢驗方法、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見毒物檢測、食品中重要人畜疾病病原體檢測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
在農藥殘留檢測技術方面,重點研究酶抑制法和儀器分析方法。其中酶抑制法測試紙已研制完畢,測試盒及酶速測儀已研制成功,膠體金測試條正在研制。食品中150種農藥殘留系統(tǒng)檢測技術正在研究中,已建立了芐嘧磺隆等7種農藥單殘留檢驗方法。食品安全移動檢測車已研制完,并正在開發(fā)快速樣品凈化儀等其他小型設備。
在獸藥殘留檢測技術方面,主要開展多殘留儀器分析和驗證方法的研究。完成了包括β-興奮劑、激素、磺胺等、四環(huán)素類、氯霉素類、硝基呋喃類、β-內酰胺等、苯并咪唑類、阿維菌類、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氨基糖苷類、氨基硫脲類等13項藥物的檢測研究。完成了新型綜合微量樣品處理儀、超臨界流體萃取在線富集離線凈化裝置、高效快速濃縮儀、便攜式酶標儀的研制。
在重要有機污染物的痕量與超痕量檢測技術方面,完成了二英、多氯聯(lián)苯和氯丙醇的痕量與超痕量檢測技術的研究;建立了12種具有二英活性共平面PCBs單體同位素稀釋高分辨質譜方法;建立了以穩(wěn)定性同位素稀釋技術同時測定食品中氯丙醇方法;建立了食品中丙烯酰胺、有機錫、滅蚊靈、六氯苯的檢測技術。
在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與違禁化學品檢驗技術方面,開展了紐甜、三氟蔗糖、防腐劑的快速檢測,番茄紅色素、辣椒紅色素、甜菜紅色素、紅花色素、飼料添加劑蝦青素、白梨蘆醇等的檢測研究;建立了阿力甜、TBH、姜黃素、保健食品中的紅景天甙、15種脂肪酸測定方法,番茄紅素和葉黃素、紅曲發(fā)酵產物中Monacolinlink開環(huán)結構與閉環(huán)結構的定量分析方法,食品(焦糖色素、醬油)中4-甲基咪唑含量的毛細管氣相色譜分析方法,芬氟拉明、雜氟拉明、雜醇油快速檢驗方法,磷化物快速檢驗方法。
在生物毒素檢測技術方面,完成了真菌毒素、藻類毒素、貝類毒素ELISA試劑盒和檢測方法,建立了果汁中展青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方法。
在食品中重要人獸疾病病原體檢測技術方面,建立了水泡性口炎病毒、口蹄疫病毒、豬瘟病毒、豬水泡病毒的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技術;建立了從豬肉樣品中分離偽狂犬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的方法和程序。
2.1 完善統(tǒng)一全面的檢驗檢測體系,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工作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huán)節(jié)中內部自我監(jiān)控和外部監(jiān)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中安全衛(wèi)生指標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設置系統(tǒng)的食品檢測機構并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
2.2 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就是評價食品中有關危害成份或者危害物質的毒性以及相應的風險程度,這就需要利用足夠的毒理學資料確認這些成份或物質的安全劑量。食品安全性評價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監(jiān)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是以對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場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負責部門認可項目的實施作為基礎的。這些傳統(tǒng)的做法由于缺乏預防性手段,故對食品安全現(xiàn)存及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因素不能做出及時而迅速的控制。我國應該建立一套評價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發(fā)的新方法,同時加強對與食品有關的化學、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關技術等危險因素的評價,從而逐步建立我國自己的食品安全評價體系,并在實踐中加以不斷完善。
2.3 對檢測機構進行整合和實行信息資源共享,食品安全檢驗工作是一項非常專業(yè)的工作,關系著企業(yè)的生存發(fā)展和人民的切身安全;目前的食品檢驗機構,縣一級雖設有檢驗機構,但檢測項目不多,而地市以上工商、技監(jiān)、衛(wèi)生、農業(yè)部門都有下屬的檢驗機構,設置重復,不夠專業(yè),檢驗水平不高,往往一個產品重復檢驗,使檢驗結果不具有權威性,甚至扯皮,互不承認檢驗結果,既浪費檢驗資源,又增加食品企業(yè)的成本。我們認為可以借鑒藥品檢驗的模式,將工商、技監(jiān)、衛(wèi)生、農業(yè)部門下屬的檢驗機構整合到一起,成立專門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專門負責食品安全的檢測,同時強化食品生產企業(yè)在安全方面的責任,規(guī)定所有的食品都應當檢驗合格后方可出廠。檢測機構加強對市場上的食品進行抽檢,抽檢合格的免收檢測費,不合格的收取檢測費,同時對抽檢的結果定期在新聞媒體上公布,或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各相關監(jiān)管部門之間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都在這一平臺上發(fā)布。
2.4 消費者直接參與食品生產企業(yè)要嚴格自律守法經營、誠信為本,以大局利益和民眾健康為重消費者應增強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確保家庭飲食衛(wèi)生,防止發(fā)生食源性疾病的同時,對不安全食品能夠識別,拒絕消費、積極舉報。保障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企業(yè)、消費者都應充分發(fā)揮作用,三者合力、共同構筑保障食品安全的策略。
從目前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公共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受到普遍關注。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食品流通安全工作,但從總體來看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尤其是在流通環(huán)節(jié)存在嚴重問題,在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問題頻頻發(fā)生,令人堪憂。可喜的是,食物健康安全問題現(xiàn)在已經受到了全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
[1]李懷.發(fā)達國家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1):38.
[2]劉寧,楊建華.盡快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九大保障體系[J].食品藥品發(fā)展與監(jiān)管.200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