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源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qū)金鼎山鎮(zhèn)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貴州 遵義 563007
繼發(fā)性不孕的因素很多,其中卵巢囊腫導致不孕很常見。本案運用傳統(tǒng)中醫(yī)藥辨證論治成功治愈卵巢囊腫導致不孕。整個療程6個月,避免了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及精神負擔,費用低,效果好,患者容易接受。供大家參考。
楊某某,女,30歲,本鎮(zhèn)農民,“不孕”5年,于2009年3月8日就診。
病史:患者于2000年結婚,同年底因胎頭過大剖宮產一女,并做上環(huán)手術節(jié)育。因為計劃生育優(yōu)惠政策,夫婦雙方在農村,第一胎女孩間隔3年后可生育第二胎,2004年底取環(huán)待孕。至2008年10月前一直忙于家務,夫妻雙方在一起的時間少,故不以為然。經(jīng)過其父母催促才到某診所治療,兩月后無效。2009年1月到某二甲醫(yī)院診斷為左卵巢囊腫、繼發(fā)性不孕。刻診:體態(tài)豐腴,述月經(jīng)量少、粘膩、色灰黑近三年,行經(jīng)1天至2天。脘滿,倦怠,納差,時嘔惡,便稀不爽,帶下量多色白,下腹部墜脹不痛無壓痛,未觸及包塊。舌淡暗苔白厚膩,舌下瘀滯,脈沉滑。超聲波檢查示:左側附件囊性占位3.5×1.91cm。
中醫(yī)診斷:1.不孕,2.癥瘕。
病機:痰濕凝滯,瘀阻胞宮,沖任失司。
治則:通陽化瘀、化痰散結。
處方:桂枝茯苓丸加減。
桂枝10g、土茯苓60g、牡丹皮18g、赤芍18g、桃仁15g、法夏18g、夏枯草60g、牡蠣30g、海藻15g、牽牛子15g、王不留行15g、三棱 15g、莪術15g、香附 15g、土鱉10g,5劑。每劑煎兩煎得1000ml,分六次服兩天。
2009年3月19日復診,述下腹無墜脹,現(xiàn)口干不欲飲,便稀,余癥無改變,舌淡暗,舌下無瘀滯,苔白厚膩,脈沉滑。前方去土鱉、桃仁,減為桂枝6g,加浙貝母18g,鱉甲30g。服10劑再診。
2009年4月9日三診,述十天前月經(jīng)至行經(jīng)三天,色淡紅、量增多、粘稠,脘滿減輕,納可,便不成形,帶下色白質粘,偶見惡心,舌淡紅,苔白膩,脈沉滑。復查超聲波顯示:左側附件囊性占位2.15×1.71cm。治以行氣化痰、軟堅散結,處方蒼附導痰丸加味:
炒蒼術20g、制香附18g、陳皮30g、法夏18g、茯苓30g膽南星15g、枳實30g、夏枯草60g、牡蠣30g、浙貝母18g、海藻18g牽牛子15g、石菖蒲10g、王不留行15g、川芎10g、當歸20g,10劑煎服,每劑煎兩煎得1000ml,分六次服兩天。囑月經(jīng)來潮時停藥,經(jīng)期完三天后復查。
2009年5月6日四診,述4月29日經(jīng)至,量色質正常,行經(jīng)4天,服藥以來體重從78kg降至70kg,帶下稀,時見疲乏,余諸癥減,舌淡紅,苔薄白微膩,脈細滑。復查超聲波顯示:子宮附件無異常。處方:第三診方去牽牛子,更枳實為枳殼30g,加黃芪30g,白術30g,5劑煎服,囑十天后到上級某二甲醫(yī)院復查。
2009年5月18日五診,小便清長,舌淡潤脈微沉。復查超聲波顯示:無異常。該患者已無大恙,投五子衍宗丸(《攝生眾妙方》)成藥服兩月,緩圖養(yǎng)精求子。
2009年9月10回訪,述已停經(jīng)并作產科檢查,孕6周。于2010年4月底剖宮產一女,母子平安。
討論 該例“不孕癥”當責之于“癥瘕”,其機理在于素體肥胖,恣食膏粱厚味,軀脂滿溢,濕濁內盛,聚為痰飲,氣機受阻,血行瘀滯,積聚胞宮,沖任失司。初診體態(tài)豐腴,月經(jīng)來潮量少色灰黑質粘膩近三年,舌淡暗苔白厚膩,舌下瘀滯,脈沉滑。正盛邪實,而“女子以血為本”,首當治血。治如《血證論》所云:“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庇帧督饏T》“桂枝茯苓丸”系治婦人宿有癥病的緩消之劑[1],故以此方主之,酌加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之品[2]。復診瘀減痰濕未消,故減破血之嫌而增散結軟堅之用。三診脈癥諸好轉而“囊性占位2.15×1.71cm”的事實不近人愿,于是改弦更張,調整方案。曾記《萬氏婦人科*調經(jīng)章》“肥人經(jīng)水來少者,責其痰礙經(jīng)隧……”,又《廣嗣紀要》卷四:“蒼附導痰丸”專為肥盛女人無子者而設,故處方蒼附導痰丸加味[3]直達病所。四診沉疴頓減,慮其過于戧伐,且邪退當固本,遂去牽牛子,更枳實為枳殼30g,加黃芪30g、白術30g兼健脾益氣以杜生痰之源。末診以調補為要,古曰:“沖任起于胞宮,隸屬肝腎”,一名家說“腎為生殖之本,調經(jīng)種子,當重補腎”,遂投五子衍宗丸( 《攝生眾妙方》)[4]溯本求源。
[1]張再良.讀解金匱[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281-282.
[2]李莉.班秀文[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197.
[3]盛玉鳳.盛玉鳳[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77.
[4]盛玉鳳.盛玉鳳[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74.