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丹,夏蘭廷,楊 娜
(太原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鎂合金是工程應用中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具有比重小,比強度、比剛度高,阻尼性、切削加工性、鑄造性能好等優(yōu)點,在汽車、機械、航空、航天領域以及便攜式電子儀表、計算機等領域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但鎂自身的電極電位很負,標準電極電位只有-2.37V[1],化學活性高,耐蝕性很差,成為制約其應用的一個主要因素,鎂合金的腐蝕與防護問題日益突出。常用的表面處理方法有化學轉化、陽極氧化、微弧氧化和化學鍍等[2,3]。其中化學轉化成本低,工藝操作性強,成熟的工藝有鉻酸鹽轉化等,轉化膜層耐蝕性能較好,但是由于Cr離子毒性很大,應用受到限制。鉬酸鹽是一種低毒低污染物質(zhì),其轉化膜可以有效地保護基底金屬,并為后續(xù)的涂裝保護提供良好基底。目前關于鎂合金鉬酸鹽轉化膜的報道較少,本文在AZ31鎂合金上制備鉬酸鹽轉化膜,對其微觀形貌、膜成分、成膜機理及耐蝕性能進行研究。
試驗材料為軋制的AZ31鎂合金,試樣尺寸為10mm×10mm×10mm,試樣經(jīng)粗磨細磨至表面無痕,腐蝕介質(zhì)使用3.5%NaCl溶液,浸泡時間為48 h后測其腐蝕率。清除試樣表面產(chǎn)物用100g三氧化鉻(CrO3)+10g 鉻酸銀(AgCrO4)加蒸餾水配制成1000ml溶液,溫度:95℃,時間:1 min[4]。試驗用檢測設備為筆型pH計pHB-1型、Keyence Digital Microscope金相顯微鏡、HITACHIS-3000N SEM掃描電鏡、OXFORD INCA ENERG 250EDS X射線能譜儀。AZ31 鎂合金化學成分為:ω(Al)=2.89%,ω(Zn)=0.9%,ω(Mn)=0.25%,ω(Fe)=0.03%,ω(Ni)=0.01%,ω(Cu)=0.01%,鎂余量。試驗工藝流程為:制備試樣→預磨→水洗→堿除油→水洗→酸洗→水洗→氟活化→水洗→化學轉化→稱重→浸泡→清除腐蝕產(chǎn)物→蒸餾水洗→稱重。為了選取較佳的轉化液配比,經(jīng)過先期試驗后,現(xiàn)采用兩種試驗方案,其一,Na2MoO4濃度不變,改變NaF濃度以獲得較佳的NaF配比;其二,Na2MoO4濃度改變,NaF固定,獲得較佳的 Na2MoO4濃度,轉化液 pH 值在 3.5~4,轉化溫度為70℃~75℃,并與未經(jīng)轉變的AZ31鎂合金進行腐蝕性能對比,試驗方案見表1。
表1 AZ31鎂合金表面轉化方案
AZ31鎂合金的金相顯微組織見圖1,其表面經(jīng)Na2MoO4-NaF溶液轉化后的宏觀、其形貌見圖2,其中 a)為宏觀形貌,b)為微觀形貌。圖3為AZ31鎂合金及經(jīng)轉化的AZ31鎂合金的腐蝕形貌,其中a)為未經(jīng)轉化的AZ31鎂合金,b)為經(jīng)轉化后的3號試樣。
圖1 軋制態(tài)AZ31合金顯微組織
圖2 轉化膜形貌
圖3 AZ31鎂合金腐蝕形貌
由圖1可見,AZ31鎂合金組織主要由α(Mg)相和少量的條點狀β(Mg17Al12)相組成。由于組成不同,前者是以Mg為基溶有Al的固溶體。后者是Mg與Al組成的化合物相,二者的電位不同,存在電位差,在腐蝕介質(zhì)中電位較負的α相首先被腐蝕。由圖2a)看到,AZ31鎂合金在鉬酸鹽溶液轉化后表面形成了將合金與腐蝕介質(zhì)隔離的一層棕色轉化層,完全覆蓋了基底,由圖2b)可見,該轉化層形貌為網(wǎng)狀,白亮處裸露出金屬基底,說明該轉化層致密性連續(xù)性不是很好。其表面呈凹凸不平的狀態(tài),為后續(xù)進行涂料防護提供了較理想的粗化表面,增強了轉化層與涂料的附著力。由圖3可見經(jīng)轉化后的AZ31鎂合金表面的腐蝕程度低于未經(jīng)轉化的AZ31鎂合金,說明該轉化膜起到了防護作用。AZ31鎂合金試樣及經(jīng)不同配比的轉化液獲得的轉化膜試樣在3.5%NaCl溶液中浸泡48 h后測得的腐蝕率列于表2。
