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唐
從2003年至今,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出251個歷史上全國文化名鎮(zhèn)名村,其中名鎮(zhèn)143個、名村108個。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個鎮(zhèn)、1 2個村。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個鎮(zhèn)、24個村。
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個鎮(zhèn)、36個村。
第四批2008年1 2月23日公布,共58個鎮(zhèn)、36個村。
北京有3個村、1個鎮(zhèn)被選為歷史上全國文化名村鎮(zhèn)。
1、門頭溝區(qū)爨(音川)底下村。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西北部的深山峽谷京西古道中,距京城90公里,距門頭溝區(qū)大峪65公里,村域面積5 33平方公里。全村現(xiàn)居43戶。
這個村莊是明初自山西移民實行軍屯建成的村落,已有400多年歷史。村子初建時名叫“爨里安口”,至今村口石崖上還刻有一個很大的“爨”字。村中有保存完好的656間76套明清時代四合院民居。
村莊端莊典雅,石雕、木雕、磚雕精美細膩,街道用青石、紫石、灰石鋪地,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1995年開始開發(fā)旅游,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前來村中休閑度假。村里人心靈手巧,女人們平日里剪窗花、捺鞋墊、繡枕花;男人則是寫對子,編背簍,編挎筐,做炕席和壓恰鉻的床子等等。一段時間,人們嫌爨底下這三個字難寫,于是將“爨”字簡化,寫成了“川底下”。這確實是一個有古老文化意蘊的農(nóng)村。
2、門頭溝區(qū)靈水村。靈水村是北京西南部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轄村,位于鎮(zhèn)域西北部,京西古驛道上。靈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興旺時期是明清兩代,當時村民3Q0多戶,人丁2000多人。
村里古建筑除6套民居宅院為明代建筑外,剩下的以清代民居為主。古時候,靈水村有72眼水井,井井有水,水源充沛,得名“靈水村”。自明清以來,村中出過22個舉人。村中還有舉人宅院,在宅院房梁上可以看見有四百年歷史的雕花?!芭e人宅院”典雅精致,建筑為磚瓦結(jié)構,青磚灰瓦、錯落有致、布局合理、裝飾華美,門樓、影壁、石階一應俱全。清道光年間,還出過兩名進士和10余名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人稱“京西舉入村”。
3、門頭溝區(qū)龍泉鎮(zhèn)琉璃渠村。坐落京西門頭溝區(qū)龍泉鎮(zhèn)三家店永定河古渡口西岸,面積3,5平方公里,東距市中心26公里,東南距門頭溝區(qū)中心大峪4公里。有農(nóng)戶363戶,農(nóng)民790人。該村以琉璃聞名,被稱為“中國琉璃之鄉(xiāng)”。
琉璃渠村形成于元代之前,其出產(chǎn)的高品質(zhì)頁巖石料可加工燒制成釉色艷麗、絢麗斑闌的琉璃制品。該村建于公元1264年,是經(jīng)歷遼、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是皇家建筑材料琉璃的重要生產(chǎn)地,明清時期被稱做“琉璃廠”。琉璃渠村出產(chǎn)的琉璃制品歷來為明、清皇宮的專用制品,解放后,這個村的琉璃制品還曾被用于建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北京西站。目前村里有三家琉璃瓦廠仍在經(jīng)營琉璃事業(yè)。
4、密云縣古北口鎮(zhèn)。古北口鎮(zhèn)位于密云縣東北部,距密云縣城55公里。全鎮(zhèn)總面積84.71平方公里,人口1.1萬。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在這里建立“奚城”。自南北朝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始修筑長城,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從此經(jīng)過。1403年明朝大修長城,戚繼光在古北口地區(qū)修建長城。
古北口明長城是進入北京東北部的第一道軍事防線。有敵樓烽火臺172座,煙墩14座,建立了16個關口,3個水關長城,6個關城,以及三個甕城。古北口的關城,跨于兩山之上,有“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之稱。
古北口鎮(zhèn),有70多座廟宇及其他文物古跡,也留下了眾多文人的足跡。宋歐陽修曾登上峰頂,留下“古關衰柳聚寒鴉,駐馬城頭日欲斜;猶去西樓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詩句。僅清朝乾隆皇帝就為古北口作詩歌53首。
清代熱河避暑山莊修建后,古北口成為京師通往避暑山莊的唯一通道。僅河西村就有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苗族和裕固族7個民族。這里至今仍有明清時期的老鋪面房,有石橋、三眼井和御封井等。潮河水域貫穿古北口鎮(zhèn)與湯河水域合流并入密云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