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生
大凡都市,都有一處受群眾歡迎的綜合性市場,市場內(nèi)有吃、喝、玩、樂、百貨雜陳。如上海的城隍廟,天津的三不管、鳥市,濟南的大明湖,唐山的小山等等。而北京就是天橋市場了。天橋的名望比各地的市場的名望大、規(guī)模大、內(nèi)容多,過去來北京的人,都要來天橋逛逛。正如天橋八怪之一的云里飛說:“一個人如果來北京,沒逛過天橋,就等于一輩子沒吃過白面,白來一趟?!碧鞓虻拇竺趪鴥?nèi)外,在北京人心里,是一座不倒的豐碑,古今多少名人逛過天橋,是無法統(tǒng)計的,有記載的大約500余人。
天橋與名人,不包括天橋產(chǎn)生的名人,主要一些有詩文的、有代表性的人,即在全國有影響的名人。
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人,宣武區(qū)有他的故居。康熙十七年修明史,他所著的《日下舊聞》,就是在天橋酒樓構(gòu)思的,這是一本寫老北京的早期著作,他是天橋???。
黃景仁(1749-1783),字仲則,江蘇武進人,是乾隆年間蚩聲文壇的人,他詩學(xué)盛唐,特別重視李白,少有狂名。在北京法源寺居住。常去天橋豪飲,著有《兩當(dāng)軒全集》,在文壇屆有盛名,他的《元夜獨登天橋酒樓歌》廣為流傳。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江蘇陽湖人,乾隆十五年進士,他博覽群書,他的《偕同仁飲天橋酒樓》把當(dāng)年天橋景象盡收筆下。
張問陶(1764-1814),號船山,四川人,乾隆進士,他寫的《天橋春望》被廣為流傳,寫出了天橋永定門大街的景色。
孫爾準(zhǔn)(1770-1832),清嘉慶年進士,寫了天橋的詩詞,流傳下來。
易順鼎(1885-1920),字仲碩,湖南人,是近代著名的大詩人。在民國初年常去天橋聽大鼓書,遇見鼓姬馮鳳喜,為其藝色雙絕而欣喜若狂,以致曠廢時光流連忘返,寫下近百行詩《天橋曲》,開頭四局:“垂柳腰肢全似女,斜陽顏色好于花。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北粡V為流傳。馮鳳喜一經(jīng)品題,也身價十倍。
齊白石,著名國畫大師。他居北京 法源寺時,經(jīng)常逛天橋,有時陪朋友來,更多的是獨自來。他還和民俗學(xué)家張次溪一道來天橋喝茶,聽大鼓書,并與張次溪在天橋各處采訪。
張次溪,著名民俗學(xué)家,寫出《天橋一覽》、《人民首都的天橋》等著作,數(shù)十萬字,是寫天橋各行各業(yè)最多的作者,這些資料都是深入天橋,長期積累的結(jié)果 ,為后人留下大量的天橋資料。
張恨水,現(xiàn)代小說家,也是天橋的常客,每得閑暇必到天橋一游,他的代表作《啼笑姻緣》就是反映天橋女藝人生活的巨著,該書出版后廣為流傳,并被改為戲劇、電影等形式,至今仍在放映。
泰戈爾,世界級的著名大作家。印度人,于1924年來華,在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陪同下游覽天橋、天壇、法源寺等處,并寫詩贊揚北京風(fēng)光。
賽金花,名妓,四十余即住在天橋居仁里,直到64歲病死于天橋。她死的消息是一大新聞,這一天《立言報》在報上發(fā)出當(dāng)日獨家新聞,這一日創(chuàng)《立言報》銷售額歷史新紀(jì)錄,死后葬于陶然亭。
聶耳,國歌的曲作者。三十年代聶耳從南方來京,住在宣武區(qū)校場口的云南會館,曾多次去天橋市場,目睹了各種藝人的悲慘生活,在他的日記中寫道:“這兒是一個低級社會的縮影,什么賣藝的、唱戲的、變把戲的無奇不有,充滿了二人行、車夫、流氓 無產(chǎn)者的汗臭,他們在狂吼、亂叫,好像瘋?cè)藰拥刈龀銮姘俟值耐嫠?,有的在賣嗓子,有的在賣武功,這些吼聲,這些真刀真槍的對打中,鑼鼓聲……這是他們的生命掙扎,這是他們邁向敵人進攻的沖鋒號……”
我們讀到這些日記,很自然地地會聯(lián)想起他的《義勇軍進行曲》的前奏曲,從這種沖鋒號,同時也表達了天橋藝人的心聲!