表2 AZ31鎂合金及不同轉化工藝腐蝕率(mm.a-1)
由表2可見,除1、6、9號試樣外,AZ31鎂合金的腐蝕率遠大于AZ31合金表面經(jīng)Na2MoO4—NaF轉化后的腐蝕率。對比1~5號試樣的腐蝕率可知,當Na2MoO4的濃度為20g/L,NaF的濃度在4g/L時即3號試樣,經(jīng)轉化后的AZ31鎂合金腐蝕率最小,對比6~10號試樣,當NaF的濃度為4g/L不變時,Na2MoO4的濃度為20g/L時腐蝕速率最小,二組試驗出現(xiàn)了很好的重復性。經(jīng)轉化后1號試樣的腐蝕率大于未經(jīng)轉化的AZ31合金的腐蝕率,原因在于轉化液中不含NaF,而導致活性較高的AZ31鎂合金表面無法形成具有鈍化作用的MgF2而難于形膜,此時單獨存在的Na2MoO4加速了合金的腐蝕。6號試樣的腐蝕率大于AZ31合金的腐蝕率原因則是由于Na2MoO4濃度較低,使其成膜的Na2MoO4含量不足所致,與不含NaF的1號試樣和最大腐蝕率為53.76mm/a,Na2MoO4含量為 30g/L 的 9 號試樣相比較,表明了Na2MoO4對轉化膜腐蝕性能影響遠大于NaF的影響并起到雙重作用,當其濃度與NaF不匹配時,Na2MoO4有可能阻止破壞NaF在AZ31鎂合金上形成MgF2膜,并導致Na2MoO4與NaF共同作用加速合金的腐蝕,因此該轉化液對Al含量較低的化學電化學活性遠高于AZ91D的AZ31鎂合金進行化學轉化時,其對轉化液的配比要求嚴格,控制難度大,形成的轉化膜保護作用也較差。
試驗過程中,轉化膜的成膜性能取決四個因素:Na2MoO4和NaF物質(zhì)量的配比,轉化液pH值,和轉化液的轉化溫度。Na2MoO4和NaF物質(zhì)量的配比,通過對比法已經(jīng)確定。同樣轉化液pH值和轉化液的轉化溫度亦通過對比確定。試驗過程中,鉬酸鹽轉化液pH值范圍曾經(jīng)在2~6間調(diào)整,轉化溫度在25℃~80℃間變動。試驗中發(fā)現(xiàn)轉化液pH值較大,接近中性時,由于鎂合金呈堿性,獲得的轉化膜表面不均勻,局部基體裸露,轉化膜不能很好地覆蓋金屬基體,甚至轉化不到基體上。pH值在2~3時,溶液的酸性大,觀察試樣表面反應劇烈,導致析氫反應加劇,不利于轉化膜的沉積、增厚和長大,使轉化膜的均勻性、致密性減弱,甚至加劇鎂合金基體的腐蝕,使成膜過程難以控制。綜上所述pH定在3.5~4之間,反應速度適中,析氫速度減緩,成膜能力最好,轉化膜完整地覆蓋了金屬基體,致密性、均勻性遠優(yōu)于其他pH值下的轉化膜。轉化液溫度曾經(jīng)控制在25℃,40℃~50℃,70℃~75℃。在25℃,40℃~50℃條件下,轉化膜致密性、連續(xù)性較70℃~75℃條件下成膜能力差。當溫度在80℃以上時,轉化液pH在2~3,鎂合金試樣表面反應劇烈,難以成膜。
圖4為3號試樣轉化膜的背散射及能譜檢測點位置,圖中深淺不同的位置表明不同的元素組成。由于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不同,其在背散射圖上表現(xiàn)出不同的深淺顏色,對不同深淺位置進行能譜檢測分析,確定其組成物相。化學轉化后的AZ31鎂合金表面轉化膜的背散射檢測點位置的能譜(EDS)檢測值見表3。
圖4 轉化膜背散射圖及檢測位置點
表3 轉化膜能譜檢測結果(質(zhì)量分數(shù),%)
由表3可見,3個檢測點中譜圖2測點含Mg量最高,含F(xiàn)量最低,并且不含Mo及其他元素,表明該處僅由MgF2、Mg組成。譜圖1中O含量達到8.21%,F(xiàn)含量是3個測點中最高的,鎂含量最低,并含有 1.52%Al,表明該部位主要由 MgF2、MgO、及少量Al2O3組成,譜圖2測點中未檢測到Mo元素,可見經(jīng)轉化后的AZ31鎂合金表面大部分未形成含Mo的轉化膜,由譜圖3測點可見,該點在3個測點中 Mg 含量最低,為 19.49%Mg,Al含量最高,達到4.38%Al以及較高的 F 含量(51.10%),表明轉化膜在含Al較高的β相表面形成。