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 張永清
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文藝批評
特邀主持人 張永清
[主持人語]考察新中國成立至2009年60年來的文藝批評狀況,如果說前30年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占主導地位,那么后30年即改革開放30年來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在整個文藝批評格局中的位置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文藝批評經(jīng)歷了從“一”到“多”的歷史性變革。盡管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是文藝批評這個大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但它畢竟只是其中的一員,還有諸如形式主義批評、新批評、后殖民批評、解構主義批評等競相活躍在這一時期的批評舞臺上。第二,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思想理論來源也經(jīng)歷了從“一”到“多”的歷史性變革。如果將前30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稱為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其思想理論主要來源于俄蘇文論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那么后30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除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之外,還有異彩紛呈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或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其思想理論主要來源于歐美文論。在一段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被視為“極左”、“僵化”、“教條”、“過時”的代名詞,其批評觀念、批評理論、批評方法被嚴重曲解,被有意或無意誤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就批評理論還是批評實踐而言,當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領域確實存在著理解偏差、活力不足、影響力有限等問題,甚至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凡此種種,需要我們進行認真梳理和反思。為此,我們組織了幾篇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文藝批評”的專題研究文章。
賴大仁教授在《唯物史觀與當代文藝批評》一文中認為,新時期以來我國文藝批評出現(xiàn)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問題,最主要的是唯物史觀視野的缺失,由此導致批評視野狹隘和價值觀迷亂。重新理解唯物史觀視野及其主要文藝觀念,從而對當代文藝批評中的理論視野以及自律論、人性觀、審美觀等問題加以辨析,是頗有必要也有意義的。
季水河教授在《論馬克思、恩格斯文學批評的多維向度》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色體現(xiàn)在:從社會生活、人與自然關系、生產論、意識形態(tài)四個方面對文學審視的角度;縱向歷時比較、橫向共時比較、跨越學科比較立體交叉的比較方法;美學與歷史相結合的批評標準。
張永清教授在《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困境與出路》一文中認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之所以處于“失語”狀態(tài),源于其批評理論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與實踐品格的被弱化。進而提出,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學批評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作嚴格區(qū)分的基礎上,回到兩個“文本”,即馬克思、恩格斯的批評文本自身與文學作品本身,努力造就一支能適應現(xiàn)實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隊伍。
汪正龍教授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美學與文藝思想關系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恰當?shù)乩宥R克思、恩格斯的美學與文藝思想的關系,有助于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藝理論形態(tài)的建構。
強化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突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實踐品格,對于我們發(fā)展和繁榮文學、文化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希望引起進一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