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近半年來,德國一些媒體缺乏事實根據(jù)的涉華負面報道引發(fā)包括海內外華人、中文媒體、德國專家和政客在內的各方批評。對此,德國一些記者卻認為,中國人不理解批評報道,是中國“損害西方媒體公信力的宣傳計劃的一部分”。
近日,德國《明鏡》周刊記者羅安以“中國指責德國媒體的庸俗報道”為題報道稱,北京的外交官和媒體現(xiàn)在越來越關注德國的駐華記者,據(jù)說是因為他們報道了中國的負面新聞并因此“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尤其是最近,德國電視二臺因為其諷刺性的報道而遭到指責,中國人對《明鏡》周刊封面故事“黃色間諜”的報道也在持續(xù)憤怒中。他認為,這些都是中國民眾及媒體對2008年火炬?zhèn)鬟f過程中出現(xiàn)的國際公關危機的反應。
據(jù)德國官方性質的“德中文化網”報道,羅安在德國歌德學院舉辦的一次媒體沙龍上辯解稱,對負面事件的報道并非充滿敵意,而是為了幫助中國社會進步,記者的職責就是發(fā)現(xiàn)社會中的問題并進行揭露。中國對德國媒體的責罵越激烈,就越讓人懷疑現(xiàn)在進行的是一場表面的爭論,甚至是一場有意進行的表面的爭論,目的是轉移對中國急需一場討論這一事實的注意力。他還抱怨一些為中國說話的德國外交官和學者,稱他們與中南海一起控訴了德國媒體。
德國電視二臺駐華記者哈諾在接受“明鏡在線”采訪時說,中國媒體這些惡意的、不實的報道是損害西方媒體公信力的宣傳計劃的一部分。此前,他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的采訪時稱,中國網友的反應“小題大做”。德國電視一臺駐華記者格雷貝特也認為,中國有一個“有目的的針對國外記者的宣傳計劃”。為多家德國媒體擔任駐華記者的菊塔·麗希則舉例說,她最近寫了一篇對中國的“正面報道”,結果又被中國人批評為“負面報道”,這讓她十分困惑。
曾經作為德廣聯(lián)駐北京記者多年的施特凡·尼曼承認,德文媒體在報道中出現(xiàn)過許多錯誤,其中甚至包括很多不能被允許的、尷尬的錯誤,比如在報道西藏事件時,把尼泊爾警察說成是中國警察。歌德學院(中國)院長阿克曼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不客觀”、“不負責任”,他們對中國的批評性報道經常拿不出證據(jù)。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政治學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黑伯勒曾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起,德文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尤其多,這同中國的崛起和德國的擔憂不無關聯(lián)。德文媒體往往只看到一方面的中國,而中國的其他方面在德語媒體中卻經常被忽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