同時該檢測點O含量為3個檢測點中最高的達到了8.56%,Al與O形成Al2O3膜,譜圖3測點是所用檢測點中唯一含Mo的,并且有高的O含量,是轉化膜中形成了Mo的氧化物,由測點3元素的含量及分析可以得出,該點轉化膜主要有MgF2、Al2O3及Mo的氧化物組成,而含Al較高的β(Mg17Al12)存在為形成含Mo轉化膜提供了基底,由Mg-Al二元相圖分析含Al僅為3%左右的AZ31鎂合金作為變形鎂合金其中Al大部分固溶于Mg,形成以α(Mg)為主的基體,使β(Mg17Al12)相的析出、形成很困難。由圖1可見,β相數(shù)量很少,而有利于轉化膜形成的基底很少,使該轉化膜在含Al較低的Mg合金表面成膜困難,這也是AZ91D鎂合金表面化學轉化膜的成膜效果,成膜后的耐蝕性遠優(yōu)于 AZ31 鎂合金的主要原因[5~7]。
在試驗過程中,觀察到鎂合金試樣上面有氣泡析出,并且轉化液的顏色由無色變?yōu)樗{色,表明了在鎂合金基體上面發(fā)生了析氫反應。鎂以Mg2+離子的形式溶于溶液,鎂在陽極區(qū)發(fā)生如下溶解反應:
鎂合金的β(Mg17Al12)相作為反應的陰極區(qū),氫氣在陰極析出:
此反應使試樣局部轉化液的pH值上升,產(chǎn)生不溶性鉬酸鹽,并附著在陰極區(qū)表面形成鉬酸鹽轉化膜,鉬酸鹽結晶最初在鎂合金的β相上形成,隨后沉積的鉬酸鹽轉化膜作為陰極,使反應繼續(xù)進行,膜的厚度不斷增加直至結束。F-作為促進劑的同時也參與成膜,F(xiàn)-與一部分游離態(tài)的Mg2+生成極難溶的MgF2作用于機體表面:
難溶性MgF2沉積在基體表面為鉬酸鹽轉化膜的形成和附著提供了有利條件。鉬酸鹽在酸性介質(zhì)中具有弱氧化性[8],在鎂合金表面發(fā)生還原反應,轉化膜中各物質(zhì)的形成反應如下:
其中MoO(OH)2在干燥過程中分解為MoO3。
1)采用鉬酸鹽溶液對AZ31鎂合金表面轉化可形成表面較均勻、致密的轉化膜,在Na2MO4濃度為20g/L,NaF濃度4g/L,pH值為3~4,溫度為 70℃~75℃,獲得的轉化膜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蝕率為11.1881mm·a-1,比未經(jīng)轉化的AZ31鎂合金的30.3256mm·a-1的腐蝕率減少 63.11%,該轉化膜可對AZ31鎂合金提供有限程度的保護。
2)AZ31合金中含Al較高的β相是形成轉化膜的基底。轉化膜主要由MgF2、MoO2及Al2O3組成。
[1]孫承忠.金屬的腐蝕與防護[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7.
[2]周婉秋,單大勇,曾榮昌,等.鎂合金的腐蝕行為與表面防護方法 [J].材料保護,2002,35(7):1-3.
[3]羅小萍,夏蘭廷,臧車勉.鎂合金頊化轉化處理研究現(xiàn)狀[J].鑄造設備研究,2007(2):44-47.
[4]中國工業(yè)防腐蝕技術學會,中國標準出版社第二編輯室.中國防腐蝕標準匯編 工程卷2005(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5]王辰浩.鎂合金無鉻化學轉化及有機涂層防護研究[A].太原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太原[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08.
[6]宋光玲.鎂合金腐蝕與防護[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
[7]王辰浩,夏蘭廷,臧東勉,等.A291D鎂合金表面無鉻化學轉化膜的研究[J].鑄造設備研究,2008(3):17-20.
[8]CHENG T P,LEE J T,TSAI W T.Passivation of titanium in molybdate-containning sulphuric acid solution[J].Electro-chimica Acta,1991,36(14):2069-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