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新
(河南省焦作市中醫(yī)藥學校附屬醫(yī)院,454000)
2005年3月~2009年3月,筆者從肝論治頑固性眩暈35例,效果甚佳,現(xiàn)報道如下。
35例患者全為門診病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齡45~70歲。
西醫(yī)診斷:CT檢查示頸椎生理曲度變小、變直,椎間隙變窄,頸椎部分節(jié)段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椎-基底動脈痙攣、狹窄、血流增快;部分患者有腦動脈硬化。所有患者均有眩暈,并在頸部活動或頸部位置改變時誘發(fā)、加重,常伴惡心、嘔吐等癥狀。
35例患者均口服中藥湯藥?;痉?當歸15g,白芍15g,生地黃12g,枸杞子15g,醋柴胡6g,川楝子 3g,川芎 12g,益母草 12g,天麻 12g,鉤 藤 15g,梔子9g,黃芩9g,清半夏 12g,陳皮 12g,茯苓10g,甘草6g,黨參12g,白術 12g,石菖蒲 10g,夜交藤 15g,杜仲9g,桑寄生9g。根據風、火、痰、瘀及髓??仗撛诓∏橹械闹鞔蔚匚贿M行藥物用量的調整。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7天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日常生活及工作,隨訪1年以上不復發(fā);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能堅持一般工作;有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能堅持一般工作,但遇刺激或體位不當偶又復發(fā);無效:癥狀體征改善。
服藥3個療程后,治愈15例,顯效 12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4%。
患者,女,51歲,以“間斷性眩暈,伴惡心、口苦3年,復發(fā)加重1周”為主訴就診。患者3年來多次眩暈,惡心、嘔吐。經用培他定、西比靈等治療后癥狀消失。1周前在低頭干活時,突然感到眩暈耳鳴,伴急躁易怒、口苦、納呆、五心煩熱、腰困、睡眠不好、大便偏干。查體:右脅叩之不適。頸椎X線片示:頸椎生理曲度變小、變直,第4、5、6頸椎側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示:雙側椎動脈痙攣。舌質暗,體胖大,邊有齒痕,舌下脈絡迂曲,苔黃膩,脈弦滑。診斷:頸性眩暈。證屬:氣滯陰虛、痰瘀互結。投以:當歸15g,白芍15g,生地黃12g,枸杞子15g,醋柴胡6g,川楝子 3g,川芎12g,益母草12g,天麻12g,鉤藤 15g,梔子 9g,黃芩 9g,清半夏12g,陳皮12g,茯苓 10g,甘草 6g,黨參 12g,白術 12g,石菖蒲 10g,夜交藤15g,杜仲9g,桑寄生9g。水煎服,每日1次,分早晚2次服。1周后癥狀消失,繼服7劑,鞏固療效,舌脈正常,諸證全消,隨訪1年未復發(fā)。
中醫(yī)認為,本病不是單一證型,而是風、火、痰、瘀上沖于腦及髓??仗摰榷喾N病因同時存在。眩暈的病因病機主要有四方面:肝陽上亢、痰濁中阻、氣血不足、腎經虧虛。肝陽上亢,上擾清空,發(fā)為眩暈;痰濁中阻,肝失疏泄,脾不升清,胃不降濁,引起眩暈;氣血不足,肝血不足,肝失疏泄,氣血不能上榮于腦,引起眩暈;腎經虧虛,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上擾清空,發(fā)為眩暈。瘀血阻絡也可引起眩暈,但瘀血的形成與肝的疏泄功能關系密切?!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J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是導致眩暈的根本原因。肝臟體陰而用陽,方中用當歸、白芍、生地黃、枸杞子養(yǎng)血滋陰,以充其陰;柴胡、川楝子疏理肝氣;川芎、益母草活血利水、引血下行,共用為君。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偏亢;半夏、陳皮、茯苓、甘草、黨參、白術健脾化痰共為臣藥。石菖蒲、夜交藤、茯苓開竅、安神定志;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為佐使藥。諸藥合用,肝得疏泄、精血充、痰瘀化、火熱清、風陽熄,切中病機,故能達到治療頑固性眩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