冼星海,人民音樂家,在20年代來北京學(xué)習(xí)音樂,在假日里,多次去天橋游覽,天橋藝人被壓迫的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次他看見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正在演唱,一些地痞流氓忽然向姑娘身上扔茶碗、瓜皮等物,一會兒姑娘臉被碰傷,看演出的觀眾被這突然情況嚇跑,老板還向流氓作揖告饒……
他還見到街上有四輛洋車,拉著五花大綁的青年人,聽說拉到天橋刑場執(zhí)行死刑,大兵們舉著明亮的刀片匆匆走過……
冼星海目睹這一幕幕慘景,深深刻在他的腦海里,永不磨滅。后來他為抗戰(zhàn)發(fā)出的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在他譜出的大眾呼聲中,肯定有天橋藝人的吼聲。
老舍先生,著名作家。他不僅多次逛天橋,還準(zhǔn)備在天橋深入生活,并介紹天橋評劇藝人新鳳霞與劇作家吳祖光結(jié)婚。老舍先生還深入調(diào)查過天橋小店等。
趙樹理,著名作家,在任北京戲劇改進局處長時,經(jīng)常去小戲園、大席棚、說書場、聽評劇、聽相聲等,餓了就在小吃攤上來碗老豆腐、肉餅等。在長期逛天橋中,意識到很多說書唱戲的藝人,都希望政府的指導(dǎo),為人民提供精神食糧。因此,趙樹理因勢利導(dǎo),于1949年10月15日,在前門樓上舉行了大眾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會,還創(chuàng)辦了《說說唱唱》這一通俗文藝刊物,由他任主編。
陳獨秀,中共早期領(lǐng)導(dǎo)人。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曾在天橋新世界的樓頂上散發(fā)革命傳單,即《告北平市民宣言》結(jié)果被捕。為此,全國報刊局發(fā)表文章。毛澤東同志在《湘江評論》上,專論此事,并全文轉(zhuǎn)載《告北平市民宣言》。
邵飄萍(1884-1926),浙江金華人,1918年在北京創(chuàng)辦《京報》,經(jīng)常用《京報》的陣地,痛斥軍閥的罪惡。被邵飄萍罵為“奉民公敵”的張作霖惱羞成怒,決定在天橋處死了邵飄萍。
林白水,福建人,在他辦的《新社會報》上抨擊北洋軍閥曹錕,揭發(fā)他5000元一票的價格販賣國會議員的臭名昭著的劣跡,后又得罪了張宗昌等,被殺于天橋。
抗日的民族英雄吉鴻昌,早已被蔣介石及其親日頭子何應(yīng)欽恨之入骨。吉鴻昌在天津法國飯店街頭時被捕,解送到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受審,被押往天橋刑場槍殺。
吉鴻昌就義時,拒不下跪,在刑場上說:“我為抗日而死,決不跪下,不能背后挨槍。我要正面坐著死!”劊子手無奈,從附近煤鋪借來一把椅子,吉鴻昌正襟危坐,順手撿起一根樹枝,在地下寫出:“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以上簡略地敘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名人與天橋,至于天橋本地走出去的名人,在全國有影響的名家就不一一介紹了。無論在戲曲、曲藝、雜技等方面,也有近百多,天橋市場這塊地方是名副其實的藏龍臥虎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